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国动荡与卿大夫谥号略论
2014-12-12王利明
王利明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卫国动荡与卿大夫谥号略论
王利明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卫国卿大夫谥号与卫国政局动荡密切相关,随着卿族掌握卫国政局,便形成谥族。之后这些卿族或被驱逐出境,或被国君设计杀死,其谥号便戛然而止,最后形成南氏代君掌权独据谥号的局面。
卫国 动荡 卿大夫 谥号
《春秋》不书卿大夫谥号,并不能说明他们没有谥号。春秋时期,各国卿大夫及其形成的卿族,活跃于社会政治等各个方面,不但与该国的发展联系非常紧密,甚至主宰着国君和整个国家的命运,成为贯穿整个春秋史的中坚力量。正如顾栋高《春秋大事表·读春秋偶笔》云:“《春秋》二百四十二年,时势三大变:隐桓庄闵之世、僖文宣成、襄昭定哀;孔子谓自诸侯出、自大夫出、陪臣执国命,实一部《春秋》之发凡起例。”[1]32而《左传》所载周王室和列国卿大夫谥号,恰好是这种政治形势的体现。
谥号以世卿族为主。“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隐八年)即世代任卿大夫,在累世任有功的基础上,形成世卿官族。童书业先生指出:“列国大世族,如鲁之展氏、臧孙氏、郈氏等出孝公,三桓出自桓公,东门氏出自庄公;齐之管氏、鲍氏、崔氏、庆氏等,亦强大于春秋前、中期……卫之孙、宁亦然;周之单、刘二大族始强于春秋中叶;晋之六卿等强族亦形成于春秋前期。”[2]343周王室得谥者均为王室,鲁国得谥者均为鲁君公室,卫国则全是公族,且分布较均匀。世卿族的出现与君权的削弱密切相关,春秋初期得谥者少,中后期呈爆炸式增长。“春秋前期,卿权尚未对君权构成威胁。礼乐征伐‘自大夫出’,形成世卿擅权局面,那是春秋后期的事情。 ”[3]
一
春秋前期,卫国政治混乱,从卫桓公到卫懿公的八十余年间,经历了州吁之乱、宣公杀嫡立庶和懿公亡国,国君更迭达七次之多。伴随着平定历次祸乱,卿大夫起了重要作用,便出现了石氏、宁氏和孙氏三家卿族,其得谥者呈现家族化的特点。
卫庄公宠爱嬖妾,爱屋及乌,延及嬖人之子州吁,不但宠爱,更任之为将,掌握兵权。石碏劝谏无果而告老还乡,之后便发生卫州吁弑君自立之乱。石碏联合陈国设计平定这场宫廷政变,诛杀州吁,“卫人使右宰丑莅杀州吁于濮,石碏使其宰獳羊肩莅杀石厚于陈”。(隐四年)其中杀其子石厚之举,受到“君子”称赞:“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隐四年)①并迎立桓公弟公子晋为君,是为宣公。该事件标志着石氏家族登上卫国历史舞台,奠定了石氏世卿地位和世代得谥的政治地位。
卫宣公上蒸夷姜,下夺其子急子之妻。为了让自己宠爱的宣姜之子继承君位,涉及残忍地杀害了大子急子和贤公子寿,立庶子朔为大子,是为惠公。卫惠公即位后,由于其是以不正当方式夺取君位,“左公子洩、右公子职立公子黔牟。惠公奔齐”(桓十六年)。黔牟八年,齐襄公率诸侯奉王命伐卫,纳惠公,“放公子黔牟于周,放宁跪于秦,杀左公子泄、右公子职,乃即位”(庄六年)。在驱逐惠公拥立公子黔牟的政变中,宁跪积极参与,待到惠公归国后,宁跪虽被流放到秦。从宁跪被逐和二公子被杀,可看出宁氏家族在卫国政坛的地位。之后宁氏家族渐兴,并逐步形成得谥大卿族。
