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安门毛泽东像:从哪个地方看他都在注视你

2014-12-12王薇

东西南北 2014年22期
关键词:天安门城楼天安门画像

王薇

北纬39度54分26.37秒,东经116度23分29.22秒,从这个点向四周扩展44公顷土地,铺着特制的浅色花岗岩条石,这里是天安门广场,也被比喻为整个中国的心脏。60多年来,这个广场不仅记录了若干重大的历史事件,依托它形成了各种永久或临时的建筑,也成为代表这个国家的符号。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彩色巨幅画像,是全中国人最为熟悉的一幅肖像画。这也是全亚洲最大的手绘领袖画像,用20天的时间完成,每年重画一次。

画中主人公的形象经过了8个版本的变迁,最终的版本是1967年10月1日确定的。之后的47年里,广场上的人不论走到什么位置,都会发现画像中那位老人的目光,始终都在注视着你。

主席像画室

深夜,两辆重型吊车从天安门城楼的中间门洞中缓缓驶出,新绘制的毛主席像在一辆小货车上静静等待。头戴安全帽的工作人员先缓缓下到城楼画像的后方,用绳子做好固定,吊车稳稳地将悬挂了一年的毛主席旧画像吊起,缓缓落地。

紧接着,吊车的挂钩会被固定在新画像顶端,新画像随即开始起吊,经过天安门城楼门洞上方悬挂在城楼的正中。整个更换过程一般不会超过40分钟。

这样的仪式每年一次,已经持续了48年。在1966年8月以前,每逢重大节假日,天安门城楼上才悬挂毛泽东画像,平时在城楼上是没有的。1966年8月以后,经中央决定,天安门城楼上的毛泽东画像天天悬挂,每年国庆节前要更换一幅新的。

和绘制其他位置的领袖肖像画不同,绘制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的毛泽东画像设有专门的画室。为了便于绘制完成后的画像运输、悬挂,它就设在天安门城楼后边院内。很长一段时间,这是一座90多平米,8米多高相当于三层楼高的铁棚子,用铁皮搭画室主要为了防火。

据领袖肖像组邢秋成回忆,师傅王国栋和师兄葛小光使用的这个画室,顶部都是由半透明的玻璃搭成的。“这叫天光,画油画自然光非常重要,而且太阳光还不能直接照射在画板上,光线一定要柔和。”如今,铁棚画室已经升级改造,添加了空调和很多设施,更新了画像的吊装设备。

主席的眼神

很多人认为,毛泽东画像是在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时被第一次悬挂的。其实不然,天安门上第一次悬挂毛泽东画像是在1949年2月12日庆祝北平和平解放大会上。那天,在天安门城楼上同时悬挂的画像还有朱德、林彪、聂荣臻、叶剑英。一次悬挂这么多的人物画像,这在天安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而且也是唯一的一次。

从1949年到现在的65年里,天安门城楼上的毛泽东画像经历过“8次更迭”。

现在这幅画像依据的是毛泽东第四张标准像。当时正值1967年“文化大革命”时期,有革命群众提出此前悬挂的毛主席的侧面像只突出一只左耳朵,且左眼珠偏上,显得毛泽东“偏听偏信”,于是要制作一张全新的毛主席正面标准像。

重新绘画主席像的任务落在了画家王国栋的身上,他在绘制毛主席像时,注重了眼神的表现,在慈祥和善的同时还表现出主席性格中敏锐、机智和洞察一切的层面,他还通过中西结合的方法,使毛主席像愈益显示出领袖的风度和神采。

很多人都说,不管你站在画像前方的哪个位置,感觉主席的目光都会注视着你。邢秋成说其实这并不神秘。毛主席画像是一张平面像,眼神平视前方,如果绘画者的基本功到位,准确表达人物的神态,画出的画像就会呈现上面所说的效果。

邢秋成说,多年来,对画毛主席像的思考和创作大家一直都没有停过,师傅所传授的画法一直熟记于心。画好毛主席像一定要做好创作前的准备工作。毛主席标准像的时代背景、精神状态、照片角度、年龄、肤色、皮肤特点、头发的黑白程度、服装颜色都要进行考证;更要在创作上表达准确,参考毛主席在各个历史阶段,各个场面的表情特点照片,典型动作,要画出人民领袖的亲切感又不失形象的准确性,还要在材料技术上把握,颜色要保证质量,绘画时不要太复杂,不要有明显的笔触,颜色既不能太厚,又不能太薄。

