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南黎苗文化资源与保亭旅游业发展

2014-12-13

新东方 2014年6期
关键词:黎族旅游业文化遗产

海南黎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大观园中的一朵奇葩,是保亭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将这些黎苗文化转化成旅游文化资源,不仅能给保亭的旅游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促进保亭社会经济强劲发展,同时还能惠及保亭当地民众,让他们充分享受到国际旅游岛建设所带来的实惠。

一、海南黎苗文化旅游开发的价值

海南黎苗文化折射出海南黎族苗族人民的生存智慧和文化理念,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地域性、不可复制性、不可再生性、不可替代性等特点,从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价值的角度来看,海南民族旅游文化资源具有表演性、体验性、展览性、开发性等开发价值,是我们建设国际旅游岛异常珍贵的旅游开发资源。

(一)黎苗文化为保亭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文化内涵

文化和旅游具有天然的、本质的、内在的关联性,两者和谐一体,相辅相成。黎苗文化是保亭特色旅游文化的精髓,要发展黎苗文化特色生态旅游,就必须依托浓郁的黎苗文化旅游资源及人文风情。文化的主体是人,旅游的主体亦是人,两者有共同之处。文化旅游的意义与价值在于体验异域文化情调,而且是活生生的真实展现,旅游者看到的是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同时从中体验到一次次充满异域情调的旅游探险,因而能激发旅游者的无限遐想,极大地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黎族、苗族人民热情好客,能歌善舞,文化富有魅力,独特的人文环境更能凸显保亭旅游业的文化内涵,为保亭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黎苗文化为保亭“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厚实的文化土壤

保亭的森林覆盖率85.2%,村庄呈现“村在绿中、村在花中、村在景中”的美景,这为建设美丽乡村打下了基础。要建美丽乡村,光有优美的生态环境还不够,人的因素也很重要,就是说还要有良好的人文景观,良好的人文环境,美好的文化生活,这是美丽乡村不可或缺的。保亭黎苗文化源远流长,这里浓郁的民族风情,历史悠久的黎苗文化,让人对黎村苗寨留下永久的记忆和怀念。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良好的文化氛围,两者的融合就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厚实土壤。

(三)黎苗文化是黎族苗族人民致富奔小康的优势资源

黎苗文化资源是保亭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它能最大限度地把特色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因此也就成为黎苗人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槟榔谷景区的发展一样,它在集中展现黎苗文化多样性的同时秉承着“回报社会,造福一方”的经营理念,把惠民、助民、富民作为一种责任,探索和创新了合作管理模式——采取“公司+农户”“务工+务农”“村民+员工+店主”的合作方式,形成了一套互惠互利、和谐共赢的合作模式。旅游业的发展还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积累资金。如国家5A级景区“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2013年接待游客140万人,实现营业收入2亿多元,上交税款超过3000万元,成为全县最大的纳税户。

二、保亭黎苗文化保护和利用状况分析

充分利用黎苗文化发展保亭旅游业,必须要紧紧抓住“保护”与“利用”这两个关键词。只有在科学有效地保护好黎苗文化的前提之下,才能做好合理的开发利用。文化也是生产力,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任何急功近利、无序开发的做法不仅会破坏这些珍贵的黎苗文化资源,同时也会削弱黎族、苗族人民群众的文化保护意识。

(一)保护与发展现状

在黎苗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方面,保亭县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从资金上积极扶持,工作上竭尽全力支持,深入发掘黎苗族传统文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方面,保亭县委、县政府和各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1.建立健全保护非遗的地方法规。《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是海南省第一个实施“非遗”保护的地方性法规,这为保亭县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传承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法律保障。目前,保亭拥有的国家非遗项目有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黎族钻木取火技艺、黎族竹木器乐等,省级非遗项目有黎族民间故事、黎族藤竹编织技艺、黎族独木器具等。

2.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登记制度。目前,全县登记在册的各类传承人共1500多人。保亭县还充分发挥传承人的作用,把各类传承人组织起来,利用他们指导和培训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爱好者,并通过他们在群众中开展传承活动。如黎族竹木器乐传承人黄照安热衷于黎族竹木器乐的收藏和传承,他既是黎族竹木器乐的收藏者、制作者,又是演奏者、传承者。

