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对电影《金陵十三钗》的文化认知
2014-12-12朱鸿鹄
朱鸿鹄 徐 明
(江苏师范大学)
该课题《大学生对中国电影大片的认知》,以本小组所在大学校区为主,开始一轮调查工作。并利用大学生业余时间组织学院学生聚集在一起观看张艺谋的经典电影《金陵十三钗》。通过观看电影,让一些看过的和没看过电影的同学都能共同讨论和欣赏电影。电影播映结束后,我们课题小组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和评析这部电影,大家一一作答,讲出自己对这部电影的认识。一些同学结合张艺谋的往年作品一起进行分析和探讨。更多的学生认为张艺谋的电影在中国电影大片中更具有代表性,并且他们对待票房收益较高的电影和场面宏伟制作耗资最大最精良的电影作品十分青睐。现在我们共同讨论出这部电影中具有代表性和同学们一致认为并讨论出很好的结果的文化论点,并作出一定的认识和分析,结合同学们的思想和赏析,总结出大学生对张艺谋电影大片《金陵十三钗》的认识。
一、对电影中文学改编的认识
2011年12月15日,张艺谋的新作花费6亿人民币打造的中国有史以来最贵的大片 《金陵十三钗》在国内上映,赢得了电影票房冠军,是那一年名副其实获得美誉的中国大片。纵观张艺谋以前的几部电影,不难发现是一如既往的文学改编,可见享誉世界的大导演是个不会讲故事的人。如之前经典的《红高粱》,改编自中国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莫言的小说。在讨论中,很多同学指出张艺谋虽然不会讲故事,但是个会挑剧本的导演,并用自身的最高水平将作品演绎得活灵活现。张艺谋保持着对文学的坚持追求,通过感悟中国的当代文学而开辟了自己独有的艺术道路,走改编之路将小说转化为电影影像是其贯彻的电影策略。中国能够产出大量的好电影,离不开作家们的好小说,可以说改编为电影提供了再创造的可能性。如果拿掉这些小说,中国电影的大部分作品可以说原创性还是不够的,应该借鉴文学作品及各位大家文豪的想法,可以不用像张艺谋一样完全照搬改编,融入适当的文学元素还是有必要的。
回顾电影《金陵十三钗》,其中对原著小说最大的突破就是将神父英格曼和约翰合二为一,由克里斯蒂安贝尔饰演的约翰·米勒,本来是为英格曼神父下葬的入殓师约翰,开始是为了赚钱讨口饭吃,随着剧情发展,他的思想也随之改变。可以说改变他性格和信仰的只是在其看到一个女孩因为反抗而坠楼的场景,他便由被动变为主动。这种处理方式很多人认为生硬且不符合逻辑。但笔者认为这是编剧们对人性另一次合理的塑造。让约翰这个形象切入到“救赎”的主题,并且按照好莱坞的模式打造了一个“平民英雄”,反倒比小说里的神父更显亲切自然。
电影原著小说作者严歌苓是美籍华人,所以她在小说里并没有正面描写抗日军人的英勇善战和牺牲精神,这恰恰给张艺谋足够大的创作空间。不难发现,改编后的剧情,对军人的英勇奋战和爱国主义给予了巨大的场面描述。他用全篇超过三分之一的篇幅展现紧张激烈的战争场面,形式涉及各种战斗模式,为观众呈现了前所未见、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南京保卫战”,带领观众回顾那时的艰辛与辛酸。
而且电影改编中,男女主人公以及两位女主人公为代表的群体之间的矛盾冲突越来越明显,从明显的冲突变得越来越钝化,这种起起伏伏的表现,给观众的审美带来一大突破。很多人认为剧情俗套,一般都是开始很纠结很厌恶,最后因为某种事情而变得统一和谐。其实相比较中国电影剧情的总体发展来看,张艺谋的改编和时间上的冲突也是合情合理的。因为电影并不是完美的,拖拉现象肯定也不可避免,但是故事依旧按照主题时间轴发展,也让观众更容易接受剧情。
影片改编到最后,剧情开始加长,聚焦于歌姬们决定替学生们“赴死”并最终形成的种种细节,将原作中的短短20分钟情节扩展到一夜,可见张艺谋对人物性格和内心的分析很是具体。这一夜的种种情感元素发挥到极致,用极其催泪的桥段将影片推向最后的也是最精彩的高潮。当然,没有很完美的大片。在讨论和赏析影片时,很多同学中认为影片的某些剧情相对来说还是显得有点拖沓和无用。比如约翰与玉墨的对话冗长,那场激情戏显得不必要。但是不得不说张艺谋对小说进行了出色的改编,凸显了救人伟大的主题,故事讲得真实动人,同学们认为这就足够了。
