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官风成“弹簧”
2014-12-12林永芳
文_林永芳
莫让官风成“弹簧”
文_林永芳
归根结底,转变作风要吹“四季风”,而非“一阵风”。毕竟,要让“弹簧”服服帖帖成为靠得住的“金刚板”,不仅需要足够大的压力,而且这种压力得足够恒定,不因时间推移而改变,不因发起者个人的兴趣、看法和关注点的改变而改变。
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在整肃干部作风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新规,以雷霆万钧的高压态势惩治腐败,实施八项规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作风建设提振全党精气神。人们普遍认为,这套“组合拳”震动了“官心”、改变着“官念”,“老虎”“苍蝇”纷纷落马,“三公消费”如过街之鼠,优良传统正在恢复,党风、政风、社会风气正在好转。
眼看着千年沉疴将痊愈,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漫卷诗书喜欲狂”呢?可是且慢,在额手称庆之前,不妨暂停三秒钟,先来看看,数千年惩贪治腐战顽风的过程中,有多少次也曾有过“玉宇澄清万里埃”的大好局面?但这些大好局面持续了多久?如果未能持续,又是被哪些因素所消解?
“文景之治”的开创者汉文帝刘恒,业绩辉煌,好评如潮且“躬行节俭”,被称为“三代以后第一贤君”。据说,他龙袍打补丁,穿草鞋上殿;当了23年皇帝,没盖过宫殿园林,没添置车辆仪仗,多次下诏禁止下属向他贡献奇珍异宝,即使预修陵墓,也要求从简,可谓至死都没舍得奢侈一回。做一两天节俭模范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坚持节俭不动摇,连盗墓贼都知道霸陵没什么好东西,不值得挖。儿子汉景帝刘启也深得其父的节俭真传,在位时极少兴建宫殿楼阁。可到了孙子武帝刘彻,一不小心就忘了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穷兵黩武、劳民伤财;为了填补财政漏洞,又采取盐铁专卖的垄断政策与民争利,出卖爵位,允许以钱赎罪,加剧了吏治腐败,以致民变频发。幸亏临终前两年发布了《轮台罪己诏》,深入开展自我批评,并废止一切“伤害百姓、靡费天下”的举措,才免于迅速亡国。
汉武帝还算历代帝王中公认杰出的一个,没把文景二帝的优良传统丢光。隋文帝就没那么幸运了。这位重新统一了中国、被西方人誉为“圣人可汗”的开国之君,儿时生长在寺庙,素衣素食,习惯节俭。目睹那不争气的女婿、北周宣帝宇文赟因喜奢侈、爱享受、沉湎酒色纵欲无度而年仅22岁就驾崩,继而江山改姓,更加坚定了杨坚恪守节俭信条的决心。他不但自己节衣缩食不尚奢华,而且引导教育妃妾、太子、皇亲贵族、各级官员都以节俭为本。说从没有哪个国家奢侈腐化而能长治久安的,就是这么一位身体力行、毕生“反对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模范,却看走了眼,把江山交给英勇善战、多才多艺、聪慧帅气却假装清心寡欲的儿子杨广,以致人一走茶就凉,从此节俭风气一扫而空,放荡挥霍成了主流。
顺便说一下,前述北周宣帝宇文赟的父亲武帝生怕儿子不能承继重任,对他管教十分严厉,要求他行为举止和大臣一样,不可官僚主义;严冬酷暑也不准休息,杜绝享乐主义;严禁他纵欲嗜酒,避免奢靡之风;加强监督惩处,命令东宫官员记录汇报宇文赟的言行,一有错误就用棍棒、鞭子痛打他。在强大压力下,宇文赟言行举止中规中矩,把真实爱好牢牢“关在笼子里”。可一旦即位,其荒淫本性立即纵情释放,诚可谓“弹簧作风”的典型案例。
而明太祖朱元璋则掀起了公认的“史上最严酷”的反贪风暴,矛头直指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格杀勿论;从身边“高干”开刀,对自己培养的干部决不姑息,不管涉及谁,一查到底;用“剥皮揎草”、挑筋、断指、断手、削膝盖等残酷刑法严惩贪官;还制定了肃贪纲领——《大诰》,摘录张贴在全国路边、凉亭等显眼位置,广泛开展普法教育、警示教育。最独特的是,还允许百姓举报或直接扭送不法官吏。其决心之大、力度之强、措施之严厉,可谓空前绝后。然而,朱元璋的“杀尽贪官”运动从登基一直实施到驾崩,却始终未能根除贪腐,他晚年哀叹:“朝治而暮犯,暮治而晨亦如之;尸未移而人为继踵,治愈重而犯愈多。”
贪官如韭菜,割尽还复生;官风成弹簧,无论压得多严实,手一松就反弹回来。是何故?
归根结底,转变作风要吹“四季风”,而非“一阵风”。毕竟,要让“弹簧”服服帖帖成为靠得住的“金刚板”,不仅需要足够大的压力,而且这种压力得足够恒定,不因时间推移而改变,不因发起者个人的兴趣、看法和关注点的改变而改变。换言之,可以用“治标”来争取时间,却不能不尽快跟进“治本”之策,改革权力授予、运行和监督的机制以巩固成果。如此,才能真正避免陷入“一压就缩进去,一松就弹回来”的千古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