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苗族诗人石鼎诗歌创作的特色
2014-12-12蒋明富
◎蒋明富
论苗族诗人石鼎诗歌创作的特色
◎蒋明富
苗族古代文学成就最高的是民间文学。作家文学的发展却极为缓慢。直至明代出现了石鼎等人的诗歌作品,苗族的作家文学才得以宣告正式产生。其诗作融合了苗族民间文学的艺术形式与中原诗歌的艺术特点来表达其内心的情绪,极具边地特有的苗族特色。
石鼎 诗歌 苗族
一、石鼎诗歌的内容特色
综观石鼎的诗歌,其内容主要涉及本民族的命运及颂赞故乡景物之美等方面的内容。
1.关注民族的命运
从现存诗歌作品的内容来看,石鼎的诗歌大多都是抒发了他对民族命运的忧虑之感。《游延禧观》叙写的是其游览延禧观的经历。道观的美景,使得作者心中的积郁暂且得以缓解。作者毕竟是有着血肉之躯的凡人,他无法脱离自己的族属而存在,于是他陷入了一个永远无法走出的怪圈:“相访”——“洗清”——“相访”——“洗清”……一个没有终点的轮回。于是诗中就出现了“几度”这样的字眼。由于战争摧残了家园,诗人只得“信宿”于“杨柳岸边”“蓼花滩下”。梦里暂且忘记了生的痛苦,犹如“重回到武陵溪”。
石鼎作为一个诗人,他总是希望过上一种桃花源似的生活。如:
《柳潭钓艇》(二首)①
(一)
幽人不为世尘羁,缓意停舟漾钓丝。
杨柳岸边尝信宿,蓼花滩下又多时。
忘形不觉淹留久,得趣何妨归去迟。
几度放歌明月下,犹如重到武陵溪。
(二)
碧潭万顷水悠悠,箬叶篷圈罩小舟。
机事总抛身世外,间愁不到钓竿头。
一枝短笛临风弄,数尺丝纶带月收。
却向芦花深处舣,从教风浪亦无忧。
诗人在诗中自称为“幽人”,即隐士。既是隐士,又何谈“世尘”。诗人所生活的年代恰是苗族在明代的多事之秋。但他却没有投身到战争中去,而是寄情于山水,希望“重到武陵溪”。他认识到了明统治集团是苗族灾难的根源。于是他在《崖门雪霁》②中写道:
崖门日出烂琼瑶,残雪堆堆霁景饶。
石径泉通涑寒玉,松林水落响箫韶。
群峰出见阴霾散,万里晴明瘴疠消。
游览不辞山径滑,扶节直拟上岧峣。
诗人借清丽的雪霁景色表现其对于民族及自身前途的展望,希望苗族亦焕发出勃勃生机的自然之力,从而过上自由幸福的生活。为此,诗人“不辞山径滑”,坚决地“扶节直拟上岧峣”。
2.颂赞故乡景物之美
故乡的景物是石鼎诗歌内容的另一关注点。是其浓烈情感的重要载体。诗中所刻画的山山水水犹如仙境之美,以至于诗人把其当作是“武陵溪”。诗人通过这些景物来叙写了故乡山的“静”,人的“忘形”以及水的“碧”等来体现其故乡特有的美。老子主张“无为”,认为“我好静,而民自正”③。这是一种美政。而孔子的“知者动,仁者静”④则探讨的是美人。“静”,显然是东方式美的一种体现。石鼎无疑承袭了这一审美观。所以其极力叙写山的“静”来展现故乡的美。二是写人的“忘形”。诗人借助“幽人”的“忘形”来抒写山水之美。由于山美水清鱼肥,加之民风的淳朴,故而诗人能“缓意停舟漾钓丝”“信宿”“杨柳岸边”及“蓼花滩下”。这是人美、景美的一种体现。三是描写了水的颜色和水的声音。水之所以“碧”,是大自然没有受到破坏,树木繁茂所致。故有如“箫韶”般的落水声。
二、石鼎诗歌的艺术特色
随着战争的发展,石鼎也被革职遣返家乡。归隐乡里后的石鼎终日以游山玩水来麻痹自己。其诗作在反映其归隐后的隐逸闲情和出世幽思时,难免流露出对自身仕途的失意及民族前途的焦虑感。
1.注重情与景的交融
在石鼎的诗作中,景一直是其情感的载体,并合而为一。使人在欣赏湘西的山水之美时,也受到了其强烈情感的感染。
《游延禧观》⑤不但是一首描绘景物表其闲情雅趣之作,也是一首表达其关注民族命运的诗作。其诗写道:
山拥仙宫翠万层,白云深处静无声。
登临几度间相访,顿觉尘襟一洗清。
该绝句的前两句是实景描写,着重着笔于“翠”和“绿”二字,以突出道观的清雅、闲静。诗人把群山簇拥着的延禧观比作仙宫,用“翠”来体现了延禧观的生机勃勃的不断向上的生命力。“静”不但写出道观的清静,也写出了诗人去官归隐苗疆边地乡间的清闲。道观及其四周的景色之美清洗了诗人繁琐的世俗杂事。使得诗人的胸襟犹如那“仙宫”般的“静无声”。为此,诗人一访再访,在不断的“相访”中,诗人的 “尘襟”被那仙气“一洗清”了。呈现出了一种物即我,我即物的诗歌意境。
另一首借物景抒发其内心忧愤的诗作是《柳潭钓艇》(一、二)一诗。诗人通过叙写幽人“缓意停舟漾钓丝”及“杨柳岸边尝信宿”,来表现了诗人因去官而归乡里,过着那种看似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是,无论是《柳潭钓艇》(一)还是《柳潭钓艇》(二),诗人总不忘提及“不为世尘羁”与“机事总抛身世外”,可见“世尘”和“机事”在诗人心目中所占据的分量。诗人作为一个饱经封建文化浸泡的知识分子,显然具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⑥等封建传统意识。所以初期的诗人把反抗明王朝视为一种大逆不道的行为。终日寄情于泛舟垂钓,夜宿杨柳下、蓼花滩,当风弄笛。到了写《崖门雪霁》时,诗人转向了铿锵豪放之作。他把革命斗争视为“日”。当“日”在“崖门”的上空升起时,则象征着黑暗势力的“琼瑶”已“烂”,“雪”己“残”。意味革命战争已取得了胜利:“群峰出见阴霾散,万里晴明瘴疠消”。于是虽“山径滑”,但诗人却“扶节直拟上岧峣”。
