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提高语感的途径
2014-12-13毕学敏
毕学敏
【摘 要】 读的训练是对学生语感的培养过程,只有加大读的力度,将读落到实处,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才能在感悟理解中提高语感水平。
语感是人们对于语言文字最直观的感知、领悟和鉴赏能力,是一种语言修养,是经过长期的、正规的语言训练逐步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的、比较直观的、迅速的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人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和提高,影响着一个人语言的发展。小学语文教学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从新课标的表达中,我们不难看出,读是提高学生感受语言,训练语感,陶冶情感的基本途径。
一、多读多背,感悟语感
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句话告诉我们,阅读教学必须坚持以读为主的正确导向,才能真正体现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感悟自得、自立发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这是大家耳熟能诵,被人们推崇为学习语文,提高语感的至理名言,也是多少年来被教学实践证明了的最为有效的手段,其精髓就在于多读多背,读得准确、读得流利,读得声情并茂,才能自觉不自觉地培养语感,提高语文学习水平。朗读是一种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学习方法。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第二部分时,我采用了引读激情法,我是这样引语的:我们在与朝鲜亲人告别时,回忆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往事,这是一件件一桩桩令人感动的事,无不凝聚着朝鲜人民与我们的深情厚谊,所以我们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在这片土地上,不仅居住着许许多多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一样的亲人,而且还渗透着我们与亲人们并肩战斗而洒下的鲜血,还留下了许许多多我们浴血奋战的故事,所以我们把这块土地叫做“亲爱的土地”,在与亲人告别的时候,谁心中没有千言万语呢?在教师富有感情的说白后,学生朗读激情活跃起来,自觉地朗读4、5、6自然段,之后学生自然而然从“再看一眼,再停留片刻”的“再”字反复朗读中理解句中表现的眷恋、依恋、留恋之情。这样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语感、提高语感,大量的阅读,自然会增加对语言材料的理解和领悟的机会,这种理解和领悟仅靠阅读课本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内外选取各种文体、各种内容的文章,进行大量广泛的阅读,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揣摩、品味语言文字的特点,感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奥妙。
古人读书有”涵泳工夫兴味长“的名言,是说读书要沉浸其中细细品味,方觉兴味无穷。诵读是最好的感受语言情感的方法,对一些优美的句子、片断、诗词或抒情的文章,要求学生反复朗读,一直到会背诵,背诵可以使学生积累大量的妙词、佳句、名篇,背诵是熟练的结果,也是诵读的积累。随着诵读的遍数增加,达到背诵,学生的理解与感悟也会逐渐加深。
通过反复朗读与背诵,通过口、耳、眼、心并用,逐步培养学生感悟语言内涵和文章气势,领会其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之精妙,增进文字鉴赏力,强化语感。
二、揣摩意蕴,体会语感
所谓意蕴感受,主要指感悟文章所蕴藏的丰富而深刻的含义,准确把握语言的特点和领悟其隐含意义,教材中有许多文字优美、内涵丰富、意蕴深厚的文章,教师应引导学生有表情、有节奏的反复诵读,使形象与感情融合,读出气势、情味、韵味、体察悟情,达到和作者情感的契合,从而悟出文字后面的浓厚意蕴和情味,进入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
现行小语教材,题材多样,内容丰富,不管是叙事还是写景,它们都是作者人生态度与审美情感的统一体。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能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抒发美的情怀。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范读,“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它能引发学生情感,使学生——教师——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二是学生模仿自读,先揣摩作者的情感,进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在教学《再见了,亲人》最后三节,这三节把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真挚的友谊和依依不舍的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但学生的朗读却传递不出这份深情厚谊,没能掀起情感上的高潮,于是我润了润喉,酝酿了一下感情,用激动而又深挚的语调进行了范读,然后要求学生像老师一样有感情地读读,在学生读的时候,我看到许多学生眼里含着晶莹的泪花,对敌人愤恨,对志愿军叔叔无限眷恋的小金花,对志愿军如儿子、兄弟的大嫂的形象无不透过真切的语调倾诉出来,这是因为学生通过揣摩教师的范读,进一步触摸到了文章的灵魂——志愿军在与朝鲜人们并肩战斗中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深深感动了学生,学生从中体验到了情感,无形中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感水平。
