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

2014-12-12曹培培

关键词:启发引领对话

曹培培

摘要:语文课中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是于阅读中发现生活、发现情感、发现智慧的碰撞与生成。所以,有效的阅读对话也就是有效的阅读发现。“发现”绝不可能靠单纯的“读”,也不可能靠一味的“讲”,或依赖廉价的赏识获得。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培养理想的人性,这是语文课程改革走向精彩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阅读;对话;引领;启发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4-046-1

《语文课程标准》明言:“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既言“对话”,又何谈“引领”?但是,对话不是漫话。对话不同于漫话的,就在于对话活动具有鲜明的目标指向性和实现目标的客观时效性。这是须教师的“引领”和启发方能得以实现。

《语文课程标准》又言:“意义”虽因人而异,但应具有不同程度的“真理”、“规律”的成份,甚至达成一致。缺乏“引领”的阅读对话势必导致工具性的丧失和人文性的偏差,缺乏“引领”的阅读对话必然导致对话“有效性”的降低而流于媚俗、浮光掠影、隔靴搔痒。有效的阅读对话就是三维目标的平衡,以至达成和谐:加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养,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独立思考能力,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反思能力和怀疑批判精神,以及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等。其次,要加强“双基”训练,使学生在阅读中(尤其是优美经典的诗文诵读、识记)获得必备的、有价值的语文基础知识,并通过诵读、交流、合作、沟通等途径,使学生获得有利于其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能力。再次,还得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以及自主学习语文的方法,因为我们的目的是要培养森林中的“猎人”,而不是接受猎物的游客。

对话的要领是“发现”。语文课中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便是于阅读中发现生活、发现情感、发现智慧的碰撞与生成。所以,有效的阅读对话也就是有效的阅读发现。“发现”绝不可能靠单纯的“读”,也不可能靠一味的“讲”,或廉价的赏识获得。缺乏必要的知识和经验基础的“发现”往往会流于肤浅或是偏见。今天的语文课堂,错误的发现与纠正似乎更多地倾向于让学生去完成,其实在透过“把握生成的教学资源”的另一面来看,这是教学资源的无故浪费,也是对“主体尊重”的认识错位。老师一两句点拨而已的事情,却为了“尊重主体”而费尽周折,让对话活动在琐碎的正音、正字等浅层次的语文学习中作无谓纠缠。更有一个令人关注的现象是:学生在交流“发现”收获的时候,那么多的语感缺陷也同时呈现于课堂对话之中,老师却对此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不能及时地进行语感指导和训练。好像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是游离于文本之外,凌驾于课堂之上的另一样东西。这才是真正的教学资源。教材不过是个例子。所以,要引领有效的阅读对话,教师须对文本进行再阅读、再加工、再创造,不应过分依赖于“书读百遍”,期待“其义自见”。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应作为一个整体呈现于每一节课,溶解于师生、生生的互动对话“发现”之中。讲解、点拨、归纳、深化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刻的“发现”,进行更有效的“对话”。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于百读中“循文明像”,得其义而忘其形是传统语文学习法之精髓。对话的流畅顺达离不开“百读”,语文课程标准提倡“重视朗读”,提倡“加强朗读和默读的指导”,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通过读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对话的桥梁,构建生命活动的“对话场”。“循文明像”易,“披文入情”难。文本作者“情动于衷”故“发于辞”,循的是因情而文。阅读者“披文入情”则进行着与之完全相反的同化重建活动。这使阅读对话的过程始终地充满着矛盾,于矛盾中寻找“共同语言”,产生“共鸣”,进而惺惺相惜、同悲同乐。阅读者的“经验”能否在阅读中与文本经验、作者经验进行相似碰撞,直接影响阅读的发生和发展,也影响对话的发生和发展。所以,老师必须要能做到“一手托两家”,既要深入地研读教材,做文本的“知音”,又要深入地研究学生,蹲下身子关注学生的生命世界。在学生的“经验”空白处补充一点,引导一下,推举一把。

文本是创作主体生命世界的记录。阅读主体进入其中,算是阅读的第一步。还需走回来,经历一次创作过程——运用语言文字记下他的生活、他的世界,才算是真正完成了同化建构活动。在这一层面上,以小学生的“经验”是诵读不出的,感悟不清的。“读不出”、“悟不清”,不但阅读对话难以进行,在其今后的生活对话中,也会因为“能力”缺陷产生一个个障碍。以记叙文为例,教师很有必要引领学生学习领会记叙文体的基本特点: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文中有记叙,有描写,叙述了什么,描写了什么,怎样叙述,怎样描写;文中还有抒情和议论的内容,是怎样抒情,怎样议论的等等。老师“给”了学生,是学生需要的就不能说是不尊重。恰恰是“接受”了这些“知识”和“方法”使学生学会怎样有效地使用语言文字这一“工具”,提高了对话的质量。

读书旨在培养理想的人、理想的人性,这是语文教学的方向。学生在阅读对话的过程中要能有“得于心”的感悟和体验,才会有独到的“心得”、见解,有所创新。但是,阅读完全没有必要拘泥于文本之“言”,拘泥于“言”必将使语文教学陷入繁琐分析的泥淖。“不得于言”亦可“求于心”。“不求甚解”的读同样可以达到阅读对话的自由境界。“不求甚解”的读,阅读者可以意不在言,目虽在视文旨却在用心会意,体察冶情。这是处于审美情意状态下的积极的阅读对话。《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阅读、欣赏、批判反思的能力”。在义务教育阶段,欣赏虽然位置偏次,却是精要之处:首先,欣赏是阅读主体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删繁就简,直击要处。其次,欣赏是阅读主体对文本的审美观照,是能动的内在审美需求、审美倾向的自主情意活动和价值取向。

从学生的经验世界出发“循文明像,披文入情”,用审美的眼光发现生活、发现情感、发现自己、发现他人。在充满生命情韵的的语文阅读之中得其言、悟其情、冶其性,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培养理想的人性,这是语文课程改革走向精彩的必由之路。endprint

猜你喜欢

启发引领对话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内容分析到落实语用
兴趣教学法在初中英语单词教学中的作用
穷也兼济天下
以文化为引领加强水利院校德育工作
愉快教学让音乐课堂轻松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