电影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些史学家认为电影脱胎于文学。毋庸置疑,文学作品为电影提供了丰富的故事素材,也影响开拓了多样化的叙事方式,张艺谋无数优秀银幕经典均来自文学改编。成功的文学改编不仅能提升原著的影响力,还使得一批优秀作家走向影像化写作。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同样取材于严歌苓的同名小说,作为优秀的改编作品,其改变策略值得研究。
二、对电影中女性形象塑造的认识
在文学领域里女性主义是女性文学批评研究的重点,如今女性意识达到了社会研究所构建的主流,然而过去很少有人从女性角度关注电影的文化内涵。相反,张艺谋的经典作品中,大多以女性视角出发,构造新时代女性角色。比如《我的父亲母亲》中坚持独立恋爱的母亲,《秋菊打官司》中为正义奋不顾身的秋菊,《山楂树之恋》中打破常规坚持走内心的静秋等等。故事中的女性多数生活在封建和改革初期的社会,多多少少因为政策的顾忌,生活上举步维艰,但是最后他们还是选择做自己,在影片中凸显独立自主的坚强女性特点。回顾张艺谋的女性题材电影,大多数是为一个女性量身打造,大多数在诉说一个女性的特点,然而获得成功的《金陵十三钗》中却不止一个女性,看片名就不难知道是十三个女性的故事,虽然有为一个性格鲜明的玉墨着重描述,但是其他的女性角色描写也很下工夫,她们代表那个战争年代的霸王花,为正义奋斗,为祖国献身。这也是女性救国的一个表现。
在这次观影活动中,女同学占大多数,因此很多女同学对待这一论点的认识有着自己不同的看法。仔细回顾这部电影。《金陵十三钗》是2011年张艺谋导演的一部以南京大屠杀为故事背景的战争史诗电影,影片以一群在战争中处于绝对弱势的女性为主体来表现灾难中人性的闪光点。同学们认为从电影的开篇,到情节的推进,再到结尾的冲击,无不涉及表示众多的女性形象,通过对电影女性的塑造,展现在国难当头,战争中闪烁光芒的女性形象。回顾电影内容,以书娟为首的三个掉队女学生,由于藏匿地点被日军发现,名为小珍的女孩不幸被日军枪杀。女生们为了死去的小珍伤心哭泣,从电影中借约翰之口所说出的“I know it is hard,all of you have seen enough tragedy for lifetime today”可以看出,受这样打击和委屈的人是很多的。在他们逃难躲藏在教堂里时,门外带着琵琶、拖着箱子的风尘女子们登场。迫切地敲门声,浓妆艳抹的脸庞,她们就在门外急切地登场,说着流利的南京话。随着故事的发展,女学生接二连三地遭遇不幸,学生开始处于危难时刻。这时候以玉墨为代表的歌姬形象开始了整体形象的转变,就如同之前约翰的转变一样。她们从无所事事地躲藏到最后挺身而出,剧情的转变和人物性格的转变带来了很大冲击。其中两种对立女性的形象开始形成,女学生的一腔爱国热血和风尘女子的放荡不知形成鲜明对比,她们之间的矛盾也在逐渐分明。
随着剧情发展,电影中女性矛盾的减少也开始展露。女学生们一开始觉得歌姬们肮脏不堪,没有道德可言,可以说是打从心底看不起她们,排斥她们。当她们手持烟斗、衣衫不整、浪荡不知地走出地窖,并且说自己是老师时,女学生们便毫不犹豫地说“不要脸”。纯洁和浪荡的对立,是二者的矛盾冲突之一。
故事继续发展,幸存的李教官将一位受重伤的小战士浦生送到教堂地窖时,歌姬们冷嘲热讽,嫌弃的表情出现在她们的脸上,从这些细节可以窥视到浮华表面后风尘女子身上的劣性。玉墨最后追上去解释,这是给观者的一个安慰,同时也为她们最后慷慨就义做了铺垫。
在教堂里,女学生和歌姬们的格格不入点燃了新的矛盾点。女学生们嫌弃歌姬们,连厕所都不能共用,最后导致矛盾的激化,对立的两方发生争吵。但在日军到来时,玉墨坚持让女学生们躲到地窖。但因已暴露在日本人面前,女学生们在选择藏身之处时,放弃了地窖,引走了日军,这一举动救了地窖中的所有人。听到女学生们的凄厉惨叫,躲在地窖里的她们内心忐忑不安。在看到死去的两名女学生时,她们于心不忍,向女学生道歉和表示感谢。从这一场景,我们可以看到二者的矛盾慢慢钝化,在面对日军时,她们是站在同一站线的。
掩埋战士浦生的尸体时,女学生说“其实,这些钓鱼巷的,心也不坏”。这正是两个对立形象的关系柔和化的象征。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是以玉墨和书娟为首,玉墨经历坎坷,她也曾是教会的学生,学习了六年的英语,13岁那年被继父强奸后沦落风尘世界。她的悲惨经历也是展现她女性形象悲剧的一面。
电影的最后一幕,书娟再次从五彩斑斓的教堂窗户看到窗外十几个风尘女子身穿五颜六色的鲜艳旗袍,风姿绰约地从远处缓缓走近,她们的样子逐渐鲜明,身后若隐若现的光影烘托了她们的光芒四射。她们的美是无与伦比的,是绝代芳华的。同样,当她们摔碎镜子的时候,她们是英雄,她们是视死如归的,仿佛只是去赴一场盛宴。镜子摔碎的场景被放慢,慢到可以看清楚每一个碎片纷飞的样子,这和她们一样美,一样光鲜亮丽。