卫懿公好鹤,狄人伐卫,“公与石祁子玦,与宁庄子矢,使守……渠孔御戎,子伯为右,黄夷前驱,孔婴齐殿”(闵二年)。此时石氏和宁氏俨然是卫国的执政卿大夫,此后宁、石二氏在政治上共进退,形成政治联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同时孔氏初兴。与狄战败,亡国,后来在诸侯和大臣的帮助下兴国。
石、宁、孔氏三卿族得谥者如下:
石氏:石成子→石共子→石悼子;
宁氏:宁庄子→宁武子→宁惠子→宁悼子;
孔氏:孔成子→孔文子。
此时孙氏卿族业已兴起,“昔成公孙于陈,宁武子、孙庄子为宛濮之盟而君入”(哀二十六年)。这是追忆宁氏和孙氏在鲁僖公二十八年与卫君的盟誓,可知孙氏亦为卫国主要执政卿之一。之后,“六月戊戌,取之,获孙昭子”(文元年)。孙氏逐渐成为与宁、石二氏地位相当的卿族。孙氏卿族得谥者如下:
孙氏:孙昭子→孙庄子→孙桓子→孙文子。
二
随着卿族势力的强大,君权与卿权的矛盾开始激化。石氏、宁氏和孙氏三家卿族本是政治联盟,皆因废立卫献公(衎)和卫殇公(剽)而导致三家全部倾覆,可谓一损俱损。
卫定公时开始排斥专权的孙林父 (孙文子),《左传》成公七年,定公恶孙林父,林父奔晋;成公十四年,晋国强迫卫国接纳并恢复孙林父的地位。卫定公临终前“使孔成子、宁惠子立敬姒之子衎以为大子”(成十四年)是为卫献公,此时孙林父还被疏远。卫定公卒后,定姜的预言使得刚返国的孙林父不得不防患于未然,“孙文子自是不敢舍其重器于卫,尽置诸戚,而甚善晋大夫”(成十四年)。襄公十四年,卫献公宴请孙文子(林父)和宁惠子(殖),献公的无礼激怒了二子。孙文子一怒之下联合宁惠子驱逐卫献公发动,迫使献公出奔齐国。宁惠子临终前对驱逐卫献公之事耿耿于怀,嘱托即位的卫悼子(喜)说:“君入则掩之。若能掩之,则吾子也。若不能,犹有鬼神,吾有馁而已,不来食矣。”(襄二十年)希望宁喜能接回流亡的卫献公来告慰宁惠子之亡灵,悼子许诺。宁悼子为了实现其父临终遗托,开始了为迎卫献公而与孙氏展开了卿权争夺战。之后趁孙氏不备的有利时机,弑掉卫殇公,迫使“孙林父以戚如晋”(襄二十六年)。
卫献公以“政由宁氏,祭则寡人”为条件,借助宁氏和石氏力量,重新做了卫国国君。之后,宁喜专权,势力颇大,献公对此颇为忧患,遂利用公孙免剪灭宁氏,“杀宁喜及右宰谷”(襄二十七年),至此“九世之卿族,一举而灭之”(襄二十五年)。宁喜被杀之后,石恶“衣其尸,枕之股而哭之”(襄二十七年)。便前往宋国盟会。归国后,“卫人讨宁氏之党,故石恶出奔晋”(襄二十八年)。
至此,石氏、宁氏和孙氏三家卿族皆因废立卫献公(衎)和卫殇公(剽)而导致三家全部倾覆,再无兴起之力,亦再无得谥者。可谓一损俱损。
随着石氏、宁氏和孙氏衰落后,北宫氏、世叔氏、公叔氏等继之而起,形成了新的得谥卿族。北宫氏最早出现的人物是北宫括,“卫北宫括帅师侵郑”(《春秋》成公十七年)杜注:“括,成公曾孙。”[4]1921世叔氏,襄公十四年有太叔仪(文子),襄公二十七年“乃使文子为卿”;公叔氏,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季札“适卫,悦蘧瑗、史狗、史鳅,公子荆、公叔发、公子朝”,公叔发即公叔文子。新兴三个卿族的得谥者如下:
