APP下载

渗透数学思想 绽放数学思维

2014-12-13居云慧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表格长方形正方形

居云慧

中国科学院士、数学家张景中先生的《感受小学数学思想的力量》一文中指出:“小学生学的数学很初等,很简单. 但尽管简单,里面却蕴涵了一些深刻的数学思想.”作者首先谈到“函数思想”,可见函数思想之重要. 下面,笔者以苏教版的教材为例,试谈函数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在不同的知识领域开垦函数

基地

在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中,凡是有“变化”的地方就蕴涵着函数思想,它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的动力和工具;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和教材重组的指导思想,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教材的每个领域,只要你细细研磨就会发现,到处都有函数思想的影子.

1. 在“数与代数”中渗透函数思想

在小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中,运算是主要的内容之一,且各种运算性质中都渗透了函数思想. 低年级主要借助计算表让学生发现加法、减法、乘法口诀中的规律;高年级则让学生自己探索小数乘、除法的运算规律.

如四年级上册第5页第6题:先填表,再在小组里说说你的发现.

教师出示表格,观察被除数和除数,你能发现什么?猜想商会有什么变化?然后,学生进行计算、验证. 最后,引导学生发现并用自己的话口述规律. 虽然这里并不要求学生能用规范的语言叙述商不变的规律,但变与不变的函数思想已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悄然渗透.

2. 在“图形与几何”中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计算”以后,可以安排这样一组题:

(1)你能设计周长为18 m的花圃吗?它的面积最大是多少?并填写如下表格,比一比谁的方法多,谁填得有序.

学生经过研究可以得到,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可以为:8和1、7和2、6和3、5和4.

(2)用18个边长为1 cm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比一比谁的方法多,谁填得有序.(表格略)

学生经过研究得到,长方形的长和宽可分别为18和1、9和2、6和3.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两道习题在解答时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学生经历了真正的探索,于是不难发现:第(1)题是在周长不变的情况下,改变长和宽;第(2)题是在面积不变的情况下,改变长和宽. 第(1)题不变的是长和宽的和,第(2)题不变的是长和宽的积. 教师接着又提出:这两道习题在解答的时候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把可能出现的情况一个一个地列举出来,并从宽是1想起. 在列举的过程中,还应注意有序性)解决一道题不是目的,由一道题的解答可以收获一类题的经验才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追求. 以上环节中,求异活动有效地渗透了函数思想,求同活动更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提炼了数学活动的经验. 这样就把“静态”的学习变成了“动态”的研究,而这种由“静”到“动”本身就是函数的本质. 所以,函数思想使学生学习的过程“动”了起来,使学生的学习“主动”起来,这样也更有利于渗透函数域的概念和极值的概念.

3. 在“统计与概率”中渗透函数思想

函数就像一座桥梁,建立起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 由于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往往通过表格和图象来描述数据,所以统计与概率中也可以渗透函数思想,如折线统计图就可以渗透函数思想:学生学习了折线统计图后就可以从图中得到丰富的信息,如一天中骆驼的体温最高是多少?最低是多少?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第二天8时的体温与前一天骆驼的体温有什么关系?……从图象中可以自然地向学生渗透变化的量等函数思想. 教师还可出示骆驼体温随外界温度发生变化的折线统计图,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两幅图的相同点、不同点,及其成因,讨论温度变化的周期.

在课堂的不同环节孕育函数

之苗

我们的数学课堂一般分为复习导入、新知教学、练习巩固、总结反思等几个环节,在不同的教学环节,我们都可以适时、适度地渗透函数思想.

1. 丰厚新知教学,体验函数思想

如二年级上册“7的乘法口诀”教学:如图1所示,摆1只小船用7个△,摆2只这样的小船要用几个△?摆3只、4只……7只呢?

结合教材数帆船中三角形个数的活动,引导学生在数的基础上列出乘法算式,并编制出相应的口诀后——

师:观察这7个算式,你能找一找其中的规律吗?

生1:都是乘7.

师:恩,这是相同的地方,还有吗?

