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豹为啥辞官
2014-12-12刁兴泽
■ 刁兴泽
西门豹为啥辞官
■ 刁兴泽
西门豹,战国时魏国人,著名政治家和水利专家。魏文侯在位时任邺令,政绩卓著、不事权贵,破除了“河伯娶妇”的迷信习俗,发动民众开凿了十二条运河,这些运河历史上被誉为西门豹渠。司马迁对其高度评价,在《史记·滑稽列传》中称其:“名闻天下,泽流后世,无绝已时。”
尽管如此,西门豹也曾辞官。据《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记载:西门豹任邺令时,廉洁自守,不逢迎宠臣,因此,他们在魏文侯面前说其坏话。任职期满向朝廷述职时,魏文侯偏听偏信,要“收其玺”,免其职。西门豹说,过去我不懂得治邺,现在我懂了。一年后如果还有人说我不行,“请伏斧锧之罪”。魏文侯许诺,西门豹仍为邺令。从此,西门豹“重敛百姓,急事左右”,而他们在魏文侯面前却赞扬西门豹。期满向朝廷述职,魏文侯亲自出迎,而西门豹却要求辞职。魏文侯省悟过来歉意地说:“过去对你不了解。今天对你加深了认识,希望你继续做官,为国效力。”撇开其他,单就西门豹辞官,引发了诸多思考。
思考之一:民本思想是为官的根本。民本思想,所谓“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要求官员要敬民、重民、爱民。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管仲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西门豹作为一郡之主要求辞官,不是为魏文侯,更不是为个人,而是为了老百姓,体现的是民本思想。西门豹任邺令时,政绩突出、涓滴归公,实实在在为百姓办事,魏文侯要“收其玺”,但他情愿不从。后来他征民重税,贿赂宠臣,魏文侯迎之,他却要辞官。何也?民本也。失去民本思想,当官就没有任何意义,民本思想乃为官之根本。
思考之二:选人用人应更加注重工作实绩。魏文侯为什么要“收其玺”?原因不是西门豹没有政绩,而是他不逢迎宠臣致使“得票少”。后来魏文侯为什么亲自出迎?不是因为西门豹政绩卓著,而是他“急事左右”致使“得票多”。历史告诉我们,选人用人不能唯票,应更加注重工作实绩。不能简单地把票数和民意划等号,票选结果可以作为选人用人的重要参考,但不能作为重要依据。这就要求我们:在看重选票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工作实绩;各级党委要切实负起责任,做到让事实说话、慧眼识人,才能有效防止评价失准、用人失误。西门豹任邺令破除了“河伯娶妇”、开凿了十二条运河、廉洁自守,这正是我们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同时魏文侯作为“主要领导”,没有一错再错,也给我们各级领导提供了借鉴。
思考之三:为官要敢于担当。西门豹任邺令破除“河伯娶妇”可谓担当、开凿运河可谓担当、廉洁自律可谓担当、为民辞官可谓担当。担当是接受并负起责任,它既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行为。唐代大诗人杜甫身居陋室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担当情怀;北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担当胸怀;清朝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和思想家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责任;近代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担当胆略。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担当精神的体现。西门豹是为官担当的典范,他不考虑个人得失、不计较个人荣辱、不畏惧流言蜚语,勇于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担当。古人云:“为官避事平生耻。”共产党的领导干部更应该敢于担当、善于担当。
思考之四:既要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少数“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内容,我们应该从整体上、实践上、历史上予以总体把握。西门豹“不逢迎宠臣,因此,他们说其坏话”。这些“宠臣”是指少数“群众”,他们完全是为了个人利益,不顾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因此,对少数“群众”需要教育成为必然。不能因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我们什么人的意见都要采纳,特别是对少数“群众”的不良言行不批评、不教育,任其泛滥是完全错误的。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作者为山东茌平党校高级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