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十大认识误区

2014-12-13张东亮

人民论坛 2014年5期
关键词:灌输受教育者教育者

张东亮

(作者为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本文系2013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法律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3-MYB-059)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特殊社会实践活动,在我国有着“生命线”的地位,发挥着“灵魂”的作用。然而,由于受种种外在因素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因素的影响,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还存在着一些误区。这些误区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价值及其根本目标的实现。对这些误区进行深入探析,把握其产生的深层原因并有效应对之,无疑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误区的含义

误区是“由于某种原因而形成的不正确认识和做法”①。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特殊的认识实践活动,是一个介于“实然”与“应然”、“自在”与“自为”之间的充满矛盾的复杂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受传统的、现实的种种因素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难免会存在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和做法,即产生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误区”。思想政治教育在“摸着石头过河”中探寻着自己的发展规律以及现世的存在意义。一定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认识实践活动中存在的一些误区,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表现,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存在这些误区并不代表要完全否定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而仅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还需要进一步廓清、全面化、合理化、科学化。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与谬误相对而生,并无绝对之分,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为我们走出思想政治教育误区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误区探析

误区一:“思想政治教育在于施加”。由于受过去阶级斗争的思想影响,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将思想政治教育视为维护阶级统治的工具。“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著和教材中,大都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或旨在培养阶级和阶级社会需要的人才,或在于教育引导人们形成阶级、社会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这两种说法只是文字表述与侧重点上的不同,实质意思一样,都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对阶级或阶级社会需要的满足。”②在这种认识中,教育者是主体,发挥着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客体,尽管有主观能动性,也只是在教育者影响的范围内和方向上发挥作用。这种认识对维护阶级统治、社会稳定以及实现个体社会化曾发挥了重大作用,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但它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促进人以及建构人的精神世界的目的性,从而出现“人的空场”,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批判。

误区二:“思想政治教育在于迎合”。由于受“顾客是上帝”的市场经济法则影响,以及当代教育对“以受教育者为中心”的强调,再加上学校“学”评“教”机制的压力,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出现了一味迎合受教育者的趋势。一定意义上,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迎合受教者的心理期待,重视受教育者的接受问题,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突出“受教育者本位”理念的体现,具有积极意义。然而,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面对以上影响和压力则选择了不作为,一味迎合受教育者的现实需要。于是课堂成了表演场,一些职业规划、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等被运用上课堂,一些八卦娱乐新闻、英雄伟人的轶事趣闻开始在课堂上传播,虽然达到了吸引学生眼球,增加学生抬头率的目的,营造了强大的“人气场”,然而,这种新式“填鸭法”却致使思想政治教育丧失了应有的政治性和思想、道德、精神的建构本性和原则,而萎缩成教育者应对考核、谋生以及增加人气的工具。

误区三:“思想政治教育是‘钢尺’与‘皮尺’”。在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心目中,思想政治教育被形象地视为“钢尺”和“皮尺”。主要基于以下原因:一是他们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地位和“灵魂”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视为一把“钢尺”;二是由于受“思想政治教育要为经济建设服务”、“功利主义”等思想影响,再加上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不易量化等特点,他们又把思想政治教育视为一把“皮尺”。于是,在这两种思想认识的影响下,思想政治教育在“钢尺”与“皮尺”、强化与软化之间摇摆不定。具体到工作实践中表现为: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在形式上被教育者赋予极高地位,被列为头等大事来抓,甚至把各项工作的成绩都归功为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则是思想政治教育被置于经济工作、业务工作之后,被其他相关工作所取代,严重缩水,从而陷入“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困境。这种形式主义的误区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地位及实效,使思想政治教育遭受到“两张皮”、“假大空”的批判。

误区四:“教育者权威”。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者认为自己作为党和政府政策的宣讲者、科学理论知识的传授者以及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具有权威性,受教育者会信服,甚至言听计从。其实并不尽然。在当代社会,教育者的权威地位不断受到挑战。主要源于以下原因:一是随着环境的开放、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广大受教育者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教育者的信息垄断被打破,知识权威受到挑战,甚至出现了教育者被反哺的现象。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受教育者的个性、民主意识以及批判精神得到增强,传统居高临下单向灌输的教育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批判。与传统的由职务、资历等建立的权威不同,在当代社会,教育者的权威则主要取决于专业知识、个人能力以及人格魅力。“‘权威效应’是存在的,但师长并不必然都是权威,要使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权威效应,师长们就必须努力使自己成为内行,并做到:一是传播真理、讲真话,二是以身作则。这样教育才会有效。”③

误区五:“授”即所“受”。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常常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授”即所“受”,即凡是教育者传授的,都是受教育者应该接受的。潜意识中,他们将受教育者视为空的容器或抽象的“理性存在”,认为“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只要是真理,受教育者就会乐于接受”,于是课前他们认真备课,课上尽可能多地向学生传授一些概念、原理和知识体系,然而,事与愿违授课并未取得理想效果,对此他们常常感到疑惑不解或情绪失落。出现以上“授”非所“受”的结果,除了语言在传达过程中的局限性、教育内容的抽象性以及教育者基于“前理解”的传导变形等外,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教育者将思想政治教育仅看作理论知识的单向灌输,而缺乏对受教育者生存境遇的实践智慧启迪以及精神世界的建构;二是受教育者的接受并非被动的、机械的全盘吸收,而是基于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前理解”表现出强烈的主动性、选择性、批判性、功利性等特点。

