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冯梦龙与吴地民俗

2014-12-12胡单芳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年11期
关键词:寿宁事象冯梦龙

胡单芳

(苏州大学文学院)

冯梦龙与吴地民俗

胡单芳

(苏州大学文学院)

冯梦龙是一位具有自觉民间意识的文人,对民间风俗极为重视,他的白话小说 “三言”以苏州百姓的民俗为基点,写苏州人耳熟能详的民俗现象和民俗场景,记录和保存了大量的吴地民俗事象,且所采集的民歌与吴地民俗关系也极为密切。

冯梦龙 苏州民俗 三言 山歌

被人誉为“俗文学泰斗”的冯梦龙,他一生最大的贡献是通俗文学和戏曲的创作、编写,以及民间文学的收集、整理、改编和刊行。他笔下的众多文学作品和采集的山歌等,在不同程度上都真实反映着苏州民俗,记录了吴地的主要民俗事象,保存了吴地的风土记忆,具有重大的民俗史料价值,对于今天了解明代苏州的地方民间文学和文化都有帮助。

一、具有自觉民间意识的冯梦龙

冯梦龙是一位伟大的民间工作者和通俗文学家,对民间风俗极为重视,具有自觉的民间意识。出生于苏州名门世家的他,自小就知晓许多吴地的民俗,这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吴地民间有一种固定的风俗——清明扫墓。冯梦龙小时候,每到清明期间都要跟随父母一起上祖坟,剖新土、插嫩柳、焚烧纸钱、叩头行礼……不管是后来举家迁居到苏州城里,或是在湖北麻城执教,还是在寿宁为官时,他每年都会在清明赶回乡下老家进行墓祭,从不误期。而他的小说“三言”里也多次涉及清明扫墓踏青,这些习俗的描写对他来说是信手拈来、不费吹灰之力的。

他不但通晓民俗,而且对民俗有自己的个人见解,并不盲从于民俗,积极主张开化落后的民俗,弘扬进步的民俗。在《薛录事鱼符证仙》一卷中,冯梦龙在阐述七夕“乞巧穿针”习俗由来后,有一段感慨:“你想那牛郎织女眼巴巴盼了一年,才得相会,又只得三四个时辰,忙忙的叙述想念情悰,还恐说不了,哪有闲工夫又到人间送巧?岂不是个荒唐之说!”①在寿宁任上为官时,他还做了许多开化民俗的事。据《寿宁待志》记载,冯梦龙在任时下令禁止百姓请巫师治病,并且自捐俸禄为百姓买药,转变寿宁人的观念,逐渐接受病即就医的想法。此外由于寿宁地方风气影响,重男轻女思想极为严重,百姓人家生女婴就会将其溺毙,冯梦龙为扭转此风气,特意起草《禁逆女告示》,溺女婴之风渐斩。

冯梦龙虽不是一位真正的民间口头文学的创作者,但他的身上有民间口头文学作者的特质。“口头文学的作者,是生息在广大的民间的,是熟悉各种社会现象、关心各种实际生活的。因此在他们的故事中、歌唱中,甚至是三言两语的俗谚中,大都能够反映出比较有普遍性的人情世态。”②冯梦龙主要生活在他的家乡——苏州,交友广泛,上至士大夫官僚,下至农民商人妓女,阅历丰富,通晓人情世态。

冯梦龙在《童痴二弄·山歌》的卷首言“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认为山歌是“民间性情之响”,是民间的声音,虽俚俗但可比于《诗经》的郑风和卫风,由此可知他对民间文学的喜爱程度。然而“如今说书之流。其文必通俗,其作者莫可考”,且“多沉浮于内庭,其传布民间者,什不一二耳”,“虽通于俗,其本不传”,③因此冯梦龙开始收集、整理、改编、出版一系列的作品,其中“三言”和《山歌》最受民间大众的喜爱。

二、冯梦龙编辑的“三言”与吴地民俗

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的合称)是话本小说,产生于明代“市井细民”之中,它具有平民化的思想主题,以类似于当时广大听众本身的“细民”为其主角,特别是小说着重对市井社会生活作了真实细致的描写。正是这种细节描写的真实性,使小说里记录了许多当时当地的风物习俗和社会史料,给我们提供了一幅以市民为主体的平民社会的民俗风情画卷。