画主席像需要好身体

天安门城楼悬挂的毛主席像到底有多大?经过初步换算就能够想象出它的大小。常人的嘴一般为5厘米,鼻子高为4厘米,眼睛长为3厘米。毛主席画像的嘴长近100厘米,是常人的20倍;鼻高约85厘米,是常人的21倍;眼睛长约60厘米,是常人的20倍。

“师傅挑选画领袖像的人,画工是一方面,但一定要身体好。“大幅画像一个鼻子比脸大,一张嘴有1米长,没有好体力和敬业精神,根本就画不下来。”1975年师从王国栋,被特招入领袖像绘画组的邢秋成告诉记者。邢秋成回忆,王国栋每次绘制天安门主席像,经常要从6米多高的梯子上跑上跑下,查看绘画效果。绘制这张像很需要体力,一般要分成几个部分绘制,一个部分就要一气呵成,最后再做整体调整,绘制这张画像的时间一般要持续20多天。王国栋是个非常聪明的人,身体素质也非常好。绘制这张像一般需要画两三遍,第一遍,起稿确定好五官和轮廓;第二遍,画大的形体和色彩关系;第三遍进行细致刻画,因为画幅大,要分成几个部分绘制,整体考虑,每一部分要一气呵成。

截至目前,共有7位主笔和20多位助手参与过悬挂在天安门城楼正中毛主席像的绘制。葛小光的时间最长,超过了30年。

据邢秋成回忆,当年特招加入领袖像绘画组里的学生都要经过严格的政审,家里直系亲属的历史都要调查,遵循的原则一定是要“历史清楚,政治上靠得住”。同时,还要看这10个学生在学校的个人表现,大多数都是团员。

为不褪色用高档颜料“中国银珠”

绘制领袖油画像,相关用具、画笔都是北京市制笔厂生产的。“上世纪70年代,北京市制笔厂的老师傅亲自到肖像组里听取画师对笔的意见,然后再回去修改制作方法,以便拿出最适合的画笔,保证画像的质量。”

油画的绘制最讲究用色,“天安门每天的强光照射,墙体的土红色,周围的绿色植物以及古建筑风格等都要考虑,还有主席像在各个角度、远近距离的观察效果等。”邢秋成说。

油画色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很容易褪色,最多坚持一年,这也是为什么毛主席画像每年都要更换的原因。在上世纪70到80年代,绘制毛主席画像主要使用的颜料都是天津美术颜料厂和上海美术颜料厂生产的国产颜料。为了让红颜色褪色慢,王国栋使用了一种叫“中国银珠”的高档颜料。“当时,一般的颜料也就三四角一支,中国银珠起码在6角以上,这在70年代很贵了。”

毛主席像画框的造型也是专用的,特有的金色、粗细与画面的比例,风格上区别于欧式画框,适合毛主席像特有的东方风格,该风格从上世纪60年代一直沿用至今。

毛泽东画像的画像板最早由五合板和铝板制成,每逢下雨下雪,画布后面的五合板总是受到雨水浸泡,造成画板变形翘角,影响画像的整体效果。1994年国庆45周年时,经过反复研究试验,对画像板基板进行了调整。新画板为一块手糊成型的平面玻璃钢层压板,弥补了此前多块五合板拼接的不足,使画像效果较之前有了明显改善。

2010年初,天安门管理委员会与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合作,研究解决画像悬挂期间的防护问题。北京航材院提出采用航空用蜂窝夹层板制造画像基板的方案,并分别在北京和三亚进行了耐大气自然老化等试验。经过反复试验,效果比较理想。目前,北京航材院对画像基板的研制还在进行中。(源自《北京青年报》)endprint

猜你喜欢

天安门城楼天安门画像
一封信推动天安门城楼开放
我爱北京天安门
天安门前看升旗
画像
天安门城楼开放30年
画像
雄伟的天安门城楼
天安门城楼正式开放
莫尼卡的画像
画像背后藏着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