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自己”两种词性的判别
——以“老王试图自己解决问题”为例

2014-12-12刘雅蓉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年10期
关键词:词类句法指向

刘雅蓉

(武汉大学文学院)

浅析“自己”两种词性的判别
——以“老王试图自己解决问题”为例

刘雅蓉

(武汉大学文学院)

本文尝试从探究“自己”在“老王试图自己解决问题”这个句子中的词性究竟是副词还是反身代词入手,先将副词与反身代词的句法特征进行对比,得出词性两可的结论,再简要地通过语义指向分析方法说明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自己 副词 反身代词 语义指向

现代汉语学界对于“自己”的研究,一直都不够明朗化,这使得学习者时常将其副词与反身代词的用法混淆。《汉语与汉语研究十五讲》中有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作者陆俭明认为在 “老王试图自己解决问题”这个句子中,“自己”表示“某本人”,因此将句中的“自己”划入反身代词一类。但仅就字面意义划分词性,背离了语言分析的初衷。更进一步说,若单纯从意义上看,“老王试图自己解决问题”中的“自己”,一方面可以用作者的观点解释;另一方面带入“亲自、独自”的意思,即表达为“老王试图亲自独自解决问题”也正确,而这是“自己”的副词用法。这说明,从字面意义是无法确定此处的“自己”是否为一个反身代词。

长久以来,词类被视为汉语中最典型的语法范畴,而关于它的划分标准更经历了数个阶段。20世纪20年代,黎锦熙所著的《新著国语文法》中提出“意义划分”标准,但因“词无定类”的结论而饱受争议。20世纪30年代,受中国文法革新讨论的影响,以句法功能为标准的词类划分原则开始出现。其后的学者,如王力、吕叔湘等人都著作支持这一观点。20世纪80年代,朱德熙凭借“分布说”成为“中国结构主义语言学之父”。然而于20世纪90年代,语言学家们淘汰分析式的划类,更重解释划类现象本身。他们结合认知心理学的相关论述,得出与“经典范畴理论”相对的“原型范畴理论”。

对于汉语究竟该如何划分词类,学术界尚无统一的标准,但单纯按照意义划分词类是不科学的。故笔者借助其他的词类划分理论,重新讨论此句中“自己”的词性。

一、副词与反身代词

目前学术界主流观点是按照词的句法功能划分词类较其他的方法更为科学。因此,想要真正区别两种词类,就必须归纳出各自最为典型的句法功能,正如吕叔湘曾谈到的:“结构关系指一个词的全面的、可能有的结构关系,不是指它进入句子以后实现出来的一种结构关系。”[1]

(一)副词

自《马氏文通》问世至今,现代汉语学界对于副词的划定标准就一直争议不断。如《新著国文语法》、《中国文法要略》、《语法修辞讲话》等早期语法著作都从意义着手将副词划入虚词类。而王力在《中国现代语法》中则表达了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副词可说是介乎虚实之间的一种词,它们不算纯虚,因为它们还能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然而它们也不算纯实,因为不能单独地表示一种实物,一种实情,或者一种实事。”[2]其后,邵敬敏、张斌、胡裕树、黄伯荣等人以副词可以单独充当句法成分为由,将其归入实词;邢福义则认为副词并没有实在的词汇意义且只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将副词划入虚词中。

至此,学界对副词的判定分为两大阵营。因此,鲜有学者对副词的句法特征作出完整的归纳。综合各家之言,副词大致有以下几个特征:(1)副词能够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但不能修饰作为主宾语的名词。如“快跑”可以说,但“快小李跑”不能说。(2)副词可以作状语。其中程度副词“很、极”还可以做补语,但“很”前要加“得”,如“高兴得很”;“极”后要加“了”,如“快极了”。(3)副词一般不能单说,附着性较强,但“不、别、没有、马上、也许、大概、一点儿”等可以在省略句中单说,如“什么时候起床出发”、“马上”。(4)有些副词有关联作用,能够把动词、形容词或者词组和句子组合在一起,如“越来越高”和“又白又胖”等。不少关联副词还与连词配合使用,如“只有学好本专业的知识,才不枉费导师的良苦用心”等。”

(二)反身代词

汉语中的反身代词一般来说就是“自己”独一个,但对它的研究历史并不长,并多从与英语中“-self”对比这个角度来描述,运用的也是舶来的“约束理论”。对于学习者来说,反身代词一直是个难点。鉴于此,针对反身代词的句法特征归纳,只能从外国学者的研究中一探究竟。

首先,最简性。Burzio认为,反身代词是最简性的词语,在指称上与局部区域的某个成分保持严格的一致关系,形态上当且仅当反身代词与此成分有着相同的性、数和人称时,才有严格的一致关系,否则只有假一致关系。其次,互补性。“这个是针对代词而言,反身代词不能出现在局部区域里成分统治等级最高的位置,如句子主语和名词性短语的领属语位置,因为在这两个位置它们无法受到约束。”[3]最后,照应和强调用法的重叠。这是反身代词一个非常引人瞩目的特征,它兼有照应和强调两个用法,并只有这两种用法。

二、“自己”的词性判别

通过第一部分的讨论,我们掌握了一些有关副词与反身代词的句法特征。经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些不同点:

