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野开阔 新见迭出——评 《辛亥革命与百年中国的社会变迁》
2014-12-13谷小水
◎文/谷小水
(谷小水,中山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责编 卢淼)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里程碑式的事件,它改变了中国数千年来的惯常走向,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演进产生了深远影响。有见及此,一百年来,社会各界对辛亥革命的关注与研究从未中断;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在社会主义各项建设重上正轨的大背景下,辛亥革命史迅速从中国近代史各分支学科中脱颖而出,且波及海外中国学界,成长为一门 “国际的显学”。
经过长期的积淀,尤其是经历20世纪最后二十年爆发式的增长,辛亥革命研究俨然步入了学术 “高原期”,遭遇了成长的烦恼。仅就论文数量观察,据统计,1979年至1989年共发表论文5300篇左右,为前30年论文总数的10倍。90年代论文数量有所减少,但仍在高位运行。进入21世纪,辛亥革命研究虽不乏辛勤耕耘者,一些博士论文仍以此为研究对象,但正如桑兵教授所注意到的,除粗制滥造低水平重复者外,学人已 “很少选取直接的题目” 。学术 “高原期”的出现,既表征了辛亥革命研究的成熟程度,也潜藏着学术研究亟需突破瓶颈再度走上上升通道的内在需要。
章开沅教授有言: “历史是画上句号的过去,史学是永无止境的远航。”面对辛亥革命研究的成长性问题,该领域的资深学者不断有所建言,高屋建瓴,希望探寻出学术突破的线索。早在1991年辛亥革命80周年之际,中山大学历史系林家有教授就著文指出,应从社会变迁的角度去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 应该说,社会变迁的视角极具整合性与启发性,它提示辛亥革命研究一方面应从横的方向突破当时过于偏重政治史研究的框架,另一方面亟应放长眼界,潜入历史的纵深处,进行纵向长时段的考察。与该研究取向完全相合,2011年辛亥革命100周年前后,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教授旗帜鲜明地提出,盘点辛亥,要看 “三个百年”。他指出,应该将辛亥革命研究扩充到 “上下三百年”, “除了回望辛亥之前一百年,辛亥以来一百年,下一个一百年也要纳入视野”,这是因为 “辛亥革命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部分——如果没有从大历史里观察辛亥的气度和境界,写出的历史是有局限的,也必然不能完整地认识辛亥的意义和价值”。
在学界时贤的提点与引领下,新世纪的辛亥革命研究重新焕发生机,不断开拓出新的学科增长点,这其中尤以林家有教授的研究较为引人注目。林家有教授为国内知名的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史研究的专家,长期在该领域精耕细作,著作等身,新见迭出,为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研究的常研常新,与时俱进,做出了极为突出的贡献。特别难能可贵的是,近年来已步入古稀之年的他,拒绝 “重新做人”,放弃安逸的退休生活,心无旁骛,力耕不辍,依旧奋战在学术研究的第一线。仅2009年迄今的五年间,就先后有三部颇有影响力的论著面世。其中 《孙中山社会建设思想研究》 与 《孙中山国家建设思想研究》 两部可谓姊妹篇,分别以孙中山的社会建设思想与国家建设思想为研究对象,分门别类,条分缕析,对以往研究较为薄弱的孙中山建设思想进行了通盘的细致梳理。二书卷帙浩繁,洋洋洒洒,合共逾140万言,其研究的全面性与系统性为目前学界所仅见。可以说,它们的出版问世,有力地改善了孙学研究畸重革命面相的格局,显著提升了孙学研究的水准。
第三本著作 《辛亥革命与百年中国的社会变迁》 是一部专题论文集,为林家有教授近年来围绕辛亥革命研究所进行的最新探索。纵观全篇,主要内容有三:一是探讨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影响;二是阐述广东在辛亥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三是观察广东籍民主革命家的思想与活动。文集所收论文,清楚彰显了林家有教授辛亥革命研究 “立足广东,放眼全局”的基本取向。其中有关辛亥革命影响的研究颇能反映林家有教授视野开阔、开拓创新的研究风格。
中华民族自觉实体的形成与复兴问题是林家有教授近年持续关注的重要问题。如所周知,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关于中华民族形成问题的研究渐成热潮,但关于中华民族作为自觉实体的形成问题一直未见重量级的研究成果。本文集所收的《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自觉实体的形成》一文,超越既有的辛亥革命研究的范畴,从原先研究的薄弱之处入手,经由深入细致的研究,令人信服地解决了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自觉实体形成的关系问题。
