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败需要澄清的十个问题
2014-12-12闫群力
文_闫群力
反腐败需要澄清的十个问题
文_闫群力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涉及许多问题,特别是长期困扰思想认识与实际工作的问题,比如有人说“吃吃喝喝不算啥事”“不揣腰包的不算腐败”;有人认为“反腐败越反越多”;还有人担心严查腐败分子会影响经济发展,造成社会混乱等等。这些认识问题和糊涂观念需要尽快澄清,还有一些实际问题更要认真解决。概括来讲,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十个方面:
性质问题:工作任务与政治斗争。腐败与反腐败是你死我活的生死较量,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目前,腐败问题依然严重、恶劣,腐败现象依然有蔓延趋势,滋生腐败的土壤依然存在。腐败案件多发甚至有时高发、频发,群体性、集团化腐败案件不断发生,腐败现象频频曝光,“裸官”、涉外化腐败问题逐年上升,腐败窝案、串案、案中案接二连三,腐败高官一查一批,一抓一串,一端一窝触目惊心,足以说明反腐败形势相当严峻复杂。须更加清醒地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
思路问题:严厉惩治与有效预防、治标与治本。过去总是在惩治与预防、治标与治本上兜圈子。特别是有些所谓的反腐败专家一直对惩治腐败这一手段嗤之以鼻,这些专家极力推崇所谓的制度建设,认为只有靠制度才能反腐。凡是出问题都归结于制度漏洞和缺陷,就不愿意追查、追究人的责任,特别是领导的责任,用纸面“制度”搪塞、推脱严重违纪违法行为。事实上,现在最缺的决不是制度,最严重的也不是没有制度,而是有制度不用、制度不管用,尤其是制度执行不了,落实不下去。反腐败没必要将“本”与“标”分开,实际上有时也分不开。反腐败斗争最重要的是“真抓、真治、真查、真惩”,关键是怎么治,怎么治好,尤其是怎么严厉惩治。光说不练假把式,光定制度但不执行也没用。
策略问题:速战速决与常抓不懈、“歼灭战”与“持久战”。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既要有紧迫性,增强紧迫感,打胜“歼灭战”,把腐败势头遏制住,把腐败分子嚣张气焰打下去;又要有长期作战思想准备,打赢“持久战”;既要克服一网打尽的“速胜论”“决胜论”,盲目乐观论;又要消除不好治、治不了的“悲观论”“失败论”。特别在思想认识上要清楚看到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反腐败斗争依然任务艰巨,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一举成功。比如多年来大讲特讲建立健全“惩防体系”,开会,座谈,讲话,报告,办班辅导,专家解读,文件层层下发。但到底什么是“惩防体系”,不要说在社会上能有多少人搞明白,就在我们系统内有谁能说清楚,恐怕仍是一个未知数。因为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一项长期任务、复杂工程和漫长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一下子建成,更不会近期就能建成。
方法问题:抓早抓小与抓大放小、齐抓共管与突破重点。十八大以来中央纪委实行“三转”,即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其目的是为了落实“三抓”。一是要抓住有震慑力的案件;二是要抓住重点岗位上的案件;三是要抓住十八大以来还不断发生的案件。同时要深刻剖析这些案件,从中分析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要结合工作和思想实际充分认识形势问题,做到深化、细化、具体化。一方面要聚集主业,围绕中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热点,尤其要管好、做好本职业务和自己分内的事。该管的必须管好、管严、管用,不该管的就要早放手。要集中精力办大事,办实事,办自己该办的事,千万不能做无用功,起了副作用。另一方面要认真落实抓早抓小、快查快结的新思路、新要求和新举措。实际上小错往往酿成大错,到那时后悔也来不及。整风肃纪要从“小处”着眼,“小事”入手,“小节”查起,以小见大,举一反三,警钟长鸣,防患于未然。
