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语词的角度看词媒体的特点、功能和发展

2014-12-12霍晶晶

湖北社会科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语词例句网民

刘 兵,霍晶晶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词媒体的研究还相当有限。“词媒体”这一概念最早由互动百科提出。2010年3月25日,互动百科发起名为“让知识不再寂寞,用知识消除寂寞”的文化沙龙活动,包括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语词收藏人黄集伟等在内的专家学者就“词媒体”等新概念进行探讨。2011年1月,人民网发布的《2010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中将词媒体定义为“将词作为传递信息的载体,将特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超浓缩,发布到网上或传统媒体中,以便于口口相传”。2011年5月,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的《2010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对词媒体的概念和特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报告》认为词媒体就是“词语事件化与信息浓缩化”,“当一个事件或一种社会现象出现时,人们不再是四平八稳地用一堆旧有词语去讲述它,而是将之代码化——概括成一个新词”。由此提出词媒体的三个显著特征:一是表事件、表社会现象的新词语特别多;二是新词语表达的信息高度浓缩,每一个这样的新词语背后都有一个故事,都有一道特别的社会风景;三是新词语的隐退、消亡也比较迅速。虽然“词媒体”作为一个新兴概念得到了学者的认可,并且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是对于“词媒体”的概念、功能、未来发展,学界的研究还远远不够。这就给我们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词媒体何以能够产生?词媒体的本质特征和功能是什么?词媒体对于词汇的发展有什么影响?有鉴于此,我们尝试从语言学的角度,对“词媒体”进行一些有益的探讨,试图还原“词媒体”的本来面目。

一、从语词的角度看词媒体及其特点

要弄清“词媒体”的概念,有必要将词媒体与传统媒体进行一番比较。“媒体”或者“媒介”来源于英语单词“media”,主要是指传递信息的工具。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和互联网是目前得到广泛认同的媒体形态。媒体的功能很多,但是最重要、最核心的是其信息传播功能。如报纸主要是通过文字来传递信息。广播主要通过声音来传递信息,电视主要通过图像、声音传递信息,网络则综合了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方式来传递信息。正如麦克卢汉指出的那样“任何媒介的‘内容’都是另一种媒介”。[1](p18)麦克卢汉所说的“内容”,其实就是信息的传递方式。也就是说,任何一种媒体必然要运用一定的方式来传递信息。

词媒体,顾名思义,是以语言词汇的形式来传递信息。词拥有了与报纸、电视、网络一样的功能,只是传递信息使用的方式不一样。词是人们在与生存空间互动过程中的认识成果,它的内容是概念(词义),其表征形式是词符。我们通常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词语作为语言重要的组成单位,它是人类交际能够成功的重要因素。虽然词的功能在于记录概念,便于人们交际。但是不论是概念的记录,或是交际的本身,它都带有信息传递的影子。换个角度说,语词符号天然具有“媒体”传递信息的秉性。这是词媒体得以产生的重要前提。下面,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1.用词汇的形式对特定热点事件或现象进行高度概括浓缩。

2010年2月18日,河南省鲁山县一名男青年被公安机关带走。3天后其亲属被告知,该青年已在看守所内死亡。亲属查看尸体后发现,他身上有多处伤痕。对此当地警方解释,犯罪嫌疑人是在提审时喝开水突然发病死亡的。针对这起犯罪嫌疑人在看守所离奇死亡的事件,网民将其命名为“喝水死”事件。以后如果有人说起这个事情,网民第一反应就是会想到“喝水死”这个词语。

如果按照最简单、最经典的大众传播路径,应该是这样:该青年在看守所离奇死亡后,媒体记者会根据相关事实采写新闻,然后新闻通过媒体传播给受众并为受众所知晓。其路径简化为:

事件→新闻→受众

受众接触到该事件,可能是看的一家报纸的新闻稿,也可能是听的广播,或是看的电视,亦或是通过网络媒体从文字、音视频方面进行了全面了解。

但是在词媒体传播格局下,当该离奇死亡事件发生后,部分网民可能会直接将事件浓缩成词进行传播,或者在事件被媒体报道后,将事件浓缩成词,再通过传播渠道进行二次传播,从而让更多的受众知晓。词媒体形成路径可以简化为:

事件→词→受众

或者:事件→新闻→受众→词→受众ˊ

从词媒体形成的路径和经典大众传播路径的比较中,我们很容易发现:人们赋予了词汇记录事件的功能。这个记录事件的词的作用和新闻报道中描述该事件的一段文字、一段音频或是一段视频具有相同的功能。或者说,词作为一个信息的载体,承担了原来新闻这种信息载体的内容和功能。相对于新闻内容的丰富性,词作为载体承载的信息必然有限。也就是说从一个事件或现象到词媒体的过程,必然伴随着信息的高度概括浓缩。

那么这种浓缩是否是随意的呢?显然不是,这种概括浓缩是有讲究的。“语词首先被人们从名称的角度来理解”。[2](p517)对事件或现象进行浓缩而形成词汇,意味着人们对特定事物或现象关注与揭示,意味着特定事物对人的存在和彰显。词媒体对事物或现象的概括浓缩,并不由事物或现象本身固有属性决定,而主要是由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的需要和经验所决定,是由人与其“生存空间”互动的目的与兴趣所支配的。“喝水死”中,网民关注的焦点是死亡方式。这个事件中,其实有很多内容值得关注的,为什么网民单单关注到死亡方式呢?这是因为该死亡方式是非正常的,在常人看来是荒谬的,是存在大量疑点的,这是网民的“兴趣点、关注点”。正因为此,网民对死亡方式给予特别的关注,希望通过“喝水死”提醒大家这是非正常的死亡方式,需要对此进行调查,从而寻找出死亡的真相。

2.表达对事件或想象的某种看法或者网民自身的某种情绪。

词媒体往往带有网民对于事件或现象的某种看法,带有明显的情绪特征。如上文谈的“喝水死”。“喝水死”这种致死的方式明显与人们认识常识相悖,同时死者身上多处的伤痕也引发了网民的疑虑和猜想。因此“喝水死”表明了网民对于对这种明显违背人们基本逻辑认识死亡方式的不理解甚至是谴责,其中也包含着对看守所说法的不信任、愤怒等情绪。与“喝水死”类似,网民又针对在看守所发生的其他离奇死亡事件,创作了“洗脸死”、“骷髅死”、“冲凉死”、“盖被死”、“噩梦死”、“呕吐死”等,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非正常死亡的“词族”。这里面的所蕴含的网民的态度和情绪不言自明。

“通过命名造词活动,语词符号与其所指事物之间形成了尽管是人为的但却是相对固定的联系,语词符号成为了所指事物以及它们在人们心灵中造成的图象的代表;另方面,语词符号又在空间上具有与所指事物的分立性,在时间上具有超脱所指事物的永久性,所以,人在认识特定事物、交流特定事物时,往往是以其语词符号作为代表的”。[3](p20)当有关非正常死亡的词汇不断产生、形成系统,并且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时候,必然会固化人们对于某一事件或现象的认识。2012年6月,有网民爆料云南沾益县小河底看守所发生非正常死亡事件,称死者“是看欧洲杯足球太精彩过于激动而死!”一时间“看球死”成为网上热点。显然,“看球死”作为一个热词能快速传播与之前非正常死亡形成的词族有密切联系。但是,最后网民发现“看球死”系谣言,因为看守所根本没有电视,既然没有电视何来“看球死”?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通过一系列非正常死亡事件,“某某死”已经成为看守所身上的一种标签,形成了一种固化的对应关系,其导致的结果是,人们谈到看守所时就会想到“某某死”。可以说“某某死”代表着网民对于看守所的一种判断。而人们对于看守所“黑暗”、“不公平”、“非正常死亡”等种种固化思想、看法,“不是在词中体现,而是在词中完成”。[4](p4)