3.建成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馆、所、村和展示基地。自2009年10月联合国将黎族织锦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后,2012年县里就建成了县非物质文化名录陈列馆;2013年建成了黎锦传习所;保城镇番道村建成了黎族织锦传承村及黎锦传承馆,番道村也因此被海南省文体厅命名为“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村”;甘什岭槟榔谷原生态黎苗文化旅游区被海南省文体厅命名为“海南黎族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基地”;县新达达黎族织锦编排技艺研究室,被列入海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4.推进非遗项目走进中学课堂。目前保亭县文化和教育部门已在全县多所中小学开设了非遗传承班,设置的课程主要有黎族织锦技艺、黎族传统民歌、黎族竹竿舞和黎族竹木器乐等课程或兴趣班、培训班,让黎族民间传统文化进校园入学堂。从2011年起,保亭思源实验学校陆续开设了“校园竹竿舞”“黎苗歌谣进课堂”“黎族织锦欣赏”“黎族竹木器乐欣赏”四大特色课程,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5.开展各种非遗技艺比赛活动。为了更好地宣传保亭县黎族、苗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亭县委、县政府先后在保城镇、槟榔谷、“呀诺达”等主要旅游景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巡回展示活动,这不仅扩大了保亭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同时也增强了黎族、苗族人民的文化自信力,为非遗的传承、开发和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宣传平台。

在黎苗文化的开发利用方面,保亭建设了一批以黎苗传统文化为内核的文化旅游产业。甘什岭槟榔谷原生态文化旅游区、“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布隆赛文化旅游区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旅游产业。槟榔谷原生态文化旅游区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多形态,集观光旅游、休闲娱乐、文化展示为一体的多元型复合式旅游景区,是黎苗文化“活体博物馆”。一年一度的嬉水节已举办过十四届,这个以黎族民间祭水习俗发展而来的节庆活动,每年都吸引过万名游客齐聚保亭县城,大大提高了保亭的人气和知名度。

(二)存在问题

在利用黎苗文化发展保亭旅游业方面,保亭同样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不足,这些存在的问题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因素,需要我们综合考虑、设法克服。

1.文化管理体制和资源整合机制不适应旅游产业发展。由于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较为宽泛,存在多头管理,婆婆过多,管理过严,环节过细。要办成一件事,费劲很大,耗时很长,耗资很多。几年前,保亭县引进一个叫“玉观园”的文化旅游观赏项目,由于过不了重重关卡,至今尚未建成。

2.专业人才匮乏。由于保亭是国家级贫困山区县,总体上条件较差,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较难,因此人才缺乏,特别是缺乏高素质的具有较强市场策划能力、市场应变能力、旅游品牌策划、文化旅游市场产品设计和文化旅游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人才。

3.大项目引进落地力度不强,本地小型项目运作能力欠缺。一方面,由于土地储备不足,土地供应指标匮乏,外来重大项目引进落地进度迟缓,影响投资积极性;另一方面,本土小型项目由于受设计和运营水平的制约,难以做大做强。

4.对外合作规模不大、层次不高。虽然有全国唯一的海峡两岸少数民族交流基地的“招牌”,但就整体而言与岛外和国外的交流合作还处在初级阶段和较低层面,特别是在文化交流和实际性合作项目建设方面还较缺乏。

5.农村民房危房改造在外观造型和建筑风格上缺乏黎苗民族特色和风格。由于保亭是黎族苗族聚居的山区县,在推进农村民房危房改造尤其是整村推进过程中,不注重建筑风格和外观造型,千篇一律,在外观造型和建筑风格上缺乏黎苗民族特色,没有亮点、看点和吸引点,不利于建设美丽乡村和发展特色文化旅游。

存在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首先是没有把文化作为生产力看待,其次是思想观念滞后,市场经济意识不强,再次是文化旅游发展缺乏科学整体规划,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最后是法制观念差,保护意识薄弱。

三、海南黎苗文化保护与开发策略

要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在保护基础上科学开发,在科学开发中促进更有效的保护。黎苗文化资源是宝贵的资源,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对海南黎族苗族文化的发掘、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已是题中之义。

