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源煤矿31810工作面跨巷开采矿压显现与分析
2014-12-13龙安清王海华黄占源
龙安清,王海华,黄占源
(江西煤业集团有限公司 白源煤矿,江西 萍乡 337039)
1 矿井概况
白源煤矿为江西煤业集团主力矿井之一,主要开采三叠系上统安源组紫家冲段82煤层,煤层倾角7°~55°,平均31°。煤层厚度0~12.6m,平均3.8m(含夹矸)。煤层直接顶为深灰色细砂岩,厚1.3m;老顶为灰色细砂岩与粉砂岩,厚度20~25m。直接底为0.1~0.3m 深灰色页岩,老底为灰黑色粉砂岩夹薄层状细砂岩,厚度为6~10m,其下为厚5~18m 灰色砾岩,该砾岩岩性较好,主要分布在82煤层底部10~30m 范围内,白源煤矿主要运输巷基本布置在此岩层中。
2 工作面及底板大巷概况
1)31810工作面位于矿井二水平301采区西翼边界,工作面北起205采区2587工作面采空区,南至2588工作面采空区,西邻2589工作面采空区,东靠301采区3188工作面采空区。工作面标高-490 m~-467 m,距地表约620m。工作面走向长205m,倾斜长65m,采用走向长臂后退式采煤法,单体液压支柱及铰接顶梁支护,爆破落煤,全部垮落法顶板管理,工作面采高2m,最大控顶距3 m,最小控顶距2m。该工作面作为二水平西大巷保安煤柱一直未开采,2011~2012年重新施工二水平西改大巷后决定开采该保安煤柱。
2)二水平西大巷位于31810工作面顺槽北西翼20~30m 处,距工作面垂直高差7~15m(见图1)。巷道原采用2.8m×2.8m 锚网梯喷半圆拱支护,由于受原3188工作面开采影响,巷道变形严重。重新削修后,局部地段采用2.6m×2.6m U 型金属棚支护,其余采用2.4m×2.4 m 梯型金属棚支护。
图1 31810工作面倾向剖面
3 矿压观测方案
3.1 矿压观测目的
考虑31810工作面开采会对二水平西大巷造成较大影响,通过矿压观测,达到如下目的:掌握31810炮采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确定工作面回采对底板大巷的影响;分析底板巷道支护方案的合理性,为今后巷道支护方案优化及工作面跨大巷开采提供可靠依据。
3.2 矿压观测方案
工作面走向长205m,设计在二水平西大巷布置18个观测站(见图2),观测站采用十字布点法,每个观测站布设4个观测点,一对布设在巷道顶底板中线位置,观测顶底板相对移近量;2个布设在巷道两帮腰线位置,观测巷道两帮相对移近量。采用5m 钢卷尺每星期定期对各观测站测量一次,巷道变形量较大时每2天观测一次。
图2 31810工作面平面
4 矿压显现规律与分析
31810工作面从2012年12月开采至2013年7月21日结束,矿压观测从2013年1月~2013年10月底结束,巷道顶底板最大移近量175mm(见图3),两帮最大移近量44mm,矿压显现基本趋于稳定。工作面开采对巷道的影响在可控范围,未影响底板大巷的正常运输与通风。从各观测站变形数据分析,得出了部分矿压显现规律。
图3 31810工作面矿压曲线
4.1 矿压显现随工作面推进速度而变化
从最大变形站11#、12#观测站分析,工作面开采至距观测站大于35m 时,矿压显现较小,顶底板日最大移近量小于2mm,两帮基本无变形;当工作面推进至距观测站0~35m 时,受工作面超前支撑压力影响,巷道下沉速度增大,底鼓变形严重,巷道两帮底角失去约束,内移倾斜,诱发两帮失稳,导致整个观测站加剧变形,顶底板日最大移近量达到8mm,两帮日最大移近量4mm;当工作面推进跨过观测站10m 时,工作面老顶基本充填满采空区,巷道变形逐渐稳定(见图4)。同时,整个观测站变形值基本在工作面推进前后2个月内完成。
从图4观测点沿工作面推进方向矿压数据分析,矿压显现随工作面推进速度而变化。因此,今后在同等条件下跨巷开采,加快工作面的推进速度,缩短工作面采煤与放顶的时间间隔,可部分减小工作面顶板下沉量,从而减少矿压对底板巷道的影响。同时,白源矿炮采工作面对底板大巷的超前影响范围为0~35m,采用全部垮落法顶板管理,放顶后10m 老塘基本填充满采空区,对底板大巷的影响也基本趋于稳定。根据炮采工作面来压步距,开采过程中加强该地段底板大巷二次支护,可减小巷道变形量。
图4 11#、12#观测点沿工作面推进方向矿压显现分布
4.2 矿压显现随底板岩性及巷道支护形式而不同
从观测站变形数据比较分析,观测站变形量大小不一,最大顶底板移近量为175mm,最小顶底板移近量仅为3mm。通过现场勘查发现,15#~18#观测站为岩性相对较好的砾岩地段,比10#~13#观测站岩性差的粉砂岩地段变形量小;同时,采用U 型金属棚支护的7#~9#观测站地段比梯形金属棚支护的地段变形量小,所以分析认为巷道岩性及支护形式直接关系到矿压变形量的大小。
因此,根据煤层底板岩性、巷道断面、支护形式与矿压显现的部分规律,在今后的井巷设计过程中,深入细致地分析地质构造及围岩稳定条件,充分利用围岩的的天然自承力,可减小巷道围岩松动破坏,并在此基础上合理选择巷道断面及支护形式,可将矿山压力显现控制在合理的范围。
4.3 矿压显现与煤岩层间距及形态相关
由图5可以看出,15#~18#观测站距煤层层间距大于13m,11#~13#观测站距煤层层间距小于9m,上覆煤层开采后,15#~18#观测站比11#~13#观测站变形量明显更小,所以底板大巷距煤层间距越大,开采后对大巷的影响越小。同时,由于受煤层形态变化影响,当煤层倾角逐渐变大,煤层及顶板呈“凹”状,工作面采用下山式推进时,受重力影响,“凹”点比“凸”点变形量大,所以18#~13#观测站较7#~9#观测站变形量大,而轴部10#~12#观测站变形量最大。
因此,根据大巷距煤层间距与矿压显现的关系,将底板大巷布置在煤层底板15m 范围外可减小上覆煤层开采的影响。同时,根据煤岩层形态与矿压显现的关系,将底板大巷布置在向斜两翼,会减小巷道矿压影响范围。
图5 31810工作面走向剖面
4.4 同等条件下跨巷开采对底板巷道的影响比留煤柱开采影响小
原3188工作面开采,西大巷平均留设了25m 保安煤柱,但开采后该地段巷道变形非常大,开采后直接影响大巷正常运输,造成将该地段拱型锚网梯喷支护巷道削修为梯形金属棚支护巷道,而31810工作面跨巷开采后,该地段巷道的变形未影响到大巷正常运输。因此,比较分析认为,同等条件下跨巷开采对底板大巷的影响要小于留煤柱开采的影响。
5 结语
通过本次矿压显现分析,得出了炮采工作面开采对底板巷道的部分矿压显现规律,为今后类似条件下工作面跨巷开采提供了有利依据,为矿井、采区、工作面及主要运输巷道设计提供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