生2:开始是1×7等于7,2×7等于14,3×7就等于21……(未等该生说完,另一生便喊出“越乘越多!”)

师(沉默,故作不解):怎么会越乘越多呢?

生3:就是积越来越大了.

师(还是故作不解):为什么积会越来越大呢?

生4(激动地):就是前面和7乘的数越来越大了啊,比如1×7=7,就是1个7;2×7=14,就是2个7,答案是14;3×7就是有3个7,就是21. 越来越多个7,结果也就越来越大了啊. (其余学生纷纷点头认可)

师(也微笑点头):明白你的意思了,你结合乘法的意义来解释了这种变化,对吗?还有什么不变吗?

生:乘法算式中的一个乘数总是7,而且得数每次都增加一个7.

函数是研究变量和变量之间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以上判断中,这些学生感受到了积越来越大是因为前面和7相乘的数越来越大,积随着和7相乘的那个乘数变化而变化,也随着它的确定而确定. 这种对应关系正是函数思想的核心. 7的乘法口诀只是口诀教学中的1个课时,如果在整个乘法口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既关注口诀,又关注其背后的函数思想,站在函数思想的高度审视教材、设计教学,不仅能使学生乘法口诀的学习之旅更加有趣、更加深刻,也能使学生意识到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变化,而且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而主动地去了解事物的变化趋势及其运动规律.endprint

2. 优化课本习题,浸润函数思想

如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内角和”课后习题教学:图2中的三角形都被一张纸遮住了一部分,只看露着的一个角,你能确定它们各是什么三角形吗?

笔者进行了拓展练习,不仅完成了书本要求,更增添了自主设计不同三角形的环节.

师:知道三角形中已知一个角是锐角,不能确定它是什么三角形(指着图2). 如果这个角是50°,你能设计出不同的三角形吗?看不见的两个角分别是多少度呢?可以分类设计,大家尝试在表格中填一填.

以上练习中,教师给予学生自主创新设计的空间,启发学生先设计直角三角形,再分别设计钝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 学生踊跃交流后,教师不失时机地提问: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吗?学生发现,如果设计的是直角三角形,另一个锐角的度数是确定的;如果设计的是钝角三角形或锐角三角形,∠2和∠3的大小是变化的,一个角变大了,另一个角就会变小,但是两个角的大小无论怎么变化,它们的度数和始终是130°. 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的理解,而且培养了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发现了三角形中三个内角的大小变化规律以及内在联系,感受到了确定与不确定现象的本质,函数思想又悄然渗透了.

3. 增设课末反思,回味函数思想

好的课末反思总结,可以使一节课甚至几节课的诸多内容浓缩成“板块”,得以系统概括、深化,以便学生理解;可以使课堂教学结构严密紧凑、融为一体,显现出课堂教学的和谐与完美;还可以提炼方法、总结规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

如三年级下册“除法”单元复习第2题:

369÷3?摇?摇?摇?摇?摇?摇?摇?摇423÷3?摇?摇?摇?摇?摇?摇?摇672÷6

360÷3?摇?摇?摇?摇?摇?摇?摇?摇423÷4?摇?摇?摇?摇?摇?摇?摇620÷6

306÷3?摇?摇?摇?摇?摇?摇?摇?摇423÷6?摇?摇?摇?摇?摇?摇?摇602÷6

师:学习了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生1:(手指黑板上的习题:369÷3,360÷3,306÷3)我发现除数不变,被除数越大,商也越大.

师(欣喜):离开了黑板,也许有些小朋友就会忘记这样的规律,你有办法让大家深刻地记住它吗?

生2:我们可以举例,每天都是吃两个鸡蛋,妈妈买的鸡蛋越多,吃的天数就越多.

生3:给我们6个优秀少先队员发奖品,奖品越多,每人发到的就越多.

师:在这道题里,你还能发现什么?

生4:(手指423÷3,423÷4,423÷6)被除数不变,除数越大,商越小.

生5:同样也可以举例记住这样的规律!12粒糖,分给2个人吃和分给3个人吃相比,当然是选分给2人吃,因为每个人分到的糖多.