态势问题:人人喊打与人人真打、“零容忍”与“开口子”。多年来在某些地方和领域从表面看反腐败态度很正,口号很响亮,但实际上并没有形成“人人真打”的局面和氛围。其实公开场合谁也不敢说不反腐败,特别是领导干部,但实际行动却大打折扣,经常“变通”,纵容包庇,甚至沆瀣一气,同流合污。至此“严打”为“言打”,“严禁”为“言禁”,“严惩”为“言惩”,失之以宽,失之以软。真正要严厉惩治腐败必须做到“零容忍”,决不能“开口子”“潜规则”和“逆淘汰”。反腐败必须冲破习惯,打破传统观念,破除不良风俗习惯影响和人情世故束缚,打破这种“人情、面子和关系”习惯势力和惯例做法。反腐败要真抓实干,决不能应付差事,行动迟缓,不见行动。反腐败需要“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环境,更要“人人真打”的氛围。
文化问题:廉政文化与腐败文化。现实有一种怪现象,笑贫不笑娼,笑廉不笑贪,腐败现象就像“臭豆腐”,闻着臭吃着香,这是社会荣辱观颠倒,是一种“畸形”心态,说重点就是腐败文化所致。表面看贪官腐败是个人行为或集体行为,假如变成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形成这种不良社会环境和滋生腐败土壤,特别对腐败行为及腐败分子宽容、谅解心态增强,容忍、纵容环境加大,一旦流行开来或蔓延下去,势必造成小人得志,君子难当,廉吏吃不开,贪官敢胡来。到那时候再纠正这种不正之风,扭转这种被动局面,不知要花费多大力气和功夫。反腐败要努力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惩恶扬善,扬长避短,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真正形成“廉荣贪耻”的文化氛围、社会环境和人心态势。
官场问题:官僚主义与好人主义。在党内,好人主义非常流行,不要说下级对上级不敢提意见、建议和批评,就是上级对下级也不想批评、提醒和告诫。党内组织生活死气沉沉,民主生活会变成领导“一言堂”,众人一片赞扬声,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美其名曰:团结一致,和谐稳定。有的领导干部官气十足,不愿意接触群众,也看不起群众;有的领导干部很爱发表文章,长篇大论,空谈大道理;有的领导干部在官场上表现双重人格,人前人后不一样,对官对民不一样,对上对下不一样。这种官场“假大空”,官员“两面性”的官场恶劣现状,严重困扰党内生活,再不引起注意,后果不堪设想。
法治问题:法律严肃性与司法随意性。长期以来从形式表面看很注重法律出台,制度制定,但实际贯彻落实中却大打折扣,在实施时经常出现随意性、变通性和所谓灵活性,钻法律空子,搞“黄灯”效应,“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你说你的,我干我的,“顶着来”“对着干”,政令不畅,令行不止,屡禁不止,出现“肠梗阻”,或被“曲解”和“截流”。这种随意变化、任意变动会造成立法与执法“两层皮”,制度制定与制度执行“两码事”,制度失效,法律失灵。过去经常提“宽严相济”,喊了多年却只强调“宽”,放松了“严”。比如保外就医、监外执行、缓期执行、立功减刑、提前释放等等,五花八门,漏洞百出,成了违法乱纪和犯罪分子的“避风港”。法律、制度执行力不强,落实不下去,势必造成司法漏洞百出,“黑洞”难补,司法腐败严重。
吏治问题:任人唯贤与任人唯亲及“潜规则”与“逆淘汰”。选贤任能用好人就是榜样标杆。一旦选上坏人用了恶人,也会在人们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不仅对所用的人失去信心,且对任用这种人的组织也失去信任。古人有举贤不避亲,今人善举身边人、自己人、亲人和友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人当官“全家福”(全家腐败)以致既得利益集团共同暴富享乐。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首先要从严“治官”。“治官”的前提必须严把“用人关”。如果用人不正,出了问题,再去治理,事后诸葛亮,又有什么用呢?但现实问题最严重的就是“带病提拔”“带病上岗”“边腐边升”甚至“越腐越升”。我们党仍然面临“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假如选用的人经不住考验,一切都是空谈。
监督问题:敢于监督、善于监督与不想监督、不能监督。有些人经常说“上级监督下级太远,下级监督上级太险,同级监督同级太软”。监督难,难监督,监督领导难,监督主要领导更难,特别监督“一把手”难上加难。强化监督,监督到位,真正发挥监督作用,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很多,但从监督角度看关键是敢不敢、想不想监督而不是会不会、能不能监督。只要敢监督、想监督,无论什么困难、阻力和障碍统统不在话下,也不会放在眼里,更干扰不了或阻挡不了监督检查和执纪办案,同时也好解决会不会、能不能监督的问题。怕就怕监督者对被监督者不敢、不想监督,甚至同流合污,狼狈为奸。如此一来,设置再多再细再严的监督机构也形同虚设,无济于事。
(作者系中央纪委宣传部正局级监察专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