在该文中,林家有教授首先系统梳理了既有的代表性成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判断一个民族是自在实体还是自觉实体的标准: “关键在于这个民族有没有自觉民族意识,以及稳定民族实体的人们有没有自觉地认识到本民族的现状、命运和前途,并为改变民族的境遇合力团结奋斗。”以此为判准,文章细致检视了中华民族概念在辛亥革命时期的确立和运用,认为中华民族的自觉意识是在近代各民族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革命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而中华民国的成立及其后对中华民族的有意识建构,显然强化了作为各民族统一体的中华民族的意识。
有见及此,林家有教授指出,辛亥革命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自在向自觉实体转变,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辛亥革命也是中国各民族由分散的小中华向统一的大中华国族转型的标志性事件,是中华民族觉醒和自觉实体形成的界碑”。 该结论的得出,不但填补了辛亥革命研究的有关空白,而且大大推进了中华民族形成问题的研究。
孙中山的 “人学”思想与实践是林家有教授近年来倾注心力的另一重要领域。在孙学的以往研究中,论者视域多偏向于政治范畴,关注的是孙中山的民权、民主思想,而对人类文化学范畴的人性、人道、人权等 “人学”问题几乎视而不见。二十一世纪以降,林家有教授创造性地开辟了孙中山 “人学”研究的新领域,不但系统勾勒了该领域的基本框架,细致厘清了该领域的主要问题,而且通过自身具体的研究实践,脚踏实地地推动着 “人学”研究的新进展。
《辛亥革命与孙中山人权思想的确立》一文即为作者对孙中山 “人学”问题的细化研究。文章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东西洋人权概念及理论在中国的输入与传播为背景,对孙中山人权思想的形成、内容及其特点进行了认真的清理,认为孙中山的人权思想形成于辛亥革命时期,它参酌法国 《人权宣言》的基本精神以及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确立了自己的人权思想内容,即 “人无阶级、尊卑贵贱和男女之区分,无种族与内外之区别,凡是人类都应享有人类应该具有的生存、教育、就业、健康等自然人权,以及法律赋予的各种自由和平等”。 不难看出,这一研究虽较为具体,但极其关键,不仅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孙中山的有关思想、行为背后的逻辑及民初政情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而且对于后人建构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权理论,乃至当今建设国家富强、民生幸福的现代化强国都有重大的启迪。
除上述颇具独创性的论题外,林家有教授亦关注一些学界讨论较多的问题,但在研究的过程中绝不人云亦云,而能另辟蹊径,发人之所未发。
如 《辛亥革命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一文以清末教育近代化的困顿及中华民国建立后教育的新气象为观察视点,得出了政治近代化是教育近代化的前提,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结论,从而有力论证了近代中国 “只有革命化,才能近代化”论断的正确性。
《孙中山与民初中国国民的觉醒》一文探讨了孙中山的国民意识、孙中山对国民的启导、国民意识的艰难革新以及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时期中国国民的觉醒程度,具体而微地剖析了领袖、国家与国民三者间的互动关系及相互制约,为我们理解民初政治社会的发展走向提供了较为新颖的观察角度。
《历史的选择——孙中山成为辛亥革命领袖的时代意义》一文则在大量微观研究的基础上展开理论性思考,切实回答了为什么孙中山能成为辛亥革命的领袖人物、如何评价辛亥革命的成败和孙中山的历史功绩、作为辛亥革命领袖的孙中山在人民心中有着什么样的地位等一系列宏观性的问题。如所周知,辛亥革命研究经过长期的学术积累后,已经发展到超越碎片化、对宏观问题进行理性思考的新阶段。林家有教授作为该领域的资深学者,正是对宏观问题进行理论化思考的合适人选,而该文就是林家有教授在这一方面所作的有意义的尝试。
关注辛亥革命时期相对边缘的群体是林家有教授辛亥革命研究的又一重要方面,这一取向从较早时期的少数民族研究到近年来的农村农民问题,可以说一以贯之。本文集所收的 《辛亥革命与中国的农村和农民》一文即考察了1894-1924年三十年间孙中山对农民农村问题的认识及施政变化,较为清晰地呈现了孙中山的重农思想以及辛亥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与中国农村农民的相互关系。
总观全书我们发现,林家有教授近年来较为关注辛亥革命的 “建设工夫”,侧重探讨革命与建设的关联,而在研究的过程中,不但不时提点,而且身体力行,不断从纵、横两个向度拓展研究的视角和范围,尽力将研究对象放置在近代中国复杂变动的历史过程中加以考察。毫不夸张地说,林家有教授正通过他的研究,一点一滴地为我们揭开着辛亥革命与百年中国社会变迁的真相。我们相信, 《辛亥革命与百年中国的社会变迁》等著述的出版,不但会在具体研究上,更在研究方法上为辛亥革命史学科的突破提供借鉴。我们也期待,林家有教授这一研究辛亥革命的老兵,不断推出辛亥革命研究的新作,继续引领着辛亥革命史走在繁盛之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