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首都文化金融
2014-12-13董晓莉
文 董晓莉
作者系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进出口银行海外部主任
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积极拓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提高金融服务能力建设,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渠道和全产业链的金融服务。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不可或缺的经济社会发展要素,发展文化产业必须重视发展文化金融。文化金融的发展,不仅是构建新型首都城市定位的必备基础,更是提升首都治理能力体系建设的重要战略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改革,最本质的要求就是创新!”谁先科学创新,谁就赢得了发展先机。北京如何发挥国家文化中心的优势,促进文化资源与金融资源的融合创新,不断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实现经济结构与发展方式的调整、优化,进一步提升首都核心竞争力是当前改革发展的关键所在。
文化金融,简言之就是文化价值的金融化配置。它包含两个层面内容:一方面是指金融如何支持文化大发展即金融业及其衍生工具面对文化产业发展需求所进行的金融创新;另一方面是文化产业如何通过吸引金融资本实现自身的繁荣发展。
国际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将会出现快速增长。2008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文化产业的发展正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现阶段北京通过探索金融资源与文化资源有效对接的新机制,引导和促进各类资本参与文化金融创新,实现文化资本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整合,建立文化金融合作发展的长效机制,对于首都文化核心竞争力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当前,文化金融是我国文化战略实施的重要力量,但文化金融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市场机制尚未建立,在文化与金融融合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三大亟待突破的瓶颈问题:
一是融资渠道缺失,融资难成为严重制约文化企业成长的重要因素。目前,由于大多数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的特性缺乏认知与了解,造成产品服务与文化产业的需求难以对接。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在成长初期组织形式较为松散,没有形成必要的市场规模和成熟的经营模式,增加了金融机构介入的难度。而文化企业普遍拥有的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等无形资产,在价值评估、权利归属、流动处置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对金融机构的创新提出新挑战。目前,融资难问题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企业做大做强的瓶颈之一。
二是文化与金融合作的基础配套体系不完善。目前,国内著作权及版权等权利的评估、登记、交易流转和处置保护机制尚不健全,资产评估机构对版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的评估缺乏科学统一的评估标准,导致知识产权、文化人才等文化要素无法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实现更大程度的配置与交流,特别是质押担保等文化要素市场的缺失,金融机构与文化企业间的沟通衔接困难重重,阻碍了文化发展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三是银行信贷投入不足,金融支持程度较低。文化企业作为经济实体,有其发展壮大的过程,要经过研发创意期、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在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企业的特征、发展状况、风险状况不同,其资金需求也就不同。目前,金融机构对中小文化企业的支持程度较低,不利于整个产业发展。另外,从中小文化企业发展阶段和投资回报周期的特点来看,企业需要3年以上的中长期贷款,而银行提供给企业的贷款多为短期贷款,这种金融机构贷款期限与企业融资期限不匹配,影响了中小文化企业的发展。2013年,我国间接融资总额14.6万亿元,占社会融资规模的84.7%;直接融资总额2万亿元,仅占社会融资规模的11.7%。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文化产业更加难以从资本市场获得融资。截至2013年末,文化企业在债券市场融资余额为2878.5亿元,仅占整个债券市场余额的5.3%;上市文化企业77家,仅占上市公司总体数量的3%。因此,无论从间接融资还是从直接融资看,文化产业获得金融资本的支持还十分有限。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明确提出,“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源相结合”。2014年3月17日,文化部、人民银行、财政部又共同下发了《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从促进文化与金融的对接与合作角度对今后工作提出了指引。当前,从北京市文化与金融合作实践看,要使北京雄厚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核心竞争力,就要加快和推动文化与金融两个优势产业不断融合和再度创新,为首都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大力推动首都文化与金融合作,通过创新政府财政的文化投入规模与方式,促进并引导金融体系及各类资本参与文化金融产品的创新过程,不断培育文化金融的核心竞争力。一是要深入了解北京各类文化企业的业态层次、资产形态、风险特点、生命周期、融资需求、市场区域等产业特质,并根据文化企业的不同产品和不同发展阶段制定相应支持策略;二是通过不断改进服务模式,搭建服务平台,实现文化创新与金融资本链条的有机结合,为尚处于初创期的文化企业及其支撑体系提供投融资支持,并做好一系列文化金融服务政策和制度的系统安排;三是以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为切入点,大力推动文化与金融合作创新。充分发挥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的企业孵化、资源凝聚和区域辐射作用,探索与培育多样的文化产业形式,为文化与金融合作和文化产业大发展探索经验。
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积极拓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提高金融服务能力建设,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渠道和全产业链的金融服务。市场机制是实现文化产业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较好地解决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化解文化企业融资难题。一是要支持产业链融资、融资租赁贷款、无形资产抵质押等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增强对文化企业的综合服务能力;二是鼓励支持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进入文化产业,推动更多优质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再融资和并购重组,形成科学合理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梯次结构;三是积极支持文化企业通过债券、中期票据和中小企业集合债等方式迅速成长;四是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拓宽利用民间资本和国际资本的方式和空间,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多样化融资渠道。
通过建立便捷的金融服务平台。积极开展银团贷款、联合融资等方式,引导和带动金融业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为文化企业提供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金融服务。其中,北京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更要统筹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支持文化企业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和创新能力建设,不断提升文化产品附加值。一是要支持具有竞争优势和经营管理能力的文化企业通过新设、收购、合作等方式,加强开展境外文化领域的投资合作,拓展跨境服务,提高国际经营能力和国际影响力;二是要通过扶持文化企业加大内容创新力度,推动体现中华优秀文化、京味文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向国际市场;三是要加大金融支持文化消费力度,通过支持文化旅游、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建设,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重点领域的聚集程度、运营水平和消费便利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