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2014-12-12龚翠梅
龚翠梅
摘要: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课题2“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的教学为例,阐述如何在教学实践中科学有效地进行“课堂动态生成教学”。
关键词:蜡烛燃烧;火焰;动态生成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12-0053-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12.021
著名教育家叶澜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的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多年的教学实践证实,化学课堂教学都不能完全按课前预设的进行,总会出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如何在实践中科学有效地进行“课堂动态生成教学”?以下是笔者在处理课堂生成性资源的一个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是普通中学初三化学的一堂“家常课”。讲授内容为2012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9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2“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教材提到用火柴梗放在火焰中来研究火焰温度,在组织学生寻找火柴梗的替代品时,出现了我没预设到的答案,继而引发了一系列精彩的课堂活动。
二、案例主题
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善于发现和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将使化学课堂精彩不断。
三、案例描述
用火柴梗探究蜡烛火焰温度完毕后,按照预设是引导学生寻找火柴梗的替代品。学生很快想到用牙签、烧烤用的小木条,一切尽在预料之中,正当我准备给学生分发牙签和烧烤用的小木条,让他们分组实验时,偏离我预设的答案来了。
[生1]用铅笔来代替火柴梗。
我心里咯噔了一下,是啊,离学生最近的木质的东西,就是铅笔啊!不过我还真没试过用铅笔来做这个实验。
显然,全班的思维都被这个“铅笔”激活了,大家马上在课室里寻找着替代品,我有点慌了,按这种态势发展下去,一系列偏离预设的答案即将涌来。
[生2]用纸。
听到这答案,我很惊喜,这让我想起了某些文献提到过的用铁网或纸张来做这个实验,可是用纸张来做这个实验效果如何,我心里没底。要不要把这个方法介绍给学生呢?我正在犹豫,学生又讨论起来了。
[生3]用纸不行,纸一放到火上面,就烧起来了。
随后,班里其他同学也觉得用纸不行,我用眼睛看了一下刚刚提出用纸来代替火柴梗的学生,好像他也开始动摇自己的看法,于是我再次提问他。
[教师]你觉得同学们说的有道理吗?
[生2]好像挺有道理的,纸张确实一见火就烧起来。
[教师]那你当初提出用纸张替代火柴梗是基于什么原因?
[生2]因为刚刚寻找的替代品都是可以燃烧的,身边的纸张也可以燃烧,所以我就没多想,直接回答用纸张来代替火柴梗了。
哦,原来学生从刚刚罗列的几种替代品中发现了他们的共同特点,那就是都可以燃烧啊!我快速整理了一下思路,果断决定将这个方法讲给学生。
[教师]如果我让纸在火焰上停留的时间短点,或者换张厚点的纸来做这个实验,行不行呢?
[生4]试一下不就知道了咯!
[教师]很好!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于是我马上从学生那拿了一张纸,现场演示实验给学生看。
[演示实验]取一张小纸,把纸快速平放在三层火焰中(如图1), 约2秒钟后,快速抽出(实验结果见图2)。
看到烧成黑圈的纸后,全班沸腾了。
[生5]纸张真的没烧起来,只是被烧焦了。
[生6]好奇怪哦,用火柴梗做这个实验,只是两端变黑,而现在竟然形成一个黑圈。
[教师]很好,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会形成黑圈?
引导完学生思考形成黑圈的原因后,我马上把全班分成四个小组,让学生分别用牙签、烧烤用的小木条、铅笔、纸张来做这个实验。为了让学生顺利完成实验,我再次强调了操作要点。
台下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实验了,突然传来“着火了”的惊叫声,循声望去,原来是一组学生在实验时,不小心把整张纸都烧起来了,顿时整个班乱成一团,那组学生则很惶恐地看着我。看着那团火,我有点后悔让学生用纸去做这个实验,看完老师演示不就行了吗? “那火焰也分层的哦!”这时,旁边一位女生小声的说道。一语惊醒梦中人,对啊,我们现在不正在研究火焰吗?何不将错就错,让学生继续探究生活中常见的火焰呢?
[教师]大家刚刚有没有看清楚纸张燃烧产生的火焰?
我故作惊喜的说道,学生都被我的反常举动弄得摸不着头脑。于是,我跟学生拿了几张草稿纸,旋成一个大纸棒,提醒学生认真观察纸张燃烧产生的火焰后,我将这个大纸棒点燃,台下学生很快发现纸张燃烧产生的火焰也是分层的。见学生这么兴奋,我决定让学生继续观察其他火焰,下一课题不是正要探究酒精灯的火焰吗?何不趁热打铁,把下一课题的这部分内容提到这里讲呢?
