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来那么多“直男癌”
2014-12-12云也退
云也退
某主笔在自己所在的期刊上写了一篇文章,开篇说,父母每天都在催他找对象,令他不胜其扰。然后提到了中国目前男多女少的客观情形,引发了一堆社会问题。三分之二篇幅过后,他提出,国家应该实施“妇女国有化”,再罗列了由此而来的种种好处。
我的一个朋友看了文章后破口大骂:这样的人怎么能当主笔?他活该一辈子找不到对象。
我提醒她:你看看仔细好吗?她说:不用你来教育我,我就事论事地说,他就是个重度直男癌患者,拿女人不当人的恶心坯子。
“直男癌”一词,是网友对活在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里,时时向别人流露出不满,并略带大男子主义者的一种调侃。
我本想点明这是归谬反讽,以“妇女国有化”这种不可理喻的说法,去启发读者思考作者的弦外之音。这种做法,最经典的例子当属1729年斯威夫特的那篇文章《一个小建议》。在文中,他呼吁爱尔兰人把自己的小孩做成菜吃,以控制人口增长,给英国人减少管理负担。字面上是“建议”,实际上,读者都明白他是在斥责英国政府对爱尔兰的殖民行径。
也许那位主笔的模仿不太到位,也许口吻过于生硬,“妇女”同“国有化”相连,很刺激人的耳目;但无论怎样,若是理解力只能达到字面这一层,作为读者,肯定是不合格的。
她只想看到自己想看到的——她想看到什么?一个“直男癌”的现形让她觉得又可恨,又快意:瞧,我没说错吧?“直男癌”自己跳出来了。她坚信自己判断正确,从没考虑过原作是否有别的意思,因为她是抱定了某种成见——社会上到处都是“直男癌”,写男女问题的人里尤多——去读文章的。
半个多世纪前,中国搞反右,众所周知,右派是有百分比的,一级一级布置下去。大家学习了右派的特征后,就拿自己认识和不认识的人去套,等到右派都揪了出来,名单公布,起初人们还暗自嘀咕:哇,这个人竟然也是右派,真不可思议!时间一长,越看他越像右派,越来越多的人深信不疑,加入讨伐行列。
不久前《外滩画报》报道了一名美国女博士写书指斥中国媒体炒作“剩女”概念的行为,认为中国的性别歧视趋于严重,媒体要担负重大责任。
她说得对,本来没有“剩女”,就像本来没有“直男癌”。不过,炒作这些概念的,除了媒体,更多的是公共空间里无数个看不见的个体。人们在使用这些概念时,就在把它们塞进众多缺乏辨识力听众的无意识之中,他们的头脑总要靠这样那样的热词来结构,否则便无法思维,或无法与人对话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