生6:一本书,看的总页数一定,每天看得越多,需要的天数就越少.

……

师:小朋友们真厉害,举出了发生在小朋友身边的例子,轻松而深刻地记住了这些规律.

函数思想本身比较抽象,如果让学生光凭几道算式记住其中的变化规律,可能比较困难,但以上片段中教师进行了巧妙地引导,让小朋友们想想有什么好办法方便地记住这些规律,大家很快就把枯燥的思想与丰润的生活联系了起来,举出了许多耳濡目染有切身体会的例子.

有了这些来自学生自己生活的实例支撑,学生的理解变得轻松起来. 学生在举例的过程中不仅记住了这些规律,更理解了规律之中所蕴涵的函数思想.

用不同的学习方式绽放函数

之花

1. 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函数思想的美妙

萧伯纳曾经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后就有两种思想. 合作交流为学生的思维碰撞搭建了平台,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发展思维、积累思想.

如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的教学:一堆小棒有12根,分别拿出这堆小棒的和,你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一?

经过改编,有以下教学活动——

师:把同桌两人的小棒合起来是多少?(12根)想想你们能拿出这12根小棒的几分之一. 同桌讨论讨论,可以拿笔分一分,也可以在图上画一画,如果能直接填表那是最棒的,不过要比一比谁的方法最多,填写得最有顺序!

收集学生的作业纸,展示两种表格,一种是无序的,一种是有序的.

师:观察这两张表格,你更喜欢哪一张?说说你的理由.

生1:喜欢第2种,因为第2张表格有顺序,这样就不会漏掉,也不会重复.

师:在这样有序的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

生2:分母越来越大,每份的数量就越来越少.

生3:也就是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少!

师:是啊,在分的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分母越大(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少!

以上片段中,教师改编了书本上的习题,作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比一比谁的方法最多,填写得最有顺序”,在教师充满启发的语言诱导下、在合作伙伴的相互启发下,学生能很快地想到解决方法. 教师让学生填表后还别巨匠心地设计了比较活动,看似不经意的比较,却让学生感受到了有序整理的好处——不重复、不遗漏. 在这样的表格中,学生能很快发现其中隐藏的平均分的份数与每份数的变化规律.

2. 在动手操作中领略函数思想的神奇

儿童的指挥凝结在手指尖上,动手操作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能使学生积累一定的操作经验、思维经验,并有效促进函数思想的渗透.

如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的练习教学:先自己拼一拼,再与同桌交流一下. (1)用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2)用1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 用16个小正方形能拼成不同的长方形吗?

笔者改编为四人小组合作,用12个小正方形拼出大长方形,并记录拼成的大长方形的长和宽. 通过这一动手操作活动,不仅及时巩固了刚刚学习的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使学生发现由12个小正方形能拼成的不同的长方形,而且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观察表格时发现,长和宽的乘积不变,长越大,宽就越小,这为今后学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奠定了基础.

3. 在自主探究中欣赏函数思想的魅力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 根据心理特点,放手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协调之中进行自主探求知识的活动,可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 自主探究也是实现函数思想渗透的学习方法之一.

如二年级下册“百数表”的教学,除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百数表中数的排列规律(横着、竖着、斜着)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每一行中相邻的两个数的规律、每一列中相邻两个数的规律,甚至每两行与每两列相邻四个数之间的规律,这些规律蕴涵着多种变化.

数学知识无需终生铭记,但数学精神会激励终生;解题技能无需终生掌握,但数学思想会受用终生. 我们的国标本苏教版教材中并不缺乏函数思想,只是缺乏发现函数思想的眼睛. 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认真研读教材,剥离出教材各领域知识背后隐藏的函数思想,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融合多种适合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的每个阶段有效渗透数学思想,绽放学生的数学思维!endprint

猜你喜欢

表格长方形正方形
《现代临床医学》来稿表格要求
《现代临床医学》来稿表格要求
剪正方形
剪拼正方形
统计表格的要求
分类数 不出错
拼正方形
拼正方形
巧替换 妙解答
长方形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