2.注重押调,具有声律美
苗族文学是押调文学。它是在一个诗句之中或诗句与诗句之间,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声调相互协调,以构成一种抑扬顿挫的美感。这一样式,在苗族开天辟地神话、物种起源神话以及爱情叙事诗等苗族民间文学中最为常见。如《亚鲁族谱》⑦中的:
mub sheus sheul mub lud
生 种子 才 生 枝丫
有根才有枝
mub mif sheul mub bid
生 母亲 才 生 父亲
有母才有父
mub bid sheul mub rongl
生 父 才 生 寨子
有父才有家
mub nongs sheul mub lif
生 太阳 才 生 月亮
有太阳才有月亮
mub nongs mub lif sheul huot ndongs
生 太阳 生 月亮 才 亮 天
有太阳有月亮才有天亮
mub berd mub rongl sheul mub hmengs
生 家 生 寨子 才 生 人
有家有村落才有人
苗族文字由声母+韵母+声调构造而成,如ndongs字,系由nd+ong+s构成。依1956年创制的川黔滇苗文对以上史诗进行分析,在第一句诗中押的是b调,调类为1,调值为43;第一与第二句之间押的是d,调类为3,调值为55。很明显,押调在苗族民间文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依据《平水韵》和《诗韵》,对石鼎的《游延禧观》和《柳潭钓艇》二诗的古四声进行分析,《游延禧观》的“声”与“清”属下平声,押平调;《柳潭钓艇》的“丝”、“时”、“迟”和“溪”属上平声,也是押平调。并于诗中使用“不”和“下”两个重字。
由此可知,无论是《柳潭钓艇》,还是《崖门雪霁》,诗人都押调,且平韵与仄韵相间,以造制诗歌语言的抑扬之美。
3.注重选取具有地方特色的意象
《游延禧观》使用了“山”、“仙宫”以及“白云”等意象,描绘了道观的幽远与静谧。诗人把延禧观比喻为“仙宫”。可见其在诗人心目中的地位。不但道观远离俗世隐藏于深山,而且生活在其中的道士也是生活自得其乐。为此,诗人把道观冠之于“仙宫”之名,并以“静”来叙写道观那种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生活状态。这就与现实的生活情状构成了强烈的反差。史籍里的“斩首二千七百余级”及“斩首七千余级”⑧等的故事就产生在那个年代。根据《泸溪县志》记载:经过明王朝的开边之后,苗疆呈现出了“十室九空”⑨的惨状。
《柳潭钓艇》的选用意象是舟、杨柳及浪等;《崖门雪霁》选用的意象是崖门、残雪和石径等。“舟”象征着自由。“武陵溪”象征人性化的理想社会。“明月”寄寓诗人的孤独寂寞与思乡之情。“水”寓指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及绵长的愁苦。“雪”象征纯洁、 美好或环境的恶劣等。这些意象的选用,很好地体现了诗人所追求的社会理想。
结语:
总而言之,石鼎作为苗疆边地第一个苗族文人作家,其在苗族文学史上的地位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无论是在人道主义革命的思想上,还是在民族文学艺术形式的创新上,石鼎的诗歌作品及其言行均对后世的苗族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注释:
①伍新福:《苗族文化史》,第84页,四川民族出版社2000年3月第一版
②苏晓星:《苗族文学史》,第349页,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③文选德:《道德经诠释》,第223页,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1日第二版
④邓启铜、殷光熹:《国学经典书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注音全本(第2辑):论语》,第68页,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10月1日第二版
⑤伍新福:《苗族文化史》,第84页,四川民族出版社2000年3月第一版
⑥陈子展、杜月村:《诗经·小雅·北山》,第235页,中国国际出版社2011年1月第一版
⑦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亚鲁王》,第060页,中华书局出版社2011年11月第一版
⑧李国祥、杨昶:《明实录类纂·军事史料卷》,第459页,武汉出版社1993年12月第一版
⑨故宫博物院:《泸溪县志》卷之二十,第353页,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 徐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