我们还应该认识到,词汇所记录的内容非常有限,它不可能像新闻一样对事件进行全面、多角度、平衡式的报道,因此词媒体对事件或现象记录一定会表现出片面性。片面性则意味事件或者现象某些内容的彰显,同时也意味着更多内容的“遮蔽”。如“喝水死”、“洗脸死”、“骷髅死”、“冲凉死”等词媒体仅仅记录了非正常死亡的方式,它不可能像新闻那样记录事件的全过程、事件最后的处理结果等诸多内容。再比如2010年以后,由于多种原因,物价上涨很快。针对这种现象,网民创造出“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油你涨”、“糖高宗”、“苹什么”、“棉花掌”、“药你苦”、“煤超疯”等一系列网络词汇,表达出对物价飞涨的不满与无奈。但是这些词的创造过程中,网民仅仅看到了“涨”的一面,没有看到很多商品的上涨是正常的、是阶段性的、是季节性的,很快就会下降。如,2013年由于大蒜的滞销,“蒜你狠”一下子就变成了“蒜你贱”。这种片面性无疑放大了影响力和辐射面,形成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代替了人们的理性思考。更为可怕的是,这种标签式的词媒体一旦形成,会发展成一种“合理”的偏见,长时间难以完全消除。

3.进行炒作,达到传播效果最大化。

这里的“炒作”并不是贬义词,而是指网民通过创作词媒体对事件进行传播的方式。炒作的目的就是要达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这是词媒体与普通语言的一个重要区别。

我们知道,词语都是在人与其生存空间的互动中作为特定事物的名称而指称特定事物、代表特定事物的。词语的产生大致要经历关注、分类、概括和表征等几个阶段。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事物都能被人们所关注、感知,只有那些与人们的生存方式相关联的事物,才能进入到人们视野。被人们所关注的事物,会以“对象化”的形式,从环宇纷繁事物的背景中呈现出来,进入到语言的世界。其后,人们将关注的事物依据其固有的特性以及人们的知识、经验和兴趣、目的加以分类,从而使关注的对象进入语言中存在的类系统中去。分类的结果是事物得以“类型化”,使该即将命名的事物与之同类的事物建立起联系。随后,人们会根据将该即将命名的事物与它所处的同类事物中的“原型”加以比较,概括出它们的相似性,并结合该事物自身的特点,实现该事物的“概念化”,形成词义。最后,人们会通过表征的方式,及为新构建起来的概念(词义)创造一种呈现或者储存形式,从而实现“词符化”。如下面公式:

譬如,以网络热词“囧”的形成为例。人们在生活中早就注意到“无奈、尴尬、郁闷”等心理感受或状态,因此依据其特征,构建起心灵概念,将其命名为“窘”。后来,随着网络产生和普及,人们注意到网上也存在类似的心理感受或状态,与原来人们认识的“窘”这种感受或状态具有相似性,因此将其和“窘”归为一类,并以“窘”为原型,概括出其心灵概念,在“语音联觉”的作用下,也将其命名为“jiong”。为了表现出网络所具有独特性,随后网民采取类比性表征的方式,选取古字“囧”,舍去其本义“光明”,只选取其形与人在尴尬、无奈之时耷着眉眼,张着嘴的样貌的相似性,将这种感受或状态命名为“囧”。

但是如果我们将普通词语和词媒体的形成过程加以比较,我们就会明显感到他们的不同。如,以“我爸是李刚”、“洗脸死”、“骷髅死”、“冲凉死”等词媒体为例。“我爸是李刚”是网民直接以事件中当事人的原话来代替事件本身。它的形成可以概括成:关注(事件)——表征(词符)。“洗脸死”、“骷髅死”、“冲凉死”则是选取非正常死亡的典型特征来命名事件。作为一组有关非正常死亡现象的词汇,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词媒体形成过程中存在着分类环节。它们的形成可以概括成:关注(事件)——分类——表征(词符)。从这些分析中,可以看出词媒体借助了词的形式,但是缺少词的魂,即没有形成稳定的概念,词由概念(意义)的载体变成了事件、现象的载体,呈现出重形不重义的特征。词媒体只不过将原来字数较多,内容丰富的新闻形式,浓缩到了一个词语里面,从本质上看更像新闻,如果叫“词新闻”可能更恰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词媒体定义为:以词汇的形式对特定热点事件或现象进行高度地概括浓缩,来表达对事件或现象的看法或情绪,从而达到炒作,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的一种媒体形式。

二、从语词的角度看词媒体的传播功能

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指出:“媒介即讯息……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物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1](p18)这里所谓的“尺度”其实就是指新媒体传播中带来的方式的创新与变革。那么词媒体所带来的“尺度”是什么?其创新和变革又表现在哪里呢?

