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古任三郎探长》的元叙事技法运用

2014-12-12王莉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年4期
关键词:面墙真凶身份

王莉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王莉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作品《古畑任三郎探长》的成功与其剧本创作中的元叙事特征存在紧密联系。本文较为详细地探讨了日剧《古畑任三郎探长》中的元叙事这一技法的运用和成效,特别解读了剧中“打破第四面墙”和非线性叙事两大技法的成功运用。

元叙事 第四面墙 非线性

元叙事出现于17世纪,大规模兴盛于19世纪60年代,是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文学里常有的暴露性叙事行为。该叙事策略为在讲述故事的同时故意暴露出故事的虚构性本质,同时为达到模拟性效果,刻意在作品中说明自己的构想过程。元叙事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四种:(1)刻意暴露故事的虚构性,元叙事作家努力令读者相信故事是虚构的;(2)作者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即作者可能会冲入作品世界,讨论各种叙事技巧,直接表现出对作品的艺术思考;(3)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创作。不同于传统作品中读者是被动的阅读作品,为作者的俘虏,元叙事中,作者、叙事者、人物、情节展开等都在变动之中,读者必须以积极的态度一边分析一边阅读;(4)打破传统的作品结构。由于读者也介入了作者的创作,某种程度上作者将再创作权移交给读者,从而丰富了作品的形式,拉近了作者和读者的距离。除了小说、诗歌,该叙事手法还被成功运用于戏剧、电影、绘画等表象艺术中。日剧《古畑任三郎探长》便是这方面的成功案例。

随着大众传媒事业的日益发展,影视作品越来越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①《古畑任三郎探长》便是日本家喻户晓的长篇侦探推理剧,也曾为我国电视台所译制、引进。探长那绅士、机智的形象和每篇故事的推理等为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成为同类题材电视剧中的翘楚之作。区别于传统的推理悬疑剧目,该剧的一大亮点便是将本是小说创作中的元叙事手法运用于戏剧文学的创作和画面的诠释中,成就了该剧的特色,助其在电视剧领域大放异彩。整部剧从打破“第四面墙”和非线性叙事两方面最为明显地展现出了元叙事的艺术效果。

一、打破“第四面墙”

“第四面墙”的说法诞生于19世纪法国安徒昂的自由剧院,含义为“演员应像在自家生活那般去演戏。不要在意观众的一切反应,鼓掌也好,反感也好。在舞台的前面应有个‘第四面墙’”。②这面墙对观众来说是透明的,对演员来说不透明。打破“第四面墙”是指在人物或某个舞台装置的作用下,演员们时刻自觉意识到自己正在被观众们观看。最常见的表现方式为舞台上的人物向观众席打招呼或叙述。想方设法吸引观者的注意力,③以提升剧目的艺术魅力。

在《古畑任三郎探长》中,明显使用了打破“第四面墙”的表演方式来营造元叙事的艺术效果。在每一集剧目的开头处,人物古畑任三郎站在纯黑的背景前,面向镜头(观众)诉说一些该剧集里一些关键性的话语,以此暗示观众观剧时应注意的地方。例如,1994年4月13日放映的“来自死者的留言”这一篇剧集的开始处,他说“给养狗的人一句提醒。在唤狗的时候,狗名字后面不要加‘ちゃん’的称谓。一加上‘ちゃん’,狗便会以为自己的名字是念到‘ちゃん’为止,这样当你不加‘ちゃん’时,狗便不会作出反应。对于狗而言,嗯……”这一番含有深意的话语是该篇亮点,它召唤出观众的好奇心,令观众想要知道接下来会怎样,同时令观众展开想象:狗和这个案子一定有紧密的关系吧;果真狗的举动会揭露真凶么?还是狗名字和案子有某种关联么?即从这一时刻起,观众已然成为作家,在心中拿起了想象的剧本,随剧情前进着,期待验证剧情是否和自己想象一致。

除了每集的起始处和运用了打破 “第四面墙”的方式,在故事的结尾处也常发现运用该方式的痕迹。古畑的扮演者总是在故事临结束时从剧情中抽身而出,面向观众,发出类似“你知道怎样看破花招了么?”的疑问挑战。例如“来自死者的留言”的最后,古畑对观众(镜头)说:“当谜底解开时,另一个谜题应该也快要解开了。那便是‘谁打了被害者’,答案的提示就在这里。”,令接近谜底的观众再次紧张起来,期待着谜底的揭晓。待谜底揭晓后,人物古畑必然以一种洞察一切的表情面对着镜头说 “我是古畑”,故事至此结束,主题歌响起。观众紧张、提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有的转为钦佩剧本的编排和导演,有的则相信故事若按自己心中的剧本去演会好很多,等等。即打破了故事讲述者与表演者间的身份界限。由于表演者和故事讲述者为同一人,此人打破了横亘在舞台和观众间那堵透明的“第四面墙”,而正是由于这打破“第四面墙”的方式在剧中运用的“有始有终”,令观众不再只是被动地看戏,不再只是剧情俘虏,而是在剧目开演的同时即已进入剧本的创作世界,在心中对剧情展开了再创作。观众通过心里剧本与剧情间的互动,拉近了与编剧、导演等创作者的心理交流的距离,从而保持了高收视率。

