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败不只是美丽的花朵
2014-12-12于永军
文_于永军
反腐败不只是美丽的花朵
文_于永军
有句民谚曰:“言语如花朵,行动如果实。”开展反腐败的决心和措施,就好比美丽的花朵,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但大家更希望见诸打“老虎”、拍“苍蝇”的实效。花开没有百日红。假如没有“有腐必反、有贪必肃”的实效作注脚,反腐败就会像凋谢的花朵,随风而逝。让群众见到实实在在的成效,正是反腐败最鲜亮的说服力和公信力。
应该看到,尽管“反对消极腐败、建设廉洁政治”,作为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正在成为全民共识,但眼下在部分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中,依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认识和做法。有人对加大反腐败力度存有畏难情绪,怕抓腐败问题多了影响地方“形象”,怕挖腐败问题深了影响当地“稳定”,嘴上喊得凶,行动上做得松,高高举起、轻轻放下。说到底,一个“私”字束缚了反腐败的胆量和气魄。所以看一个人是一心为公、代表人民根本利益,还是一心为私、明哲保身,在是否下真功夫、动真格上可略见一二。
还有的对反腐败与经济建设的关系缺乏辩证思维,信奉“水至清无鱼”“繁荣‘娼’盛”等歪调,担心加大反腐败力度,会像东莞治黄那样影响经济建设步伐,实质上乃是在政治视角上出了问题,把市场经济看作了腐败经济,不懂得反腐败有助于经济发展、廉政也出经济效益、廉政环境也是投资环境的硬道理。另有一部分人对反腐败的艰巨性认识偏颇,甚至缺少起码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在他们看来,所谓加大反腐败力度,无非是出几个与众不同的“新点子”,弄几个花哨的新提法,诸如现在挂在网上的什么“勤政廉政风险保证金制度”“廉政奖励基金”,什么评选“廉内助”“家庭好纪委”等等,只要看上去耀眼,说起来新鲜,能够引起媒体关注,做到报上有名,网上有帖、电台有声、荧屏有影,造出点声势,搞出点名声,便大功告成。至于那些神奇的点子、花哨的提法是否符合实际、能解决问题、具备正能量,那就不管了。与其说他们是在反腐败,倒不如说他们是在作反腐败秀,骗骗小朋友,捞取政治资本。这不仅反不了腐败,反而助长了形式主义,让群众反感。
2013年11月14日,安徽某市报刊登了一份官员杜绝红包“公开承诺书”,上面赫然签着市委书记和市长等34位官员的大名。平心而论,这种做法的动机或许是好的。可殊不知,官员不收红包同老师不收“辅导费”、医生不收“开刀费”一样,是官员必须遵守的职业底线,罩以“庄严承诺”的形式大书特书,让人看了心里颇不是滋味。是想昭示此类现象已经很严重、非这样不足以杜绝,还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在作秀给上头看?
“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大量触目惊心的腐败事实表明,习总书记的话决非危言耸听!据媒体披露,随着广东茂名市原政协主席冯立梅被调查,沉寂两年的“茂名官场腐败窝案”重新掀开,当年因“保茂名稳定”等原因而未予追究的涉案官员正接受重查。一花知春,一叶知秋。这里既表明了党对腐败的“零容忍”态度,也昭示我们反腐败决不能满足于“杀虎(鸡)给蝇(猴)看”,不能打了“老虎”忽视“苍蝇”,更不能畏难于“法不责众”,容忍“苍蝇”乱飞、遮天蔽日,而必须有“老虎”打老虎,有“苍蝇”灭苍蝇的反腐利器。
腐败不是市场经济的伴随物,更不是党与生俱来的痈疽,只要我们坚持动真格的,舍得下真功夫,切实像习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腐败现象最终会被我们遏制和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