1.词媒体的召唤性及其功能。

正如前文指出的那样,词媒体形成的重要目的在于传播,它的形成并不是为了让接受者学习或者掌握某个词语,而是通过词语这个载体把词媒体浓缩的事件或现象传给接受者。所以,词媒体被创造出来后,词媒体的任务并没有完成,而只是传播开始。由此,词媒体的传播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词媒体的创造阶段和词媒体的传播阶段。

在词媒体创造阶段,为了追求传播的最大化,词媒体的创造者必然会暂时搁置或忽略词媒体指称事物或现象的其他特征,而是选取它身上最具传播性的特征来命名。这是因为词汇本身能承载的信息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同时将事件或现象的所有内容呈现出来,所以词媒体在彰显事件或现象某些信息的同时,必然会搁置或忽略某些信息。可是与此同时,这种搁置或忽略就为词媒体隐隐留下了空白。这就是伽达默尔所说的:“每一个语词作为当下发生的事件都在自身中带有未说出的成分,语词则同这种未说出的成分具有答复和暗示的关系。人类话语……使一种意义整体在发生作用,但又不能把这种意义整体完全说出来。”[5](p306)麦克卢汉也说“言语是一种低清晰度的冷媒介,因为它提供的信息少的可怜,大量信息还得有听话人自己去填补”。[1](p36)换句话说,词媒体说出来的,就是其本身词符所反映的内容,是实实在在可以感受到的,这些内容往往是事件或现象最具传播价值的内容。而那些搁置或忽略的,则是词媒体隐藏的,是虚空的。这样词媒体本身就形成了一种“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虚实相生的内在结构。一旦词媒体进入传播阶段,接受者就会以词媒体的词符本身为起点,不断来填充那些词媒体创造阶段被搁置或忽略的东西,尽可能的把这些“未说出的成分”说清楚,达到“由实填虚”的效果,最终是接受者能完整的理解词媒体所指称事件或现象的全貌。这种现象我们可以称之为“词媒体的召唤性”。

这里可以借助新闻学的一些原理来还原词媒体的召唤性。我们知道,新闻学把“发生新闻的主角(谁)、发生的事情(什么)、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发生的原因”成为新闻五要素。五要素用英语来表示就是 Who(谁)、What(什么)、When(时间)、Where(地点)、Why(原因)。新闻的五要素可以很好的帮助接受者弄清某一事件或现象的要点和重点。

譬如以词媒体“喝水死”为例。“喝水死”彰显的是事件中主体的特殊死亡方式,相当于新闻五要素中What。根据新闻五要素,接受者很显然会去填充其他要素。如填充“Where”,接受者就会知道“喝水死”的地点:看守所。如果接受者还接触过“洗脸死”、“骷髅死”、“冲凉死”等其他在看守所发生的特色死亡方式,就会形成对看守所的一种反感、厌恶的认知。如填充“Who”,就会发现“喝水死”的对象是一个叫王亚辉的28岁青年,而导致“喝水死”的对象是警察,从而引发接受者对青年的同情,对警察的“仇视”。如填充“Why”时,接受者就会对“喝水死”的死亡原因进行质疑,然后引发不公正、黑幕等等个人体验。而在接受者的不断填充过程中,接受者就基本上了解了“喝水死”事件的全貌。可以说,正是词媒体虚空的部分,对接受者产生一种激发力和召唤力,促使接受者对事件或现象不断进行填充,从而对事件或现象形成独特的感受或理解。如果说,词媒体体现了人与世界的关系,那么,词媒体的召唤性则反映了人在与世界关系中的主体精神。