三、对电影中服饰色彩意境的认识
电影属于虚构类艺术,造型和服装的演绎给观众带来视觉体验。大家看电影时首先注意的是服装的色彩,然后是服装的结构。电影艺术中的服饰色彩与日常服饰色彩不同,一般是通过美学所追求的意境角度来塑造服饰色彩元素。色彩在服装中有着第一视觉之说,起着先声夺人的作用,服饰色彩是电影画面色彩的重要组成部分,服饰色彩对影片剧情风格、摄影影调、人物关系塑造起着重要作用。在电影发展历史中,许多经典、唯美、诗意风格的影片受到观众的喜爱,这些影片的意境主要表现为人物与环境的交融,外部景观与人物角色互相渗透延伸。而服饰色彩在相互融合转化、吸引观众的视觉方面,拓展了电影画面的美学时空,美化了人物造型,与场景共同升华出美妙的视觉境界。
大家通过讨论认识到在许多历史题材影片中,当色彩通过文化传承而形成某种观念时,便是色彩的象征意义。不同国家、地区因为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习俗的不同,其对色彩的象征意义具有多样性,服装色彩成为表现人物身份特点的象征性标志。电影中人物角色多,设计师根据角色要求和剧情来设计服装,在服装款式色彩的选择运用上会突出主要角色的重要地位和心理状态。张艺谋电影《金陵十三钗》中,以玉墨为首的风尘女子们可以说是影片中服饰上最有亮点的代表,娇艳美丽、花色簇群的旗袍穿在她们婀娜多姿的身上,伴随着纤细腰肢的扭动,这从造型上就展示出她们十指不沾阳春水、无所事事的生活态度和人物性格。跟她们形成对比的女学生形象就相对来说更朴素,统一简单的灰色棉袄再配上单纯的眼神,无不和风尘女子形成强烈的对比,也展示出她们纯洁的心。从服饰上的差别也突出了人物之间的强烈矛盾冲突。
美国著名电影服装设计师迪斯海德八次获得奥斯卡服装设计奖,他说:“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穿服装主要是为了体面和保暖等因素,在电影中,服装的作用是让银幕里的女演员给人以剧中人的印象。”也就是将演员形象塑造成角色形象,获得观众的认可。相比较而言,张艺谋《金陵十三钗》中众多女性形象的服装安排都是精心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剧中人物的主要性格,玉墨等人的婀娜和书娟等人的纯洁,强烈的对比也为剧情发展起到了一定铺垫作用。
换种思路来说,电影服装的设计与日常服装设计的确别还在于其综合性,设计师对服装面料、道具、灯光、化妆等方面要有所了解。面料的质感、光泽及色彩、花纹非常重要。在影片中有不少对风尘女子的服装和女学生们的服装进行特写的镜头,可以发现,玉墨等风尘女子的着装比较细致和高端,旗袍大多是真丝面料,剪裁高级得当,突出女性的曲线美,所以在特写腰部扭动走来的镜头时,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些身材极好的女子,也侧面展露了她们的职业内容。然而形成对比的女学生们的服装,虽然说不上特别粗糙,但就是很普通的棉麻衣服。跟风尘女子们的精致比起来还是很普通朴素些,这就更加突显了她们的矛盾。
服饰的色彩对比和质地对比展示给我们的是不一样的电影意境。意境作为我国传统美学的重要内容,是东方艺术核心范畴之一,是艺术实践中主观情感(思想、感情)和客观情境(生活、景物)之间融合渗透的产物。电影银幕影像及意境的营造,是电影艺术家通过对画面造型、文学语言、色彩、声音等进行艺术的、有机的配置,充分运用色彩的联想功能达到的。
四、总结
通过大家的共同讨论和认识,这部电影的一些精华元素需要我们继续探讨。影片以一群在战争中处于弱势的女性为主体来表现灾难中人性的闪光点。影片中,通过女学生和妓女这两个角度来塑造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形象,从她们的对立到渐渐交融甚至是最后的相互扶持,在这个战争历史背景下发生在她们之间的故事,使得塑造的女性形象更加闪光。在特定的战争背景下,她们的故事被放大被美化,这些闪烁着光芒的女子们在张艺谋的导演下有着各自的闪光点,以自己的方式做着对的事,虽然风尘女子们没有逃避,但她们也曾经卑微地存在过。这也是战争中最美丽的一面,也是存在于我们脑海中最深刻的画面。
[1]周胜南.近期中国电影文化解读[J].电影文学,2014(3):495-5692.
[2]邓伍英.从女性主义视角谈电影元素[J].电影文学,2013(24).
[3]徐迅,朱寒宇.论电影的服饰色彩与唯美意境[J].当代电影,2014(1):1002-4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