我们不难想到:打破“第四面墙”的同时也就意味着打破了传统的连贯的线性叙事。事实上,令该作品呈现出非线性叙事特征的,并非只有打破 “第四面墙”。剧中运用了多种非线性叙事的技巧以达到元叙事的剧文学效果。

二、非线形叙事方式的运用

关于线性叙事,杨世真在文章中指出“作为典型的叙事方式,线性叙事在叙事过程中重视故事的完整性、时间的连续性、情节发展的因果性”。这一叙事理论的背面蕴含着对世界的秩序观和确定性的信念。换言之,线性的创作思维通常追求流畅的叙事方式(当然,流畅叙事不能简单等同于线性叙事)。而非线性叙事以反传统的姿态,区别于常规性思维方式,其最大特征便是打乱时间的顺序,营造出错乱的时空效果。另外便是多线叙事,内含叙事视角的多样化和叙事者的多重身份。多样化叙事手段的使用令叙事结构达到整然。《古畑任三郎探长》剧集中除了上章内容里提及由打破“第四面墙”方式以外还用其他非线性叙事技巧的方式实现了元叙事的艺术效果。

传统侦探剧中为吸引观众通常采用回溯型线性叙述方式,即先掩藏其真凶,而以侦探发现凶案现场为肇始,随后根据现场的某些线索逐步推理,最终找出真凶。例如《名侦探柯南》中每集都是先发现一个案发现场,然后由柯南逐步排查线索,随后借昏睡的毛利小五郎和盘托出案件的真相。此种表达方式的高潮在揭晓真凶身份的环节,观众随着柯南的侦察最终知晓了犯案真凶的身份。而《古畑任三郎探长》则与之相反。在电视演绎的近乎数十件命案中,采用了与传统侦探剧相反的“颠倒”型叙述方式——开篇处即向观众展现凶手的身份和其行凶的过程,随后是侦探到达案发现场并与掩饰好身份的真凶开展高逻辑高难度的推理和斗智过程,最终侦探精妙地推理出真凶的身份令其哑口无言,乖乖伏法。如此“颠倒”的设计令剧情的展开不再如传统侦探剧那般旨在揭示“谁是凶手”,而是旨在表现“古畑探长是如何判断出凶手”。换言之,早已知真凶身份的观众在观剧时在意的是怎样于观剧过程中像探长那般掌握犯罪证据;怎样从一群有不在场证据的人群里识别真凶虚假的言说,如何在与尚为怀疑对象展开的对话里识破他的真凶身份,等等。对观众而言,他们观剧的过程不再像观看线形叙事故事那样缺乏参与性,而是对剧本进行了再次创作。正是依托这份再创作的热情令观众在已知真凶身份的前提下仍能提起十足的精神去观看该剧目。

三、结束语

剧作家三谷幸喜的作品被视为日本室内剧的杰作。《古畑任三郎》更是三谷剧本中出类拔萃的一部,其高飘的收视率缔造巨大的成功。由演员田村正和塑造的探长通过高超的谈话技巧和推理力一举打破犯人的心理防线,令堪称完美的犯罪手法原形毕露,真相大白。这份存在于虚构与现实,虚构中的虚构与现实间的令人炫目的对立与调和令观众在观剧时饱尝元叙事的美妙趣味,享受一场罕有的理性兴奋。

注释

① 邓洁.翻译字幕组生存状况及其翻译策略研究[J].语文学刊,2013(12):39.

② 吴光耀.第四面墙与舞台幻觉[J].戏剧艺术,1984(2):161-164.

③ 孙继强.论战时体制下日本报界的法西斯化[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4):95.

[1]艾布拉美斯.欧美文学术语词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董小英.叙述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方凡.将元小说进行到底的美国后现代派作家威廉迦斯[J].外国文学,2004(5).

[4]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谭君强.叙事理论与审美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6]殷企平.元小说的背景与特征[J].杭州大学学报,1995(9).

[7]张学义,宋建福.侦探小说的非线性认识叙事范式[J].山东科技学报,2009(4).

[8]曾军.元小说研究在中国[J].西北师大学报,2000(11).

猜你喜欢

面墙真凶身份
童年的第四面墙
难觅真凶(下)
跟踪导练(三)(5)
难觅真凶 (上)
难觅真凶(中)
一只乌龟的痛苦
找一找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
“真凶”是谁
互换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