2.词媒体的意象激发性及其功能。

如果说词媒体的虚空部分,引发接受者对事件或现象的填充。那词媒体的实体部分又具有何种功能呢?笔者以为词媒体实体部分的功能在于激发某种意象。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意象(image)也叫心象(或表象)(mental imagery),它是指当前不存在的物体或事件的一种知识表征。”[6](p229)学者周光庆曾提出“成语中介意象符号”的概念。[7](p172)他认为汉语成语内部结构中有两重符号,第一层就是由语词符号建构了一个意象,第二层就是由意象来表达出深层意义。以“鹤立鸡群”为例,第一层有语词符号“鹤立鸡群”构建出“鹤站在鸡群之中”的图像(意象),这是语词的字面意义,显然不是成语“鹤立鸡群”真正要表达的意义。真正的意义就是第二层,用“鹤站在鸡群之中”的图像表达出“仪表或才能在人世间显得非常突出”的意义,而这个意义这才是成语“鹤立鸡群”真正要表达的意义。这样成语意义表达式就是:语词符号——意象——意义。意象在语词符号和意义起到了中介桥梁的作用。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词媒体。上文提到,词媒体是特定事件或现象的高度浓缩。如果把某一事件或现象比喻成一部完整的电影的话,那么词媒体的实体部分就是从电影中截取的某一画面,而且是最有吸引力、震撼力的画面。而这种画面就是一种意象。但是这种意象是由词媒体的语词符号构建的吗?显然不完全是。以词媒体“我爸是李刚”为例。如果不知道“我爸是李刚”是一起什么样的事件,语词符号“我爸是李刚”很难在受众头脑中建构出一幅景象(意象)。但是一旦了解“我爸是李刚”代表着怎样一起事件时,当受众读到或听到“我爸是李刚”时,很快会在脑海中形成一幅肇事者嚣张或狂妄说出这句话的图像(意象)。这就充分说明,词媒体的语词符号本身并不会构建出意象,但是在受众到脑子激发出意象。如果上文提到的成语所产生的是“中介意象符号”,那么词媒体所激发的意象则可以称为“激发性意象符号”。再比如,词媒体“骷髅死”。如果不知道该词媒体代表着什么,最多也只能形成骷髅的形象。但是一旦了解该词媒体指代的事件,则很快在受众脑海激发出离奇死亡的画面。如果继续深究下去,词媒体独特“激发性意象符号”来自何处呢?因为词媒体指代的往往是事件或现象,这些“激发性意象符号”,既可能来自新闻图片,那么这种意象就主要是一种“记忆意象”(memorial image),主要是对看过的图片等的简单再现,当然也可能来自与大脑对事件记忆重构而形成的形象,如果是这样,就属于想象意象(imaginal image)。但是无论如何,词媒体所激发的意象并不是语词符号所建构的,这点是确定无疑的。鲁道夫·阿恩海姆曾在《视觉思维》中说:“思维是借助于一种更加合适的媒介——视觉意向——进行的,而语言之所以对创造性思维有所帮助,就在于它能在思维展开时把这种意向提供出来。”这就是词媒体的又一重要功能。

那么为什么词媒体的语词符号不能建构意象而能激发意象呢?如果再用成语做一个比较,答案就很清楚了。成语的语词符号构建意象的目的,在于通过意象来表达深层意义,也就是说像是为意义服务的。而词媒体往往指代的是事件或现象,它的像不是指向意义,而是指向事件或现象的。这是词媒体和普通词汇的一个根本性的区别。如果用一个表达式来说明词媒体,那就是“语词符号——意象——事件或现象”。