误区六:“受教育者知行脱节导致教育效果低下”。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对话”思想影响,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容易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解为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的单向灌输过程,从而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的发展人的实践智慧,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作用,不利于受教育者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种教育传统影响下,受教育者往往把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视为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应对考试取得学分的工具,最终必然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知行脱节现象严重,教育效果低下。此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环境、教育媒介等诸多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即便是受教育者的接受也是受教育者内在的知、情、信、意、行等要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所以把教育效果低下的原因仅仅归结为受教育者的知行脱节,有失片面。

误区七:“竭力消除受教育者的先入之见”。基于知识论的认识视角,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者认为受教育者的先入之见是消极的,它会影响或阻碍受教育者对思想文化信息的理性认知,并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在于消除或克服这种先入之见,使人们对社会所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形成合理正确的认知,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行统一。于是教育者在实践中总是试图消除和改变受教育者的先入之见,而不是首先尊重和承认受教育者先入之见的合法性,最终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形成了一种控制和改造的关系。然而,哲学解释学从本体论的语境出发,认为消除先入之见既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因为先入之见是理解的前提条件,是人们理解活动的动力而不是阻力,具有积极的意义。因为先入之见不仅导致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同理解结果,而且有利于克服理解中的教条主义。

误区八:“将灌输理论等同于灌输方法”。以列宁的灌输理论为依据,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简单地把灌输理论等同于灌输方法,他们认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水平、文化素养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世界观、政治觉悟等方面存在着不足,需要教育者自上而下或自外向内地将先进的思想道德观念、政治观点以及社会发展理论灌输给受教育者。于是就形成了教育者以教学内容为中心自上而下向受教育者单向灌输真理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由于重理论说教、轻实践体悟,重单向灌输、轻双向对话以及漠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等原因,而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受到越来越多的批判。然而,灌输“并不是强制性的、‘填鸭式’的硬灌,而是提供合适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采用多种方式启发人们群众的政治觉悟”④。当前,灌输理论或原理在我国强化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等过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但是,我们不能把灌输理论混淆为具体的灌输方法。

误区九:“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等于马克思主义化大众”。受精英主义思维影响,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由少数理论精英或领导干部对大众进行自上而下理论灌输的活动。如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转变为通俗易懂并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⑤然而,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认识和实践的主体,任何科学的理论都来源于大众的实践,受到大众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大众实践的需要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与大众的双向建构过程,一方面大众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装和指导下,促进了社会现实的合理变革;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通过大众丰富的实践经验,保持了持久的生机和活力。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者走出误区的对策

思想政治教育应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彰显目的本性。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受时代本身的阶级斗争影响以及对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科学的认知,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本性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一度成为实现和维护阶级统治的“代名词”,出现了“人的缺失”。随着时代的发展,关注人本身以及人类未来的发展命运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共同话题。思想政治教育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既要坚持维护阶级统治和社会稳定的工具本性,突出阶级性和政治性,更要在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彰显其引导人、促进人以及建构人的精神世界的目的本性,从而实现“人的回归”。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本性与目的本性相互依存,工具本性是目的本性的前提,对目的本性起着保障作用,目的本性是工具本性的归宿,对工具本性具有制约和支配作用。“相较而言,工具性是较低层次的属性,目的性是其终极属性。而以人为本、建设人自身的目的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性之使然,是其教育职能的深层应用,这不仅没有违背工具的效能,相反却使思想政治教育为阶级、为社会服务的职能放置于更坚实的基础之上。”⑥

教育者要提高认识,加强学习,走群众路线,使自己成为受教育者的引路人和知心朋友。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提高认识,明确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树立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进取心,立足自己的本职岗位踏踏实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加强学习,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与方法等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此外,还要学习国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法规以及本单位、本部门的科技、生产等业务知识,做到既懂知识,又懂业务。再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坚持以人为本,走群众路线,深入受教育者的生产生活实际,把理论与实践,服务与教育,灌输与对话,言教与身教,满足需求与提高素养,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尊重、关心、理解受教育者。

相关部门应通过严格选拔,注重培养,加强管理等措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工作水平。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切实提高队伍成员的工作水平。一是严把入口关,把那些信念坚定、业务精湛、知识广博、能力突出的优秀人才选拔到队伍中来,是队伍建设的关键。二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培养培训,是队伍建设的根本。如制定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政治、思想、道德、知识、心理、能力等素质的培养培训计划,通过脱产学习、在职进修、挂职锻炼、社会考察等途径,切实提高他们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三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管理,是队伍建设的保障。如通过职业化管理,使思想政治教育者树立立足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职业理想;通过政策化管理,使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安心、放心、舒心地工作等。

综上所述,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还存在着一些误区。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提高认识,努力走出这些误区,从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健康开展,增强实效性。

【注释】

①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应用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1339页。

②李合亮:《思想政治教育探本—关于其起源和本质的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55页。

③韩向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几个误区”,《教育评论》,1989年第4期,第23页。

④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90页。

⑤陆仁权,杨宝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三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年第6期,第7页。

⑥李合亮:《解析与建构: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反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50页。

猜你喜欢

灌输受教育者教育者
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灌输”体系的构建
——列宁《怎么办?》“灌输论”的当代阐发
浅论党风廉政教育实践中的隐性教育
品读
我国教育者心目中的未成年人好奇心激发和培养
我国教师教育者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初探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活动及其有效性分析
衰老是被灌输的概念
6-year-old girl uses lemonade stands to help fellow stud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