《鸟的天堂》第八自然段生动描写了南国大榕树充满活力,蓬勃向上的茂盛之美,文字优美、意蕴深刻,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细细品味大榕树生机勃勃的静态之美,特别是“堆”字特别传神,它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景象;“明亮”一词形象地写出树叶的色彩鲜明、富有光泽;“颤动”一词把静态的榕树描绘的栩栩如生,在教学中我和学生一起揣摩品味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揣摩体会读的技巧,用喜爱、赞美的语气读出南国大榕树之美,和作者心神意合,引起情感共鸣,同时也体验了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味。
教师在读中引导学生领悟、意会、揣摩、体验的过程,也就是培养语感、提高语感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反复诵读、揣摩、咀嚼、推敲中读出其中丰富的内涵,感受语言文字的巨大表现力和生命力。
三、扣读想象,体会语感
想象力是一个人智力活动的重要因素,想象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把抽象的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生动情境和形象,通过大脑加工改造,“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以加深学生的感悟与领悟。
正如孔夫子说的“学而不思则惘”,若是像小和尚念经那样——口到心不到,即使读上千遍,“其义”也不会“自见”,教学中就应十分强调“导意以明象”。嘴巴读出来,就要迅速在脑海里涌现出生动可感的画面来。如在读《翠鸟》中描写翠鸟外形特点的一段,就要一边读一边在脑子里“过电影”。也就是说,要迅速地把文字符号转换成形象,想象出翠鸟的爪、羽毛、眼睛、嘴巴是什么样子?什么颜色的?并将其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翠鸟的形象,教学坚持“扣读导悟,以读见悟”,即紧紧地扣着读书,引导学生通过感知、领悟、想象、联想等活动理解其语言,进入境界,体会其感情。然后再通过学生的读,来体验他们是不是已经对课文有所感悟了,于永正老师教《翠鸟》一课的片断是最好的证明。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读)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师插话:“疾飞”读得好,让人听了感到翠鸟飞得很迅速。)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师插话:“轻轻”再读轻读慢让人感到翠鸟落得很轻。要这样读:“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到游到水面的小鱼。(师插话:注意这时静极了,读到“小鱼”,连呼吸都要屏住。大家齐读这一节体会体会。)(学生齐读:“它一动不动地……”)
通过这一教学片断我们可以看出,诵读与感悟课文是相辅相成的。感悟会之于心,诵读出之于口,心口相印,相得益彰。指导学生感悟课文,就是要让他们走进角色、体会情感、想象场景,让学生仿佛有一种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真切体验与感受,从而陶冶情感,感悟语言文字。
综上所述,读的训练是对学生语感的培养过程,只有加大读的力度,将读落在实处,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才能在感悟理解中提高语感水平。
【参考文献】
[1] 徐云知. 语感和语感教学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李景元. 重视朗读 提升语感[J]. 小学生(教学实践),2014(1).
[3] 李玉慧. 如何巧用朗读培养语感[J].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4(3).
想象力是一个人智力活动的重要因素,想象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把抽象的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生动情境和形象,通过大脑加工改造,“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以加深学生的感悟与领悟。
正如孔夫子说的“学而不思则惘”,若是像小和尚念经那样——口到心不到,即使读上千遍,“其义”也不会“自见”,教学中就应十分强调“导意以明象”。嘴巴读出来,就要迅速在脑海里涌现出生动可感的画面来。如在读《翠鸟》中描写翠鸟外形特点的一段,就要一边读一边在脑子里“过电影”。也就是说,要迅速地把文字符号转换成形象,想象出翠鸟的爪、羽毛、眼睛、嘴巴是什么样子?什么颜色的?并将其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翠鸟的形象,教学坚持“扣读导悟,以读见悟”,即紧紧地扣着读书,引导学生通过感知、领悟、想象、联想等活动理解其语言,进入境界,体会其感情。然后再通过学生的读,来体验他们是不是已经对课文有所感悟了,于永正老师教《翠鸟》一课的片断是最好的证明。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读)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师插话:“疾飞”读得好,让人听了感到翠鸟飞得很迅速。)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师插话:“轻轻”再读轻读慢让人感到翠鸟落得很轻。要这样读:“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到游到水面的小鱼。(师插话:注意这时静极了,读到“小鱼”,连呼吸都要屏住。大家齐读这一节体会体会。)(学生齐读:“它一动不动地……”)
通过这一教学片断我们可以看出,诵读与感悟课文是相辅相成的。感悟会之于心,诵读出之于口,心口相印,相得益彰。指导学生感悟课文,就是要让他们走进角色、体会情感、想象场景,让学生仿佛有一种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真切体验与感受,从而陶冶情感,感悟语言文字。
综上所述,读的训练是对学生语感的培养过程,只有加大读的力度,将读落在实处,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才能在感悟理解中提高语感水平。
【参考文献】
[1] 徐云知. 语感和语感教学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李景元. 重视朗读 提升语感[J]. 小学生(教学实践),2014(1).
[3] 李玉慧. 如何巧用朗读培养语感[J].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