北宫氏:北宫懿子→北宫文子→北宫贞子;
世叔氏:太叔文子→太叔懿子→悼子;
公叔氏:公叔文子。
三
卫襄公卒后,大臣孔成子、史朝等人立子元,是为灵公。卫灵公十三年,即鲁昭公二十年发生“齐豹之乱”,“公孟挚狎齐豹,夺之司寇与鄄,有役则反之,无则取之”。同时,“公孟恶北宫喜、褚师圃,欲去之”。使自己树敌太多,最终招来杀身之祸。此时,公子朝与卫襄公夫人宣姜私通,败露后,“欲以作乱”。三个矛盾的激化下,六月,齐豹、北宫喜、褚师圃、公子朝发动了叛乱,杀了公孟挚。卫灵公闻讯后出奔边邑,路过齐豹处,被齐豹追杀。齐氏企图射杀灵公的念头与北宫氏等卿族的初衷相背离,由此两家族之间的矛盾一触即发,“北宫氏之宰不与闻谋,杀渠子,遂伐齐氏,灭之”。平定齐豹之乱后,“卫侯赐北宫喜谥曰贞子,赐析朱鉏谥曰成子,而以齐氏之墓予之”。
卫灵公君位稳定后,立即对一些强宗卿族予以设计剪灭。公叔氏卿族和北宫氏亦为政治同盟,公叔文子卒后,其子公叔戌继位,卫灵公因其太富有,使君权受到威胁,开始疏远公叔氏。后来公叔戌准备去除夫人的党羽,夫人向卫灵公控告,“戌将为乱”,于是卫灵公便驱逐公叔戌,“卫侯逐公叔戌与其党,故赵阳奔宋,戌来奔”(定十四年)。殃及公叔氏同盟北宫氏,“卫北宫结来奔,公叔戌之故也”(定十四年)。公叔氏和北宫氏从此在卫国政坛上消失。
公叔氏和北宫氏衰亡之后,卫国强卿仅剩孔氏和世叔氏。卫灵公卒后,卫出公即位。孔文子让大叔疾休妻娶自己的女儿,结果大叔疾不但去了孔文子之女,还诱骗到前妻的妹妹,甚至又和另外一个女子通奸。此举激怒了孔文子,迫使“卫大叔疾出奔宋”(哀十一年),世叔氏虽复立,但元气大伤,之后再无得谥者。蒯聩是卫灵公大子,因不堪南子与宋朝淫乱,欲杀其母,事败后被灵公驱逐出国。孔文子又娶蒯聩之妹为妻,当孔文子卒后,其子孔悝为政。“迫孔悝于厕,强盟之,遂劫以登台。”(哀十五年)夺取其子卫出公的君位,“孔悝立庄公”。庄公复辟后,“庄公害故政,欲尽去之”(哀十五年),以设宴款待孔悝,逼迫“孔悝出奔宋”(哀十六年)孔氏卿族亦亡。
卫国诸卿在斗争中相继衰败,春秋末年南氏则蓦然崛起。子南是卫灵公之子,灵公曾欲立其为大子,子男认为“且亡人之子辄在”(哀二年),于是废大子蒯聩之子为卫君。《左传》哀公二十六年,其子公孙弥牟(文子)主谋驱逐卫出公,立悼公而己为相。《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载文子向子赣问孔门弟子之事,曰:“吾闻之也,国有道,则贤人兴焉,中人用焉,百姓归焉。若吾子之语审茂,则一诸侯之相也,亦未逢明君也。”晁福林先生说:“可见这位卫卿很想招纳儒家贤才,以助其成为‘明君’。”[3]之后,卫国得谥卿族仅剩南氏一族,其后裔子南劲,正式夺取了卫国君位。
注释
①本文所引《左传》均来自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下文不再赘注.
[1](清)顾栋高.春秋大事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3]晁福林.论周代卿权[J].中国社会科学,1993(6).
[4]春秋左传正义[A]//十三经注疏[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