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 黄河湾里织绿荫
2014-12-12钟乌拉
钟乌拉
很久以前,鄂尔多斯高原是黄河几字湾怀抱里骄傲的宠儿,这里曾是匈奴赫连国的都城,北魏拓拔焘蓄养牛羊的牧场、成吉思汗渴望死后安睡的地方。这里林海茫茫,树木参天,水肥草美,沃野千里。然而从九世纪之后,连年战乱、大规模开垦,加上气候的推波助澜,植被销蚀殆尽,风沙漫天,成为我国荒漠化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要战胜千百年来形成的荒漠,谈何容易!但近年来,鄂尔多斯林业局带领广大群众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精神,汇人力物力财力,用先进的理念、技术,集百万人之力在沙漠里织就了片片绿色锦缎。
荒漠化是一块难啃的骨头,要黄沙变绿荫面临诸多难题。需要多管齐下,从政策、资金落实、模式、经济产业等建立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
深谋远略,顶层设计
据统计,全市沙漠(地)和干旱硬梁、丘陵沟壑区各占48%,荒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3%,占全国和全区荒漠化面积的3.09%和13.13%。土地荒漠化不仅造成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沙区群众生活贫困、自然灾害发生的加剧,而且严重阻碍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面对严峻的荒漠化现实,鄂尔多斯以建设“绿色鄂尔多斯”和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为奋斗目标,将防治土地荒漠化、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率先推行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政策,大力推行人口转移,实施“三区”规划,着力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全面实施生态重点工程,坚持建设与保护并重,生态效益与农牧民致富并举,科学开展防沙治沙,加快绿色发展步伐。
截至2013年底,鄂尔多斯森林资源总面积达到了3309万亩,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度分别达到了25.35%和75%,毛乌素沙地治理率达到70%,库布其沙漠治理率达到25%。沙尘天气次数明显减少,强度逐渐减弱,生态环境明显转好。
生态工程,重点推进
2000年以来,国家累计投入鄂尔多斯市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自然保护区等林业工程建设资金59.5亿元,日元贷款风沙治理项目资金10.33亿元,完成林业建设任务2025万亩,极大地引导和推动了鄂尔多斯市的生态建设。
2005年以来,地方各级政府、各大企业和社会各界投入生态建设资金近170亿元,相继启动了“六区”绿化、“四个百万亩”生态工程、碳汇造林、城市核心区百万亩防护林生态经济圈建设等地方林业重点工程,完成高标准人工造林310万亩,成为鄂尔多斯有史以来投资规模、建设标准和质量要求最高的生态工程。特别是2013年,按照自治区“8337”总体部署,在边角空地开展大规模的区域绿化,身边增绿成效显著,景观效益迅速显现。
数字化监控,防灾防病
在生态建设的同时,强化了森林和林地资源保护,林业执法的护林员队伍进一步加强,启动了森林草原防火远程监控系统建设,在重点防火区安装了32个监控点,森林草原防火监控面积达到2万平方公里,重点地区监控覆盖率和瞭望率达到了80%以上。通过全境航拍建成了鄂尔多斯市数字林业云计算和海量数据库。森林草原火灾、林业有害生物与天气情况同步预报,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准确率达到了98.6%,种苗产地检疫率达到了100%,调运检疫与防治工作进一步加强。鄂尔多斯荒漠化综合防治体制基本建立,科学防治措施全面落实,依法防治格局和社会参与机制已经形成。
培育林地,搞活经济产业
坚持以产业化的思路指导林业建设,以工业化的思维调整林沙产业结构,大力推进林沙资源标准化生产、系列化加工、规模化经营,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科技含量,打造绿色品牌,培育壮大林沙产业。同时,积极实施“反弹琵琶,逆向拉动”战略,将生态建设与发展地方经济、改善群众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农牧民收入有机结合起来,全市已建成沙柳、柠条、沙棘、山杏等原料林基地2839万亩,建成水域山沙棘饮品、高原杏仁露、宏业人造板、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厂等大型林沙企业20多家,打造了成陵、恩格贝、响沙湾、七星湖、萨拉乌素等生态旅游景点20多处,初步构筑起了林板、林纸、林饲、林能、林景一体化和食品、药品、保健品“五化三品”的产业发展新格局。2012年,鄂尔多斯全市林业总产值达到42.7亿元,农牧民来自林业的人均纯收入达到2443元,占当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23%,形成了治沙与致富共赢、绿色与富裕同兴的喜人局面。
任重道远 应对有策
虽然鄂尔多斯市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防治荒漠化所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一是荒漠化土地面积和治理难度大;二是森林资源总量不足,生态系统整体功能脆弱;三是破坏沙区植被的行为依然存在;四是防治荒漠化责任落实不到位,各有关部门配合不够。
植被建设与保护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紧迫性,防治荒漠化任重道远。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应对策略。
深入推进工程治理。充分发挥水资源的潜在能力,大力开展林草植被建设,全面推进荒漠化防治;积极争取并实施好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全面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工程在我市生态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深入推进重点区域绿化,进一步完善工程布局;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丰富义务植树形式,积极推行认建认养、抚育管护、以资代劳等多种尽责形式,鼓励企事业单位建立义务植树基地,并将义务植树与地方林业工程相结合,充分发挥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在构建城乡绿化一体化均衡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作用。
强化植被保护。在沙区严格推行“三禁”制度,继续推行禁休轮牧政策,严格森林资源执法,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把森林资源保护放在突出位置,划定林地红线,守住生态底线。
优化政策机制。在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优化扶持政策,活化工作机制,进一步降低政策门槛,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吸引社会力量投入防沙治沙。遵循利益驱动原则,坚持增绿与增收、治沙与治穷相结合,鼓励和支持林沙产业发展,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以原料林基地建设为主的第一产业,以林沙产品研发、加工、销售为主的第二产业和以生态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实现大地增绿、资源增值、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地方增税的多赢。
加强宣传教育。使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和生态安全的忧患意识,使防沙治沙成为一种社会意识和民族意识,增强防沙治沙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防沙治沙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搞好预警监测。加大对鄂尔多斯市沙化土地监测体系及技术培训的投入和支持,加强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预警体系,对荒漠化和沙化动态变化进行适时跟踪监测,为鄂尔多斯市防沙治沙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加强森林草原防火和森林病虫害防治基础建设力度,不断提升灾害预警监测和应急处置能力,避免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和防止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入侵。
严格落实责任。推行防沙治沙工作部门责任制,强化目标责任考核,层层签订责任状,切实提高各级政府和各部门的责任感、使命感,形成综合防沙治沙的合力,保证防沙治沙各项任务的有效落实。
防治荒漠化需要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参与,更需要从制度、法律、政策、机制、科技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坚持依法治沙、科技治沙、综合治沙的总体方针,用生态文明的理念统领我市防沙治沙工作全局,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坚持不懈开展防沙治沙,共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生共赢”的良好局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