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文本 凸显“语用”
2014-12-13吴亚瑞
吴亚瑞
【摘 要】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要善于抓住文本的文体特点、文美之处、言语训练增长点,把语言文字训练真正落到实处。文章撷取笔者执教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珍珠鸟》一课的前后两次教学课例,谈谈自己在借助文本,实践语言文字运用中的所思所得。
【关 键 词】 教学思考;珍珠鸟;文本;语言文字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最大的突破在于进一步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特别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提出,揭示了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言语能力建构。正如此次课标修订组负责人巢宗祺教授提到的:“学习语文的第一步工夫,应该下在对具体语言材料的积累、品味、感悟上,在对语言材料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再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可能,帮助学生体会、认识语文运用的规律。”现撷取笔者执教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珍珠鸟》一课的前后两次教学课例,谈谈自己在借助文本,实践语言文字运用中的所思所得。
一、教学目标定位准确,突出“语用”意识
【第一次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信赖真谛,体会人鸟情深。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作者与珍珠鸟的深厚感情。
[教学过程]
1. 联系实际,启发谈话,感受人与动物情谊。
2. 研读课文,体会作者与珍珠鸟之间随着彼此熟悉而逐渐建立深厚而真挚的情谊。
3. 写话:以珍珠鸟的口吻,写一写想对主人说的话。
4. 课外延伸,畅谈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以常规语文教学来看,这样的教学设计似乎没有什么问题,既凸显了本单元“生活中的启示”这一主题,学生完成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文本中心主旨的认识,又适时结合了写话的训练,达到了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
但如果换一种视角,这样的教学目标突出的是对“感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非主体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3中虽然有安排写话,似乎体现了语文味,但缺乏写话的指导,写话最终的落脚点只是为了落实在人文主题上,学生学完课文后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人与动物应该要和谐共处”这样的思想教育内容。而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性的目标——学习运用语文文字能力却没有得到多大的提高,诚如上海师大吴忠豪教授所言的:“造成了语文知识、语文策略、方法和语文技能等本体性教学内容的颠倒、错位和边缘化。”
5. 实践运用寓理性散文的特点。
经过反思,我将第二次教学设计进行了改动,将体会感受和实践运用寓理性散文的语言特点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并展开教学设计:
①联系实际,启发谈话,感受人与动物情谊。
②读人与鸟情感之“深”,学习寓理性散文场面细节描绘,与感悟体会巧妙融合的行文方法。
③写话:适当运用学到的片段描写的方法。
④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通过这样的改动,我通过环节2以课文为例子,引导学生掌握和品读文本的行文特点,再通过环节3的实践运用,讲品析、积累、运用统一起来,学生就会将阅读中学会的写作方法运用到写话之中,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取得了言意兼得的效果。
二、关注文体特点,指导“语用”实践能力
语文姓“语”,教师在语文课程意识观照下的教学指向,应该是立足于引导学生发现作者运用的文体形式特点,发现作者如何运用语言表达,并将这种能力内化为己用。
《珍珠鸟》的作者冯骥才先生是作家,也是一位画家,这篇散文文笔婉约清丽,节奏恬静舒缓,他将自己在绘画中的独特感受融入到文章中,文章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在细腻描绘一个个场景中,对于人生感悟也水到渠成地汩汩流淌。在关注散文文体的课程意识指引下,笔者将焦点转向了“学习作者怎样围绕主题描写一个个场面,并掌握这种写作技巧。”形成了以下教学片段:
师:随着作者和小珍珠鸟的逐渐熟悉,他们彼此信赖,让我们一起去寻找这一幅幅温馨的画面吧。
生:我找到的是第11段:“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待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爪子刚好被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
师:你的朗读很动情,请说说你的感受吧!
生:我发现作者观察小珍珠鸟非常细致,甚至连它眼睑的颜色、小红爪子、胸脯上的长绒毛都描写出来了。
师:是呀,作者也是一位画家,所以他运用了画家工笔描绘的方法来刻画。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你能运用这样细致观察的方法,描写插图中的冯先生吗?
生:我双手一动不动地支撑在书桌上。钢笔尖停留在纸上的一个位置,我甚至放慢呼吸的节奏,生怕这微微的喘息也会打扰了小珍珠鸟的美梦。
师:请问冯先生,你手臂不酸吗?你为什么愿意这样做?
生:小珍珠鸟这样信赖我,我要回报它的信赖。
师:文中还有哪些这样人与鸟儿彼此信赖,和谐相处的细致描写的场景呢?
生:第10、11段。
师:是呀,作者多次采用了这样细致观察,浓墨重彩地描写的方法,你能捕捉小珍珠鸟还有哪些信赖人类的举动,也进行这样的细致描写吗?
学生练笔、交流。
通过这样的教学环节,先品味朗读,直观感受语言的精妙,同时发现、总结、归纳言语运用的特点,教师再创设具体的语用情境,特别要注意的是,练笔的内容最好能结合学生的言说需求,或文本中需要补白、想象、拓展的内容,既言之有物,又加深获得对文本的情感共振。
歌德曾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个秘密。”这样的练笔,是在基于引导学生关注文体特点,引导学生发现文本表达形式的秘密,破译语言形式的密码,真正得以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三、潜心涵泳感悟,品味“语用”妙处
对于《珍珠鸟》这样一篇语言优美、情感性强的课文,我们如何真正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在学习过程中感受语言的温度,受到情感的熏陶?叶圣陶先生说:“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这句话就是让我们植根文本特点,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词析句,通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扎实地训练学生感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如“陪伴”一词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你们从哪些地方看出了“我”得到了珍珠鸟的信赖?
生:课文第2自然段写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而在第12自然段中“陪伴”它渐渐成了陪伴主人的朋友。说明它越来越信赖主人。
师:你能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读书,这样的学习方法很值得大家学习。
生:我不同意这个看法,我觉得“陪伴”是相互的,珍珠鸟陪伴着主人,主人也陪伴着珍珠鸟,他们相处的时间很长,彼此之间感情越来越深厚。
师:你说得真好!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伴”甲骨文是<;E:\LIHUI\12月\12.9\课堂内外·教师版201411排版\课堂内外教师版2014.11\11-7.jpg>;(板书),像两个人并肩同行, 意思是陪同,相随,不分彼此。那么主人和珍珠鸟之间是怎样互相陪伴呢?你们能想象一下吗?
生1:主人写作写累了,小珍珠鸟在他的笔尖旁蹦来蹦去,快乐地鸣叫着,仿佛是为他解闷。
生2:打雷了,主人赶紧把小珍珠鸟放在手心里,轻轻地爱抚着它,怕它受到惊吓。
生3:晚饭后,主人出门散步,小珍珠鸟也跟着出门了,它一会儿落在主人的肩头上,一会儿停在主人的头顶上,真是快乐的出行呀!
师:爱是相互的,就像陪伴是相互的一样,因为主人真诚地关爱珍珠鸟,因此他才能得到小珍珠鸟的回报。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当学生对“陪伴”这个词语产生不同的理解时,教师善于捕捉这个学习的契机,结合字的起源和本义,涵泳功夫兴味长,进一步引导学生沉潜其中,反复玩味和推敲,以获得其中之味。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要善于抓住文本的文体特点,文美之处、言语训练增长点,把语言文字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陈志. 关注文本表达:运用语言文字的起点[J]. 阅读,2014(4).
[2] 黄群英. 立足文本找准关键进行语言文字训练[J]. 科学咨询,2014(7).
[3] 黄成沐. 学习·注重实践表达语言文字运用[J]. 教师(下),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