我刻意咳嗽两声,确认全部学生都注意到我身上后,才慢慢地将酒精灯摆出来,然后点燃酒精灯,不用我提问,学生马上兴奋的抢着说:“酒精灯的火焰也是分层的!”
[生7]老师,那打火机的火焰呢?是不是也分层?
[生8]所有的火焰都分层吗?都是外焰温度最高吗?
我冒了身冷汗,我是见过打火机的火焰,不过还真没注意观察它是不是分层的,至于是不是所有的火焰都是分层的,我更是无从作答了。
[教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同学们可以利用我们今天所学的方法,课后自己去探究。
四、案例结果与反思
为了解决这些意外生成的答案,本来预设好的课堂小结和课堂练习都没法完成,影响了整堂课的完整性。但从课后的练习反馈来看,学生很好地掌握了火焰的分层情况,并能灵活运用本节课学到的探究方法去探究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火焰。课后还有学生跑来自豪的告诉我,课堂上他还发现火柴燃烧产生的火焰也是分层的呢,还有学生说回家想用布代替纸张试试,看来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已经被这节课激发出来了。
课后我对这堂课进行了反思。不完整当然是这堂课的硬伤,但是如果为了成全课堂的完整性而忽略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那将会使课堂失去多少精彩的思维碰撞啊!课堂应该是鲜活的,应该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所以我们在课前预设时,应该为学生的活动和发展预留出更多弹性的空间,在课堂教学时,应努力促进资源的生成,只有这样,课堂生成性资源才会源源不断地出现,课堂才会不断地涌现精彩。endprint
摘要: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课题2“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的教学为例,阐述如何在教学实践中科学有效地进行“课堂动态生成教学”。
关键词:蜡烛燃烧;火焰;动态生成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12-0053-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12.021
著名教育家叶澜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的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多年的教学实践证实,化学课堂教学都不能完全按课前预设的进行,总会出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如何在实践中科学有效地进行“课堂动态生成教学”?以下是笔者在处理课堂生成性资源的一个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是普通中学初三化学的一堂“家常课”。讲授内容为2012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9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2“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教材提到用火柴梗放在火焰中来研究火焰温度,在组织学生寻找火柴梗的替代品时,出现了我没预设到的答案,继而引发了一系列精彩的课堂活动。
二、案例主题
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善于发现和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将使化学课堂精彩不断。
三、案例描述
用火柴梗探究蜡烛火焰温度完毕后,按照预设是引导学生寻找火柴梗的替代品。学生很快想到用牙签、烧烤用的小木条,一切尽在预料之中,正当我准备给学生分发牙签和烧烤用的小木条,让他们分组实验时,偏离我预设的答案来了。
[生1]用铅笔来代替火柴梗。
我心里咯噔了一下,是啊,离学生最近的木质的东西,就是铅笔啊!不过我还真没试过用铅笔来做这个实验。
显然,全班的思维都被这个“铅笔”激活了,大家马上在课室里寻找着替代品,我有点慌了,按这种态势发展下去,一系列偏离预设的答案即将涌来。
[生2]用纸。
听到这答案,我很惊喜,这让我想起了某些文献提到过的用铁网或纸张来做这个实验,可是用纸张来做这个实验效果如何,我心里没底。要不要把这个方法介绍给学生呢?我正在犹豫,学生又讨论起来了。
[生3]用纸不行,纸一放到火上面,就烧起来了。
随后,班里其他同学也觉得用纸不行,我用眼睛看了一下刚刚提出用纸来代替火柴梗的学生,好像他也开始动摇自己的看法,于是我再次提问他。
[教师]你觉得同学们说的有道理吗?
[生2]好像挺有道理的,纸张确实一见火就烧起来。
[教师]那你当初提出用纸张替代火柴梗是基于什么原因?
[生2]因为刚刚寻找的替代品都是可以燃烧的,身边的纸张也可以燃烧,所以我就没多想,直接回答用纸张来代替火柴梗了。
哦,原来学生从刚刚罗列的几种替代品中发现了他们的共同特点,那就是都可以燃烧啊!我快速整理了一下思路,果断决定将这个方法讲给学生。
[教师]如果我让纸在火焰上停留的时间短点,或者换张厚点的纸来做这个实验,行不行呢?
[生4]试一下不就知道了咯!
[教师]很好!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于是我马上从学生那拿了一张纸,现场演示实验给学生看。
[演示实验]取一张小纸,把纸快速平放在三层火焰中(如图1), 约2秒钟后,快速抽出(实验结果见图2)。
看到烧成黑圈的纸后,全班沸腾了。
[生5]纸张真的没烧起来,只是被烧焦了。
[生6]好奇怪哦,用火柴梗做这个实验,只是两端变黑,而现在竟然形成一个黑圈。
[教师]很好,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会形成黑圈?