“三言”记录了吴地的民俗事象和民俗生活。一方面,在以苏州为故事背景或人物出生地的作品中,因故事情节、人物塑造、背景介绍等种种因素的推动,所书写的民俗都属于苏州地方民俗。另一方面,在那些不是以苏州为发生地的作品里,谈论到的大部分民俗也是属于苏州民俗,它们是被苏州籍文人——冯梦龙收纳到作品中,并且是为苏州普通百姓编辑出版的,他必然会以苏州百姓的民俗为基点,写苏州人耳熟能详的民俗现象和民俗场景,所以这些也是苏州民俗的一部分。《薛录事鱼符证仙》中的牛郎织女传说、七夕穿针乞巧习俗、大禹治水传说、鲤鱼跳龙门故事等都能在苏州民俗中找到参照。

“三言”中的民俗描写,蕴涵了丰富的苏州民俗文化,具有典范意义。阅读“三言”,民俗风情扑面而来:“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吕洞宾飞剑斩黄龙”,唐伯虎点秋香,梁祝姻缘,牛郎织女,大禹治水,鲤鱼跃龙门的神话,从“王安石三难苏学士”到“苏小妹三难新郎”,从杜十娘沉百宝箱的传说到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神话,从元宵赏灯、清明扫墓踏青到七夕穿针乞巧……卷卷可以找到民俗事象。在“三言”的每一个动人故事里,冯梦龙不是把民俗事象作为一种背景和烘托,揉进艺术构想中,就是将民俗事象进行完善,添加艺术魅力。“三言”是苏州地方民俗最有力的证明。小说中的服饰、器用、建筑、饮食、称谓、俗语、歌谣、礼俗、岁时、游艺、故事人物、地理等,都与苏州民俗有着莫大的关联。冯梦龙历经辛苦创作的“三言”,巧妙地运用民殊的特殊功能,将广泛的民俗事象转化为艺术细胞。

三、冯梦龙采集的民歌与吴地民俗

“三言”里的历代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俗语、歌谣、民间工艺等,都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反映着苏州民俗。但是在种种反映体现苏州民俗的研究对象里,却以民歌与苏州民俗的关系最为亲近。

冯梦龙辑录的歌谣有《山歌》、《挂枝儿》和《夹竹桃》,它们本身就属于吴地民俗。早在汉代司马迁的《史书》中,就将民间歌谣视为一种民俗。冯梦龙所采集的民歌就是产生于吴地民俗的母体中,类似于花依附树。冯梦龙的民歌是从吴地民间汲取原材料整理而成的,它必然与吴地民俗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吴地人们共同的民俗习惯、民俗心理、衣食住行、民俗风情都会在民歌中有所反映。

他广泛从吴地民间采集民歌,对作品改动甚少,这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民歌的原貌。采用吴方言如实记录,尊重当地的方言发声习惯,保留了吴地方言中的语法特征和词汇现象。“《山歌》里保存着一些比较古老的虚词,如:【吃(喫)】”,④《山歌》第九卷中有“烧香虽则是个好事,算来要费介二钱个放光”,“放光”是吴地古俗语,是白银之意,可见民歌确实保存了吴语地区方言的原来面目,具有很高的语言学价值,同时通过他采集的民歌可以窥见明代吴语的风采,为研究吴地民间文化留下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冯梦龙在编纂民歌时,恪守“从俗谈”的原则,从吴地民俗出发,极少删改原曲,即便是一些特有的民俗语句,因“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差异,会给歌曲增加理解难度,他仍保留吴地风俗,但会在评注中对吴地特有的风俗适当加以解释,使不同地域的人也能够理解,这样达到了保存地方风俗和通俗易懂的统一,既能保留原貌,又有利于通行。如《挂枝儿·嗔妓》的注释;“娼不唱,妓不伎,略似人形,便尊之如王母,誉之如观音,颐指气使,靡不俯从……”注释中,他以惟妙惟肖的笔触,勾勒点评了吴地当时的风俗。

注释

①冯梦龙.醒世恒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458.

② 钟敬文.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上)[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4.

③高洪钧.冯梦龙集笺注[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80.

④ 邹明华.新巷村冯梦龙与民间价值建构[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3:54.

[1]缪咏禾.冯梦龙和三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鹿忆鹿.冯梦龙所辑民歌研究[M].台北:学海出版社,1986.

[3]蔡利民.苏州民俗[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

[4]陆树仑.冯梦龙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

[5]王玢玲,陶路.俚韵惊尘:《三言》与民俗文化[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寿宁事象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
禁戏下行与“以神为戏”之民间事象——以清代城隍演剧为例
诗学事象研究综论
寿宁获评“中国木拱廊桥文化之乡”
“三言”与冯梦龙的“无讼”梦
华丽天成的寿宁石雕艺术
行走寿宁
聚焦寿宁 打造生态新茶乡
地理事象运动与分布的教学把握
梅山信仰民俗事象:“游船”——收瘟摄毒及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