(一)保护策略

1.实施文化发掘与抢救工程。黎族、苗族人民创造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但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少数民族文化遭受外族文化的冲击而濒于消失。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时代的到来,黎苗文化更面临着巨大的生存挑战。发掘和抢救这些珍贵的民族文化资源,已成为迫在眉睫的历史性任务。民族民俗文化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源泉,要发展旅游产业,就必须以优秀文化为基础,必须充分认识发掘与抢救黎苗文化遗产的价值意义,积极发掘、抢救、整理和传承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将民族文化注入海南旅游业发展中,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

2.按照就地保护原则保持民族文化的原生形态。保护民族文化就是要保护它的原生形态,不仅要保护其所在地区优美的自然环境,重要的是要把民族文化遗产原状地保存在其所属的区域及环境中,这就是我们所要坚持的保护原则。特别是对于保亭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要依据非遗的活态性特征,采用就地保护的原则,让这些非遗项目在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得以整体性的保护。

3.建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文化生态保护区必须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在历史文化积淀深厚,黎族或苗族历史文化保护良好,自然环境优美的区域或村落建立。保亭在这方面可以先行先试,选取文化较为典型的区域,如加茂镇等,先成立县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一旦时机成熟,可申报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4.增强法制观念,依法保护。对黎苗文化遗产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精神和准则来开展保护工作。要使广大干部群众认清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对建设和发展国际旅游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促进本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增强保护意识,提高依法保护的自觉性。

(二)开发策略

1.建立政府、部门、社会整体开发的联动机制。政府在开发中要找准定位,当好引导者、控制者和监管者的角色,积极引导、规范旅游市场的主体行为。要从整体出发,统一布局,发挥整体优势。要加大文化旅游品牌营销的推介力度,利用各种宣传媒体,策划黎苗民族文化的展示和宣传。在统一规划下,县国土、规划、税务、旅游、宣传、文体、发改、城管等各单位要发挥部门优势,密切配合,各负其责,共同参与,联手互动,整体推进。政府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社会开发资金,力争大项目带动,大企业进入。

2.突出特色,深化内涵,提升品位,提高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水平。要以民族文化资源为内涵,开发独具魅力的文化旅游产品。海南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中,要按照全面创新的战略要求,用新的思维认识,开发和管理文化旅游产业。一是把观念创新提升到战略层面并付诸文化旅游规划和开发的实践中,形成思路、规划、项目、资金、效益、发展的良性循环格局。二是文化旅游产品的策划要有创新意识,要精心策划,深入挖掘,突出特色,把文化旅游资源变成文化旅游产品。三是根据资源特色和不同的消费市场,开发展示性、表演性、体验性文化旅游产品。大力打造民俗节庆品牌,扩大影响力,将民俗、节日和庆典等非物质性文化元素融入旅游。

3.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多元文化产业并存发展的旅游开发方式。旅游产品的开发,要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中外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宗旨。应针对不同游客的需求,开发多种文化旅游产品以满足他们的不同需要。从当今旅游业迅猛发展的表征看,游客越来越对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更感兴趣,而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逐步成为国内外游客新的吸引点。我们要认清优势,将独特的黎苗风情文化融入旅游业,科学合理进行开发,促进保亭经济社会的发展。

4.加强民众参与意识,促进黎苗文化的传承和开发。发展保亭文化旅游业,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增加本地居民的收入,是政府的意愿,更是黎苗同胞的意愿。世界旅游组织明确提出,要将当地居民作为旅游发展的关怀对象,并把居民参与作为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以实现保护和利用好当地旅游文化资源的目标。

四、保亭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探索

充分利用黎苗文化资源,大力推进保亭的旅游产业大发展,必须根据保亭的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因地制宜,以敢为人先的精神,下大力气探索适合保亭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模式。认真总结保亭以往所取得的一些成功经验,参考各地在文化旅游产业方面的做法,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种发展新模式。

(一)政府主导模式

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是在以市场为主配置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通过产业政策手段积极引导,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从而使旅游业生产要素的配置达到最优或接近最优状态。政府应当是旅游综合开发的引导者、控制者、监管者,政府作为“三者”需要通过规划、政策、公共工程、区域营销、招商、监管来推动旅游业的开发。要以规划方案把控为前提,以相关政策的支持为重点,以公有工程建设为核心,以区域营销的推进为辅助,以招商引资的落实为突破,以后续监管为保障,营造旅游业发展的大环境,扎实推进旅游业的发展。