三、从语词的角度看词媒体的发展

词媒体背后往往都隐含着某一社会事件或者社会现象,其主要功能在于传播,多数词媒体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消亡。如记录某些热点事件的词媒体“欺实马”、“做人不能太 CNN”、“我爸是李刚”等,这些词媒体随着事件的逐渐平息而渐渐为人们所忘记。如反映物价飞涨这种社会现象而形成的词媒体“豆你玩”、“姜你军”、“糖高宗”、“煤超风”,也随着物价的逐渐趋稳了渐渐远离人们的生活。如“表哥”,作为一个“对平日戴有多块进口名贵手表的权贵者的戏称”的出现,就与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有着莫大关系。2012年8月26日凌晨,陕西延安境内发生重大车祸致36人死,2人重伤。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视察事故现场微笑的照片引发网友愤怒和人肉搜索,网友整理出杨达才佩戴不同款式手表的照片共计11块,最终杨达才因存在严重违纪问题被撤职。而“表哥”则成为网友网络反腐的重要成果,接踵而来的“二表哥”、“表嫂”则不断出现,出了一个带“表”的词媒体群。而“房姐”龚爱爱所引发的对社会公职人员或者其亲属拥有多套住宅的关注,也形成了“房妹”、“房嫂”等词媒体。虽然随着这个词媒体代表的热点事件被新的其他的热点事件所代替,“表哥”、“房姐”等词也较少被网民所提及,但是这些词媒体所反映出的网民对于腐败现象的痛恨与嘲讽会始终记录在这些词媒体中,并成为我们社会发展历程的一部分,到了为历史存照的重要作用。

但是也有一些词媒体会逐渐摆脱词媒体背后的事件或现象,开始逐步形成较为稳定的词义,从而具备汉语常用词汇的特征而进入到人们的汉语词汇系统。我们来看看下面的例句。

(1)跟执法人员玩“躲猫猫”春运“高压”下 超载依然有(《西海都市报》)。

(2)新京报质问上海副区长“豪宅”真相:不要玩躲猫猫(《新京报》)。

(3)《孩童姿势》爆冷擒“熊”华语片再打酱油(《成都晚报》)。

(4)新《笑傲》女版东方抢风头其他人只能打酱油(《广州日报》)。

“躲猫猫”,原指一种儿童游戏,又称为捉迷藏。而它之所以成为词媒体并为人们所熟知,离不开云南发生的一件离奇死亡事件。2009年青年李乔明因盗伐林木被关进云南晋宁县看守所。不久后,李乔明在看守所内受伤并被送进医院。四天后李乔明死亡,死因是“重度颅脑损伤”。面对李乔明死因的质疑,晋宁县公安机关堂而皇之地给出了令人匪夷所思答案:李乔明死因系与狱友玩躲猫猫游戏时不慎撞墙所致。晋宁县公安机关的死因调查结果引发了媒体、网民的高度关注与质疑。大家认为李乔明的真实死因被人为掩盖了。于是媒体、网民开始用“躲猫猫事件”来指称这次离奇死亡事件。最终经过调查,李乔明是被狱霸殴打致死。得出李乔明系躲猫猫而死结论的相关责任人也受到了相应的处分。虽然“躲猫猫事件”最终得到了圆满的解决,但是“躲猫猫”一词并没有随着事件的解决而离开人们的视线。大家开始把那“有意规避事实真相,或为掩盖事实真相而寻找搪塞理由”[8](p33)的行为称为“躲猫猫”。例句(1)(2)中的“躲猫猫”很显然不是指一种游戏。例句(1)中的躲猫猫,是指超载车故意逃避执法人员的行为。例句2则指故意掩盖事实真相的行为。

按照《新华网络语言词典》的解释,打酱油指“与自己无关,自己什么都不知道。比喻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个意义与词媒体“打酱油”的缘起有关。2008年广州电视台采访一位市民,询问他对于陈冠希艳照门事件的看法时,这位市民随口回答:“关我鸟事,我出来打酱油的。”例句(3)中,“打酱油”表达出华语电影与柏林电影节的奖项无关。例句(4)中,“打酱油”反映出其他角色都不如女版东方不败抢风头,“风头”与其他演员无关。可以看出“与己无关”是打酱油最核心的意义部分,这种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如“高晓松任红歌会评委似‘打酱油’”,“《汉字英雄》热播北大教授张颐武‘打酱油’”等。

还有一些词媒体,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它们正在摆脱其背后的事件或现象,向着稳定词义方向发展,但是却又无法准确概括出它的全部词义。以“俯卧撑”为例。

(5)不关我事,做三个俯卧撑就走。

(6)不要再吵了,大家做做俯卧撑不好吗?

