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劳动的困境与突破

2014-12-13白红义

中国记者 2014年4期
关键词:劳动者传统媒体工作

□ 文/白红义

(作者是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副研究员)

编 辑 梁益畅 46266875@qq.com

翟铮璇 905553195@qq.com

记者何以自嘲“新闻民工”

现在的新闻工作者队伍至少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年轻化,二是流动快。这就导致记者很难在一家媒体、一个领域长期地跟踪和研究,以生产出高质量的新闻来。很多记者以“新闻民工”自嘲,在现实中则表现为跳槽次数增多、从业年限缩短,职业忠诚度下降的趋势。于是,记者成了一个吃青春饭的行业,甚至是一个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不断下滑的阶层。如果不用专业人士、知识分子一类高大上的词汇修饰记者,而是从一个最简单的新闻劳动者的角度来看,记者其实也是精于计算的理性经济人。作为一个劳动者,关心的无非是这么几个问题:劳动收入、工作状态、职业前景。这几点因素综合在一起,恰恰表明记者这一职业难以承担托付终生的重任。

笔者最近看到一篇研究台湾记者薪资问题的论文,文中提供的数据显示:从2001 至2011 年,在尚未考虑物价指数平减因素下,台湾记者的平均薪资减幅即已高达15%。文章作者对此很忧虑,记者普遍性的薪资水平下降并逐渐落后于一般产业水平,严重阻碍新闻业吸引优秀人才投入新闻工作,可能对台湾的新闻产业发展及新闻专业水平造成负面影响。

虽然无从知晓大陆记者具体的薪酬水平,但从早年的高薪行业沦落至今,怕是不争的事实。至少在10多年前,记者的收入还是值得夸耀和自豪的,“十年无增长”却成为现在对记者收入状态的一个概括。毫无竞争力的收入可能会造成两个后果:一是难以吸引优秀人才进入。现在不少新闻院系的毕业生纷纷选择到外企、国企或政府机关工作。二是迫使很多优秀的新闻人离开传统媒体,另谋生路。除了转行做公关这种传统路径外,这些年来陆续有知名新闻人投身到几大门户网站。而一个新的趋势是,利用互联网降低创业门槛这一契机,不少新闻人自己开始创业。离职或创业最直接的动因恐怕就是“收入”。

新闻“专业”逐步变为“工作”

除了收入问题,新闻记者的工作状态也不算理想。虽然媒体是为了消除社会上的不确定而存在的组织,但新闻工作本身却又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行当。新闻记者与一般劳动者最大的差异在于劳动时间的不确定性与劳动空间的移动性。新闻事件的突发性往往牵制着记者的劳动时间,他们无法如一般劳动者那样有固定的时间安排。

最近中国医师协会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媒体人的睡眠指数最低。如此劳作的原因固然与新闻工作的特性有关,但当前媒体盛行的绩效考核制度也难逃干系。记者的收入大体上由基本工资和稿费构成,在基本工资保持稳定的情况下,为增加稿费收入,记者不得不疲于奔命,不但要与本单位的同事竞争版面、资源、条线,还要与外单位的同行竞争独家、时效、权威。每天上演着一幕幕“挣工分”的故事,从而使新闻从具有社会功能的“专业”逐渐转变成单纯的“工作”。

在一连串的赶工游戏中,劳动者会尽量达到生产标准,甚至是超过,以争取绩效奖金,而每一个劳动者的努力目标都是现实的利益。更何况,当前新闻环境的变化对新闻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重培养多重技术能力的后果就是不同种类的工作渐渐得以浓缩在同一个人的身上,无形中更增加了劳动的强度。

尽管新闻体制与文化有所不同,但中国新闻业与西方同行一样,目前也在经受互联网技术的强烈冲击。不确定的新闻环境使得个体新闻人的职业前景也变得难以预测。长期以来,市场化改革并未完全改变新闻组织作为一种“单位”的存在,这在无形中给新闻人增添了一种体制的保障。笔者的一位朋友曾在她所在的报社做了一份采编人员在新媒体冲击下从业心态的调查,不少受访者认为传统媒体虽然发展受限,但由于有了政府部门在体制和机制上的保障,市场虽萎缩但尚不至消亡。

新闻这个行业自然没那么容易消失,但传统媒体的慢慢凋零却是现实。当整个行业前景不明时,劳动者个体也将陷入迷茫的境地。如果继续在新闻行业内工作,就必须面对传统媒体日渐式微的现实,野蛮生长的新兴媒体也未必能够安放他们的理想。如果决意离开新闻行业,既有的资源和能力能否支撑他们重新开始呢?

新闻这个行业自然没那么容易消失,但传统媒体的慢慢凋零却是现实。当整个行业前景不明时,劳动者个体也将陷入迷茫的境地。

激励机制应跟上时代发展

当下,我们必须在两个维度下讨论中国新闻业的现状与未来:一个是新媒体,另一个是全球化。从新闻劳动者的角度来说,不断提高他们的竞争能力才是适应新媒体环境和全球化竞争的关键所在,或许可以从改革内部激励机制入手。

第一,善待人才。新闻组织是记者最可依赖的资源,但现行许多内部管理制度实际压抑着记者专业能力的发挥,比如绩效考核制度的实施。春节过后,由资深媒体人何力负责的上海报业互联网创业项目推出了所谓史上最大规模的财经记者招聘,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给予优秀员工股权激励的承诺,“无论成败,意义非凡”。这种做法是把员工的收益与风险和新闻组织捆绑在一起,激发他们的动力和积极性。

此外,还可以探索年薪制等更加宽松、更加适合知识型员工特点的考核制度,使绩效考核制度发挥应有的激励功能,促使新闻从业者不断提高新闻生产的质量。在对待新闻人才时,应该考虑新闻行业的特性,一味的硬性管理、压迫和加诸于不确定感,只会造成反效果。

第二,善用人才。媒体除了懂得聘用优秀人才,也要懂得如何延续人力资源的能量。经过几十年的市场化改革,中国媒体里也有一大批身经百战,熟知新闻运作、能够指挥调度的优秀新闻人,却在职业生涯的黄金时期被迫升职或离职。有鉴于此,应该设计相应的评价机制,从收入、职称、培训、荣誉等各方面有所倾斜,让资深新闻人有动力、平台和空间去从事新闻采编一线的工作。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现在媒体越发强调融合平台的新闻生产,也因而十分注重对记者一人多能的培养。这种做法有利有弊,好处在于可以满足媒体的融合型态,但弊端在于反而压抑了记者最重要的采访本能,实际是让多元的操作型态填满了记者原本应该发掘新闻的时间和空间。在越发强调时效、视觉等元素的互联网新闻环境下,记者们连应付每天最基本的工作都有问题,如何去思考和生产高质量的新闻呢?

当然,正如当前新闻劳动者的困境不是单个因素造成的一样,要摆脱这些困境也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在新闻这个场域中,劳动者个体、新闻组织以及整个行业,乃至主管部门,都理应为此付出努力。

猜你喜欢

劳动者传统媒体工作
劳动者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不工作,爽飞了?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在云端
劳动者之歌
选工作
传统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