引导完学生思考形成黑圈的原因后,我马上把全班分成四个小组,让学生分别用牙签、烧烤用的小木条、铅笔、纸张来做这个实验。为了让学生顺利完成实验,我再次强调了操作要点。
台下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实验了,突然传来“着火了”的惊叫声,循声望去,原来是一组学生在实验时,不小心把整张纸都烧起来了,顿时整个班乱成一团,那组学生则很惶恐地看着我。看着那团火,我有点后悔让学生用纸去做这个实验,看完老师演示不就行了吗? “那火焰也分层的哦!”这时,旁边一位女生小声的说道。一语惊醒梦中人,对啊,我们现在不正在研究火焰吗?何不将错就错,让学生继续探究生活中常见的火焰呢?
[教师]大家刚刚有没有看清楚纸张燃烧产生的火焰?
我故作惊喜的说道,学生都被我的反常举动弄得摸不着头脑。于是,我跟学生拿了几张草稿纸,旋成一个大纸棒,提醒学生认真观察纸张燃烧产生的火焰后,我将这个大纸棒点燃,台下学生很快发现纸张燃烧产生的火焰也是分层的。见学生这么兴奋,我决定让学生继续观察其他火焰,下一课题不是正要探究酒精灯的火焰吗?何不趁热打铁,把下一课题的这部分内容提到这里讲呢?
我刻意咳嗽两声,确认全部学生都注意到我身上后,才慢慢地将酒精灯摆出来,然后点燃酒精灯,不用我提问,学生马上兴奋的抢着说:“酒精灯的火焰也是分层的!”
[生7]老师,那打火机的火焰呢?是不是也分层?
[生8]所有的火焰都分层吗?都是外焰温度最高吗?
我冒了身冷汗,我是见过打火机的火焰,不过还真没注意观察它是不是分层的,至于是不是所有的火焰都是分层的,我更是无从作答了。
[教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同学们可以利用我们今天所学的方法,课后自己去探究。
四、案例结果与反思
为了解决这些意外生成的答案,本来预设好的课堂小结和课堂练习都没法完成,影响了整堂课的完整性。但从课后的练习反馈来看,学生很好地掌握了火焰的分层情况,并能灵活运用本节课学到的探究方法去探究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火焰。课后还有学生跑来自豪的告诉我,课堂上他还发现火柴燃烧产生的火焰也是分层的呢,还有学生说回家想用布代替纸张试试,看来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已经被这节课激发出来了。
课后我对这堂课进行了反思。不完整当然是这堂课的硬伤,但是如果为了成全课堂的完整性而忽略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那将会使课堂失去多少精彩的思维碰撞啊!课堂应该是鲜活的,应该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所以我们在课前预设时,应该为学生的活动和发展预留出更多弹性的空间,在课堂教学时,应努力促进资源的生成,只有这样,课堂生成性资源才会源源不断地出现,课堂才会不断地涌现精彩。endprint
摘要: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课题2“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的教学为例,阐述如何在教学实践中科学有效地进行“课堂动态生成教学”。
关键词:蜡烛燃烧;火焰;动态生成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12-0053-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12.021
著名教育家叶澜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的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多年的教学实践证实,化学课堂教学都不能完全按课前预设的进行,总会出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如何在实践中科学有效地进行“课堂动态生成教学”?以下是笔者在处理课堂生成性资源的一个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是普通中学初三化学的一堂“家常课”。讲授内容为2012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9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2“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教材提到用火柴梗放在火焰中来研究火焰温度,在组织学生寻找火柴梗的替代品时,出现了我没预设到的答案,继而引发了一系列精彩的课堂活动。
二、案例主题
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善于发现和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将使化学课堂精彩不断。
三、案例描述
用火柴梗探究蜡烛火焰温度完毕后,按照预设是引导学生寻找火柴梗的替代品。学生很快想到用牙签、烧烤用的小木条,一切尽在预料之中,正当我准备给学生分发牙签和烧烤用的小木条,让他们分组实验时,偏离我预设的答案来了。
[生1]用铅笔来代替火柴梗。
我心里咯噔了一下,是啊,离学生最近的木质的东西,就是铅笔啊!不过我还真没试过用铅笔来做这个实验。
显然,全班的思维都被这个“铅笔”激活了,大家马上在课室里寻找着替代品,我有点慌了,按这种态势发展下去,一系列偏离预设的答案即将涌来。
[生2]用纸。
听到这答案,我很惊喜,这让我想起了某些文献提到过的用铁网或纸张来做这个实验,可是用纸张来做这个实验效果如何,我心里没底。要不要把这个方法介绍给学生呢?我正在犹豫,学生又讨论起来了。
[生3]用纸不行,纸一放到火上面,就烧起来了。
随后,班里其他同学也觉得用纸不行,我用眼睛看了一下刚刚提出用纸来代替火柴梗的学生,好像他也开始动摇自己的看法,于是我再次提问他。
[教师]你觉得同学们说的有道理吗?
