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所有制改革让海鸥复活
2014-12-12曲华敏
曲华敏
作为中国最早的自主相机品牌之一,海鸥为无数家庭留下了珍贵的记忆,至今仍是许多50后、60后乃至80后国人心中的经典。然而,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受数码相机冲击,一大批国产老牌胶片相机首先遭到市场淘汰,关停并转。海鸥、凤凰、乐凯等品牌都曾投产数码相机,可终因关键技术落后,资金、实力不足,市场营销陈旧,先后失败。“海鸥”还没来得及迎头高飞,就被“拍打”在沙滩上,一度淡出人们的视线。
今年年初,这只沉寂了近10年的“海鸥”搭载多项最新核心技术又回来了,新推出的数码相机CK10、CM9,也是真正意义上中国人第一台完全自主研发、自主制造的国产数码相机。目前,海鸥已自主研发多款独具特色,并符合潮流标准的数码相机。
曾经头顶皇冠的“海鸥”因何折翅?重新起飞的“海鸥”又经历了怎样的炼狱?作为国货当自强的代表,“海鸥”复活的探索,对于国有老品牌的复苏,有何启示?
从“上天入地”到“销声匿迹”
1958年,肩负着发展民族照相机工业的使命,海鸥相机的前身上海照相机厂成立,在工业基础力量相当薄弱的情况下,制造出了我国第一台相机58-I型。之后为我国的国防、公安、新闻、医疗、科研、体育等领域制造了国产的高级单反相机。1968年,为适应出口的需要,当时的上海牌照相机正式改用海鸥牌注册商标,寓意“飞向世界”的美好前景。自此,这只“海鸥”正式诞生并飞出上海,一度成为中国照相机工业的标杆。
数十年来,海鸥伴随中国的发展“上天入地”:曾伴随着我国的人造卫星遨游太空;曾陪同我国第一位女登山队员潘多攀登珠峰;曾远渡重洋参与南极科学考察;曾记录了我国首枚原子弹爆炸的壮观景象;也曾无数次陪伴我国领导人出席外事活动,留下珍贵的历史瞬间。
曾几何时,“海鸥”就是照相机的代名词,也是身份与时尚的象征。为购买海鸥相机,人们曾彻夜排队,海鸥4型、海鸥DF型等一批经典相机陆续涌现,造就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海鸥”盛世。海鸥鼎盛时期,员工高达6000多人,年产值高达10多亿元,至2004年海鸥整机全部停产,共生产照相机2066万台,远销美、德、英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海鸥与大多数新中国成立后崛起的民族品牌一样,经历了从计划经济时代到市场经济时代的转变,历经辉煌的海鸥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由于无法跟上国外相机品牌数码技术的革新步伐,墨守陈规的思想无法适应残酷的市场竞争,让海鸥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这也成为上世纪末大多数民族品牌迅速消亡的一个缩影 。
2004年整机停产以后,海鸥主要以加工镜片及其他相机零部件勉强维持,到2009年已严重资不抵债。品牌也就此沉寂。
民资控股海鸥 打破体制束缚
其实,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包括海鸥相机在内的老企业并非没有思变,也动过脑筋找过出路。但由于过惯了体制内舒服的日子,很多本应该投入到研发上的费用,多半补充到员工的工资或福利上。同时,企业创新的制度动力也不足。日积月累,别人在不断进步,老牌的沉沦也就不足为奇。
上海企业文化与品牌研究所所长周元祝认为,老品牌的所有者,特别是国资监管部门,要敢于将老品牌从“冷库”中释放出来,摒弃“宁可被动消失也不能主动流失”的思维,精心挑选品牌人格化的代表,利用混合所有制长处,发挥民营资本敢闯敢拼的优势,创造条件助力老品牌的振兴。
2009年,一股新风吹来,民资进入,控股海鸥,形成了民营资本绝对控股,国有成分为补充的混合所有制形式。这一所有制形式极大释放了企业的活力和创业团队的积极性。
对老品牌来说,出路就是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海鸥”的重新起飞,正是搭准了这条脉。在主管部门看来,“海鸥”品牌虽然蕴藏着巨大的潜在价值,但不去激活,放在“冰窖”里一文不值。若干年后,没有任何产品的海鸥,也终将被曾经的粉丝彻底忘却。因此,与其抱残守缺,还不如真正交给有想法、有能力、有活力的民营资本去运作。民营资本投入的是真金白银,唯有通过不断的创新,才能获得盈利,这种动力无法阻挡。正如一位企业家所言,“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一个企业家管自己的钱会比谁都操心。”
老品牌“复活”技术和创新是关键
在周元祝看来,海鸥这次“复活”对于老品牌的复苏有所思考。一方面,要有一批对老品牌感情深厚的创新创业者加盟,倾情投入。同时,要通过技术、营销等一系列内容、模式的创新,赋予老品牌新的“高大上”个性和美誉度,使人们不仅仅找回对老品牌的感觉,更找到对接时代的心理需求与感应。
海鸥复出的底气就在于“不变”与“变”。不变的是消费者对海鸥相机的那份情怀,变的就是海鸥的体制,如今新海鸥的发展战略、技术投入、经营管理完全是市场化运作,老体制下很难完成这样的转变。
曾在国内某知名企业任高管的曲建涛带着“复活海鸥”的使命感,出任海鸥数码公司总经理。曲建涛告诉记者,海鸥寄托着国人的感情,但老品牌复活不能仅仅依靠对品牌记忆、符号的简单复制,而要有过硬的技术。
民主品牌的重生之路,必然是一条蜿蜒曲折的攀登之路。一方面要做好技术和产品研发,做出质量过硬的、人民满意的国货;另一方面,国家需加大对于民主品牌的扶持和投入。
“海鸥”沉寂十余载,如今能够再次重生,并在一夜之间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当中,得益于民营资本为其注入了活力,更得益于一个有创新意识、有品牌运作经验的企业领导者指引正确的方向。这为其他国有企业改制、民族品牌的复兴,提供了借鉴的思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