(1)副词可以做状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但不能修饰作主、宾语的名词,取“亲自、独自”意;反身代词可以作主语、宾语、主语的同位语和宾语的同位语,取“本人”意。

在“老王试图自己解决问题”中,若“自己”被解释为状语,则可以与其后的谓语“解释”构成状中结构;若“自己”被解释为反身代词,则与句首的主语“老王”构成同位结构,对其进行复指与强调。因此,“自己”无论是被看做副词还是反身代词,都可以找到相应的句子结构来解释。

(2)副词一般附着性较强,它不能单说,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可以省略(前提是承认副词为虚词);反身代词是最简性词语,与局部区域的某个成分保持严格一致,在句中可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不可省略。

但无论是保留了“自己”的句子——“老王试图自己解决问题”,还是没有保留“自己”的句子——“老王试图解决问题”,都符合造句规律而没有语病,也就是这两个句子同时成立。

(3)反身代词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兼具照应与强调两种用法,副词则只有修饰的作用。

但在这一点上,正如第(1)点中所分析的“自己”既可以照应和强调主语老王,也可以修饰谓语 “解决”,因此无法说明“自己”在“老王试图自己解决问题”中究竟是副词还是反身代词。

三、“自己”的语义指向分析

现代汉语学界针对“语义指向”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理解指代词(第三人称代词与反身代词)与先行词之间的照应关系,以及空语类与名词成分之间的同指关系;而狭义的理解为“语义指向是指句中某个句法成分与哪一个成分之间有语义联系。

一个词在同一个句子中不可能承担两种词性,除非这个句子本来就包含有两层含义。当“自己”的词性在“老王试图自己解决问题”中可以作出两种解释时,说明表层的句子结构已经不足以说明问题,必须从深层的语义结构来阐释。所以,本文依据狭义理解下的“语义指向”来分析“自己”的词性问题。

如果将这个句子看做是对某个问题的回答,可以提出“老王试图干什么”和“谁试图解决问题”两个问题,再针对这两个问题可以得出同义替换后的答案:

a.老王试图亲自解决问题。 b.老王试图本人解决问题。

a句中,由“亲自”替换“自己”,语义指向“解决”这个动作,构成状中结构,强调解决的方式为独自一人。b句中,由“本人”替换“自己”,则指明说话人自身,很明确地将语义指向“老王”,构成了同位结构,印证了前文所提到的反身代词的照应和强调用法的重叠,强调主语正是动作的发出者。

可见,武断地推论“老王试图自己解决问题”中的“自己”属于反身代词的用法太过片面。虽然表层的句法结构一致,深层语义结构的不同所导致的歧义一样会影响我们对这个词的词性判断。

再看看原文中与此句放在一组中的其余例子:

(1)老王喜欢自己修理汽车。

(2)老王常常自己待在家里。

(3)老王知道自己喜欢小鸡。

(4)老王认为小李喜欢自己。

在这四个句子中,前两个句子与本文所分析的情况一样。通过“自己”不同的语义指向可以改变句子深层结构中的语义关系,从而体现为不同的词性。句(1)中,当“自己”指向“修理”这个动作时,构成了状中结构,与“亲自”同义,是“自己”的副词用法;当“自己”指向老王时,“自己”与“老王”构成了同位结构,与“本人”同义,是“自己”的反身代词用法句。句(2)同理可得。

后两句不同:句(3)和句(4)中的“自己”不能与其后的“喜欢”构成状中关系,只能作为强调主语“老王”的反身代词。与前两句可以去掉“自己”独立成句不同,句(3)不能说成“老王知道喜欢小鸡”,句(4)也不能说成“老王认为小李喜欢”。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代词是实词,可以单独充当句法成分,而副词由于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必须依附实词进入句子结构,应被划为虚词的观点。

四、结语

语义指向分析揭示了句法成分在语法上和语义上的矛盾,指明了相同句法成分之间语义上的各种分歧,继而较为合理地阐释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之间复杂的对应关系。通过这一方法,我们发现“自己”本身具有双重词性,在某些句子中既可以指向后面的谓语成分,又可以指向前面的代词或指人名词——具体词性判断需要结合语义的侧重点分析。而语义指向分析的方法重在分析现象出现的原因,对于更加深入的描写则无能为力。

另外,词类划分在现代汉语研究中一直是个难点,连带着对某个具体词语的词性划分也不能统一标准。即使是被语言学界所广泛认同的观点,仍存在很多值得继续探讨的地方。这启示着我们这些后来者需要抱着怀疑的精神对待每一个问题的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推动现代汉语的研究发展。

[1]吕叔湘.关于汉语词类的一些原则性问题[J].中国语文,1954 (9):13.

[2]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3.

[3]程工.汉语“自己”一词的性质[J].当代语言学,1999(2).

猜你喜欢

词类句法指向
句法与句意(外一篇)
科学备考新指向——不等式选讲篇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用词类活用法扩充词汇量
基于语料库“隐秘”的词类标注初步探究
从成语中学习词类活用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把准方向盘 握紧指向灯 走好创新路
基于“字本位”理论再谈汉语词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