(二)公司开发模式

公司开发模式也是商业性运作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公司可以利用其人才、资金上的优势,以其突出的营销能力,利用团队化的经营方式来对保亭的黎苗文化资源进行资源整合和包装营销,通过整合黎苗文化产业链构筑起一种在利用和发展传统黎苗文化特色基础上的以顾客为核心的商业价值创造网络,通过对黎苗文化资源价值的深度挖掘和整合,并对某些核心价值进行创新,以实现其为企业创造价值的目的。这种开发模式在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这种运作模式下,公司企业在对资源的分布利用上就显得更为全面合理,经过这种优化整合之后,公司既能满足旅游者实现其旅游价值的需求,又能帮助企业实现自身的价值。这样一来,旅游者、企业和利益相关者都能实现共赢,不仅能使本地独有的文化资源优势得以传承,还能促进相关文化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最终实现旅游产业的良性循环发展。

(三)文化主题公园模式

选择一个或几个特色鲜明、具有品牌领衔功能和区域垄断性、具有可持续发展潜质的特定主题为主线,配以适量与主题相关的项目共同构成一个完善的旅游功能景区。在选择过程中,要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进行策划。一是投资规模、空间规模、经营规模要从小到大,切忌贪大求全;二是依托大规模客源市场,畅通基本客源市场之间的整合利用路径。三是强调形象包装和宣传,并注意搞好营销,不断提高知名度。

(四)大区小镇和村落生态游模式

基本形式为“大景区+旅游休闲小镇+旅游村”。大区是具有吸引力并拥有众多固定客源的观光景区;小镇是延伸景区主题文化并将其扩展的休闲性旅游小镇;旅游村是政府支持、企业投资运作、农民参与经营的旅游村庄。而在保亭发展这一模式的着眼点首先要充分认识到保亭特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和黎苗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并以现有的著名景区如“呀诺达”、“槟榔谷”等大景区的规划发展为依托,利用这些大景区的客源来发展自己,并用具有黎苗传统文化特色的乡镇和生态民族村的风土人情为大景区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使得大区小镇实现资源互补,造就旅游的新亮点。通过科学规划、合理适度开发旅游业,既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农民脱贫致富,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又使当地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历史文化遗产和特色民族文化的价值,从而促进其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文化的传承。近年来,国家5A级景区“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三道湾文化旅游小镇、布隆赛乡村文化旅游区的实践,就是这一模式的有益探索。

(五)节庆文化和品牌文化模式

民俗节庆活动是民俗文化集中对外展示的文化空间,必须坚持以特色文化为内涵,以旅游节庆为载体,大力打造特色节庆文化品牌,把保亭丰富多彩的黎苗文化和特色节庆如“三月三”、嬉水节等,按文化旅游节庆的市场运作规律提升保亭节庆活动的水平,实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综合效益最大化。

(六)文化旅游房地产模式

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保亭黎苗特色旅游文化打造房地产旅游品牌,将黎苗文化的人文景观与保亭的房地产开发有机结合,树立特色形象地产,特色格局地产,不断提高这些旅游地产景观的知名度,提炼旅游地产景观的核心人文精神,以此提升旅游地产的市场影响力,用优美空间环境助力保亭旅游业的进一步开发,最终使这些旅游地产实现自身价值的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镇化发展的目标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罗保铭同志也提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没有文化旅游就没有内涵、没有品位就缺乏竞争力。”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海南之所以能成为国际旅游岛,除了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之外,其最大的独特性还在于它多彩纷呈的黎苗文化。保亭作为一个新兴的旅游目的地,充分利用独特的黎苗文化,打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产品,一定会在未来的旅游业当中展翅腾飞。

[1]李静萍.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4(1).

猜你喜欢

黎族旅游业文化遗产
黎族小伙闯“深海”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黎族母亲》等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新疆旅游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贡献实证分析
《黎族元素建筑再生设计方案》
Tough Nut to Crack
政府间合作与区域旅游业发展——以构建辽西区域旅游业为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