[生2]好像挺有道理的,纸张确实一见火就烧起来。
[教师]那你当初提出用纸张替代火柴梗是基于什么原因?
[生2]因为刚刚寻找的替代品都是可以燃烧的,身边的纸张也可以燃烧,所以我就没多想,直接回答用纸张来代替火柴梗了。
哦,原来学生从刚刚罗列的几种替代品中发现了他们的共同特点,那就是都可以燃烧啊!我快速整理了一下思路,果断决定将这个方法讲给学生。
[教师]如果我让纸在火焰上停留的时间短点,或者换张厚点的纸来做这个实验,行不行呢?
[生4]试一下不就知道了咯!
[教师]很好!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于是我马上从学生那拿了一张纸,现场演示实验给学生看。
[演示实验]取一张小纸,把纸快速平放在三层火焰中(如图1), 约2秒钟后,快速抽出(实验结果见图2)。
看到烧成黑圈的纸后,全班沸腾了。
[生5]纸张真的没烧起来,只是被烧焦了。
[生6]好奇怪哦,用火柴梗做这个实验,只是两端变黑,而现在竟然形成一个黑圈。
[教师]很好,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会形成黑圈?
引导完学生思考形成黑圈的原因后,我马上把全班分成四个小组,让学生分别用牙签、烧烤用的小木条、铅笔、纸张来做这个实验。为了让学生顺利完成实验,我再次强调了操作要点。
台下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实验了,突然传来“着火了”的惊叫声,循声望去,原来是一组学生在实验时,不小心把整张纸都烧起来了,顿时整个班乱成一团,那组学生则很惶恐地看着我。看着那团火,我有点后悔让学生用纸去做这个实验,看完老师演示不就行了吗? “那火焰也分层的哦!”这时,旁边一位女生小声的说道。一语惊醒梦中人,对啊,我们现在不正在研究火焰吗?何不将错就错,让学生继续探究生活中常见的火焰呢?
[教师]大家刚刚有没有看清楚纸张燃烧产生的火焰?
我故作惊喜的说道,学生都被我的反常举动弄得摸不着头脑。于是,我跟学生拿了几张草稿纸,旋成一个大纸棒,提醒学生认真观察纸张燃烧产生的火焰后,我将这个大纸棒点燃,台下学生很快发现纸张燃烧产生的火焰也是分层的。见学生这么兴奋,我决定让学生继续观察其他火焰,下一课题不是正要探究酒精灯的火焰吗?何不趁热打铁,把下一课题的这部分内容提到这里讲呢?
我刻意咳嗽两声,确认全部学生都注意到我身上后,才慢慢地将酒精灯摆出来,然后点燃酒精灯,不用我提问,学生马上兴奋的抢着说:“酒精灯的火焰也是分层的!”
[生7]老师,那打火机的火焰呢?是不是也分层?
[生8]所有的火焰都分层吗?都是外焰温度最高吗?
我冒了身冷汗,我是见过打火机的火焰,不过还真没注意观察它是不是分层的,至于是不是所有的火焰都是分层的,我更是无从作答了。
[教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同学们可以利用我们今天所学的方法,课后自己去探究。
四、案例结果与反思
为了解决这些意外生成的答案,本来预设好的课堂小结和课堂练习都没法完成,影响了整堂课的完整性。但从课后的练习反馈来看,学生很好地掌握了火焰的分层情况,并能灵活运用本节课学到的探究方法去探究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火焰。课后还有学生跑来自豪的告诉我,课堂上他还发现火柴燃烧产生的火焰也是分层的呢,还有学生说回家想用布代替纸张试试,看来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已经被这节课激发出来了。
课后我对这堂课进行了反思。不完整当然是这堂课的硬伤,但是如果为了成全课堂的完整性而忽略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那将会使课堂失去多少精彩的思维碰撞啊!课堂应该是鲜活的,应该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所以我们在课前预设时,应该为学生的活动和发展预留出更多弹性的空间,在课堂教学时,应努力促进资源的生成,只有这样,课堂生成性资源才会源源不断地出现,课堂才会不断地涌现精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