词媒体“俯卧撑”源自2008年贵州省公安厅发言人王兴正关于瓮安事件当事人李树芬之死的介绍:“李树芬在与刘某闲谈时,突然说‘跳河死了算了,如果死不成就好好活下去’。刘某见状急忙拉住李树芬,制止其跳河行为。约十分钟后,陈某提出要先离开,当陈某走后,刘某见李树芬心情平静下来,便开始在桥上做俯卧撑。当刘某做到第三个俯卧撑的时候,听到李树芬大声说‘我走了’,便跳下河中。”因“俯卧撑”一说在当时的情境下缺乏合理的逻辑依据。因此,许多网民怀疑瓮安事件另有内情,于是就用“俯卧撑”来戏谑,以表达内心的不满。后来“俯卧撑”用来表达“对某事不关心、不评论,只做自己的事情”的意思。例句(5)(6)表达都是这种意思。但是,我们再来看下面的例句:

(7)大盘指数“俯卧撑”主题投资“折返跑”(《上海证券报》)。

(8)贵州本周天气玩“俯卧撑”警惕夏旱对农业生产影响(《中国广播网》)。

例句(7)(8)很显然与例句(5)(6)表达的意思不一样。例句(7)表达的是大盘指数上下浮动,例句(8)表达的是天气在晴雨之间变化。例句(7)中的“俯卧撑”之所以有“上下”之意,很显然与俯卧撑这种运动中,手臂不断弯曲直立,身体不断“上下”起伏的动作行为有关系。例句(8)中的“俯卧撑”虽没有“上下”之意,但是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天气的晴雨变化,实际暗含着“在两者之间交替变化”之意。而“上下”同样含有“交替变化之意”。这样我们就很容易发现例句(7)(8)中反映出的“俯卧撑”词义引申规律:由俯卧撑该项运动的动作引申出“上下变化”之意,接着再从“上下变化”之意引申出“在两者之间交替变化”之意。但是没有“俯卧撑”从词到词媒体的变化,换句话说,如果俯卧撑没有因为瓮安事件而成为词媒体,应该不会引发人们对“俯卧撑”的关注,那么“俯卧撑”很可能仅仅表示一种运动而不会产生如此多的引申义。可以说,成为词媒体是“俯卧撑”以后不断产生引申意义的重要诱因。

如果比较下“俯卧撑”与“打酱油”、“躲猫猫”我们会发现:“打酱油”、“躲猫猫”的词义是沿着一条线发展的,从事件到词媒体,从词媒体到概括固定出新的词义。但是“俯卧撑”却不一样,它是沿着两条线在发展:一条同“打酱油”、“躲猫猫”发展相同,这就是我们知道的义项“对某事不关心、不评论,只做自己的事情”;另一条线则是因词媒体被人们关注后,人们再回到词符本身的意义,从词符本身意义出发,开始一条新的词义引申之路,这就是我们看到的例句7、8所显示出来的线路。但是最终哪种词义会成为“俯卧撑”最终的义项,或者两条线发展的意义是否都会成为“俯卧撑”的义项,现在我们无法估计,因为不论是“俯卧撑”,还是“打酱油”、“躲猫猫”的词义都处在一种发展中,处于趋于稳定的进程中。

[1][美]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2][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3]周光庆.从认知到哲学:汉语词汇研究的新思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4][苏联]卢利亚.神经语言学[M].赵吉生,卫志强,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5][苏联]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6]彭聃龄,张必隐.认知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7]周光庆.从认知到哲学:汉语词汇研究的新思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8]汪磊.新华网络语言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局,2012.

猜你喜欢

语词例句网民
你是那样美 唐心语词
《老子》“自”类语词哲学范畴释要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英声细语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从文化理据看英汉语词翻译
好词好句
有感“网民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