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把用户体验想当然

2014-12-12王雨豪

商界评论 2014年10期
关键词:猎头求职者社交

王雨豪

LinkedIn的股价今天又涨了!

LinkedIn所代表的招聘模式,正在波及和影响国内的招聘生态,让拉勾、脉脉、周伯通等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招聘新秀脱颖而出。招聘行业已经开始转向,以求职者为导向,突出人的价值,将情感因素融合到招聘流程,以完成用户体验的提升和积累。

移动互联网温度感之源头就是社交。有社交才有交互,有交互才能“摩擦起火”,摩擦起火才能实现粘合,实现粘合才能让情怀澎湃,也就是用户体验的最高水准。这是大势,冯涛信仰了这种大势,扑向了这股浪潮,精耕细作去挖掘用户体验,并得到了投资人和市场的初步认定。像周伯通这种“以用户为核心,以体验为目的”的模式,将是在线招聘发展的方向。

全面质量管理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系统,旨在不断提高为用户服务的水平,从而不断地降低实际成本。乍看来,这个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它们能以三种形式实现这一目标。第一种,分析用户的实际需求,并设计满足这些需求的商品和服务。第二种,学会怎样在最短的时间内以尽可能低的费用提供这一产品。第三种,通过不断改善,持续提高这一过程。当我们执行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时,遵循的基本原理就是:在第一时间完美地完成。所以周伯通细化市场、精准定位,因为必须小,才能美。

我曾经总结过2012年内地成立的六个创业公司,他们有默契地同时做到了:围绕手机特性做文章,深刻实践精益创业,单点极致,快速迭代,把产品的温度感作为重要指标。在移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该如何去细致定位、玩弄社交招聘,其实早有先例可循。冯涛就是带着自己在豆瓣所沾染的稍许文艺范儿,冲刺并改变着招聘平台的玩法。毕竟,相较于“门外汉”LinkedIn,沉浸过豆瓣的冯涛似乎能懂得中国年轻人的交互方式与态度。

周伯通现在取得的成绩,得益于这个体验为王的时代,让冯涛有机会在智联、51等大军面前,开辟出一条注重求职者求职体验的道路。至少在周伯通平台上,招聘文案的标题看起来是那么风情万种。接着就如他所言“进可攻,退可受”地拼命“浪”干。

但是,不是大多数企业都能像情趣用品这般“粗暴”、具有冲击力且紧扣人性,更多企业还是温文尔雅甚至严肃端正。这是不具普适价值的个案。

首先,HR群体仍然以韦尔奇主义风范为主,他们信奉数据、标准化和理性,要他们的招聘文案甚至思想体系能够活泼、可爱起来,需要改变的不仅是一代或两代人的价值体系,这种改变很艰难、战线很长。

其次,即便是在专注做移动互联网招聘的周伯通网站上,我们也很少看见真正具有温度感、逼格度的招聘文案,而其他稍许具有差异化的招聘文案标题,等点进去一览,内容也还是一如既往的刻板风格。想要煽动、鼓舞甚至带动不是自己人的招聘方做出有种、有趣、有料文案,还属于远方的诗意,当下依然是漫无心思的“苟活”。牛逼的500强公司不靠趣味文案也有人自发涌入,而大多数创业公司还处在“垂死挣扎”的边缘,更无心情去想象、包装。

最后,而冯涛提出的“信用背书”等手段,归根结底就是猎头推荐。只不过是他自己扮演了猎头,营造了些许与众不同的逼格罢了,可是产品终归要市场化落地,周伯通亦会重新回归到猎头服务的正道上来。不论是他的营销服务或其他附加值服务,最终还是要聚集专业的猎头式团队,并进行移动互联网化“改造”。而此,就是人人猎头在做的事情。让猎头去服务好人才,给予他们专业的建议和引导,甚至提供手上的渠道和资源,才能让求职者获得最有效的价值体验。那些标题党式的噱头,终归是全流程招聘体验中的花花草草。以结果为导向,让人才与猎头实现互通、共享,才能最终形成咖啡馆式的享受。

猜你喜欢

猎头求职者社交
社交之城
起初为娱乐,现在做招聘:直播帮中国求职者找工作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孤独的“狩猎”者
加纳移民局招聘:有妊娠纹不行
民生表情
面试中的12个禁忌
换工作
猎头
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