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农民形象再现研究
2014-12-12◎李静
◎李 静
春晚农民形象再现研究
◎李 静
“春晚”是中国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简称。是由央视打造出来的特殊文艺形式的晚会。在春晚中不可或缺的群体形象就是农民,本文通过对历届春晚有关农民节目的梳理,研究不同时期春晚农民形象的变化及特征,并对春晚农民形象再现的意义做了简要的研究。
央视春节联欢晚会 农民 农民工 形象再现
一、不同时期农民工形象的变迁及特征
自春晚举办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不同时期的春晚节目对农民工再现具有不同的特点,本文把农民工形象的变迁分成四个阶段。
1.农民工形象缺失。1989年,央视春晚上出现陈佩斯与朱时茂合演的小品《胡椒面》,才是农民形象首登春晚。小品讲述了一个小气的知识分子和一个素质较差,文化不高的乡下人在某餐馆为了争一瓶胡椒面发生的趣事。
2.边缘人形象。在1990~1996年这一时期,国家放开了农民工政策,开始发展劳动力市场,农民工群体数量上大幅度增加,成为经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由此农民工群体进入主流媒体的视野。1993 年春晚,黄宏与魏积安在小品《擦皮鞋》中流露出农民工追求城市人的生活理念和行为方式,也呈现出农民工与城市的隔膜,以及他们背井离乡徘徊在城市边缘的漂泊感,反映了现实社会的一个典型现象。
3.弱势群体形象。在1997年~2003年时期,随着党和国家关于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政策发生了一些积极的变化,农民工的形象也在逐渐好转。春晚开始正视这一群体,并且在不回避他们的弱势身份前提下,对他们进行客观理性的呈现,开始挖掘这个群体中的可贵之处。
1997 年小品《过年》展现了善良质朴的农民工形象,蔡明扮演一位在城里打工的保姆,为了照顾城里的老人不能回家过年。小品折射出农民工和城里人交往中的友好,城里人不再排斥农民工。在表现小保姆善良的背后,我们仍然能够看到他们过年回家难的问题。
4.多元化群体形象呈现。在2004~2014年这一时期,随着农民工的社会作用和贡献得到广泛承认,促使农民工形象在春晚舞台的呈现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006年春晚中有关农民工题材的节目就多达5个。其中的小品《打工幼儿园》以喜剧的形式再现了打工者孩子学习之难,办学条件之差,教师之苦。试图改变众多打工子弟孩子们的命运,应该说小品《打工幼儿园》在其社会意义层面比小品所应有的抖包袱和放笑料方面成功得多。
2011年的春晚被誉为“成就了农民工的舞台”。农民工以真正的本色出现,旭日阳刚农民工组合演唱的《春天里》和深圳农民工街舞团的舞蹈《咱们工人有力量》,向全国观众展现了草根文化和草根情怀,歌颂了城市建设者们乐观积极的精神面貌,建构了新世纪的中国农民工形象。
2014年农民歌手王向荣和杜朋朋演唱的《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表现出农民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小品《我就这么个人》中,表现的是农民工正直憨厚,朴实自然的性格。王二妮和阿宝演唱的《张灯结彩》,表现了节日的喜庆和美好愿望。
这段时期,春晚舞台对农民工的生活进行了全方位的再现,农民工子女开始得到关注;节目成员不再是单一的个人元素,而是以群体形象或者双人形象呈现;主要表现的感情基调是赞美肯定的,赞美农民工的勤劳淳朴,肯定农民工形象在城市中的主人地位。
二、春晚农民形象再现的意义
1.强调归属感。春晚在这个重要的庆典日子里强化“家”与“国”的概念,对于春晚中农民工的形象,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方式,着重笔墨在“小家”的节目内容上。春节晚会着重描绘家族之情,朋友之谊以及五十六个民族团圆和睦的情感诉求。比如与农民工有关的小品《过年》《回家》、歌曲《想家》都传承着回家过年的团圆心结,小品《父亲》体现了父慈子孝的家庭伦理。可见,春晚融合了人们伦理和归属的情感。
2.肯定草根文化的价值。在春晚这个大舞台上,不乏精英文化与草根文化。而农民工这个相对弱势的阶层成了草根文化的代表。自2006年起,草根文化全面崛起,在春晚舞台占据一席之地。2009年小品《不差钱》中,小沈阳成功演绎了一位有歌唱才华在城里打工的服务员,在歌唱过程中,他摆脱程式化的形式,清唱演绎民歌。草根文化生于民间,长于民间,来自于生活。所以说,在春晚的舞台上,健康的“草根文化”是对主流文化的重要补充,它满足了国民对民间文化的一种精神需求。
结语
春晚在三十多年的历史积累和文化变迁中,蕴含的象征意义得到不断的丰富和提升,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年夜饭。可以说,春晚是农民工形象的加工厂,农民工这群弱势群体通过舞台被建构呈现,春晚中农民工的形象变迁可以概括为由缺失时代的失语者到被嘲讽的边缘人,由理性呈现下的弱势群体到赞美声中的多元化群体。折射出这一群体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同时期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风貌,同时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变迁与国民心态的变化。从春晚大舞台,我们可以看出媒介传播中形象建构与春晚舞台娱乐性巧妙结合,凸显了农民群体的作用和地位,在引导农民群体自身发展方面有积极促进作用。
[1]冯资荣,王桃花.央视春晚中农民工形象的审美流变[J].当代电视,2011(9).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