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航拍,打开媒体生产新空间
——来自看看湖北网的思考
2014-12-12李少文邱贻馨
□ 文/李少文 邱贻馨
无人机航拍,打开媒体生产新空间
——来自看看湖北网的思考
□ 文/李少文 邱贻馨
事实上,近两年无论是网络媒体,还是传统报媒和电视台,都在积极运用低成本无人机航拍技术,抢占第一现场的制空新闻视角。四轴飞行器的出现,已经把传统意义上的新闻生产竞争,从地面升向空中。
媒体竞争的新宠
突发新闻一直是媒体新闻采播技术比拼的重要战场,航拍则是高成本、高风险,同时也是高收视率、高回报的终极利器。新闻现场的环境和新闻采播的属性,要求执行航拍任务的飞行器,必须满足三大功能。一是迅捷升空,能以最快的速度抵达第一现场。二是航向机动,能灵活稳定地改变航向完成对地面目标的持续追踪。三是滞空悬停,能长时间续航并在空中定位以获取最佳视角。旋翼直升飞机是最能满足这三项功能的航拍执行飞行器,但一次起落数十万元的飞行成本,让航拍技术长期以来垄断在极少数的大新闻机构手中。
直到2005年,随着微机电系统(MEMS)的成熟,以及电池和无刷电机等技术的发展,一种由电动微型电机驱动的直径小于1米,重量小于2公斤的四轴飞行器(Quadrotor)问世并迅速完成技术改良,开始进入商用无人机产品领域。
技术进步开启的是新的想象力——不能人人都享受飞的乐趣,那就“把眼睛送到空中”。无人机最初成为航拍爱好者向往天空的玩具,随后一种名为GoPro的小型可携带固定式防水防震相机,成为了四轴飞行器的最佳航拍搭档。这种被称为“极限运动专用相机”的小型摄像设备,具备质量轻、工作环境耐受力强的特质,而且能完成1080P的高清拍摄。四轴飞行器搭配GoPro,很快成为国内外航拍迷群中炙手可热的潮流设备。
媒体往往与最新的事物和最新技术保持亲密的契合度,尤其在技术革新过程中,出现高成本生产设备可以低成本技术改良机会的时候,媒体的嗅觉总能如期而至。
2013年9月,由长江日报报业集团与深圳迅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组建的看看湖北网成立。在第一批新闻生产设备的采购清单中,就出现了八轴飞行器和GOPRO HERO3的相关航拍设备。网站总编辑陆阳博士认为,在视频网站的竞争中,给用户提供不一样的视觉体验至关重要。用非常规的视角来替换眼平视角,即使是熟悉同质的环境和事物,也能达到焕然一新的传播效果。
事实上,近两年无论是网络媒体,还是传统报媒和电视台,都在积极运用低成本无人机航拍技术,抢占第一现场的制空新闻视角。四轴飞行器的出现,已经把传统意义上的新闻生产竞争,从地面升向空中。
摄影摄像记者青睐的利器
显然,相对于执行传统航拍任务的直升飞机而言,多轴旋翼无人机有着太多的优势。
首先,新闻生产效费成本降低。2012年8月,武汉晚报社租用武汉直升机通用航空公司的商用直升机,执行长江大桥沿线景观带的拍摄,飞行时间半个小时,投入成本高达15万元。2014年3月,《武汉晚报》使用看看湖北网无人机进行空中跨江拍摄,同样飞行时间半个小时,投入成本不到2万元。10倍的差价和完成航线任务的机动性,让无人机执行航拍具备了超高的效费比和市场竞争力。
其次,新闻生产环境兼容性增强。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地震。21日,四川卫视报道地震灾区情况,有的画面就来自无人机航拍。目前,无人机在新闻生产中的应用,很多时候都出现在高空、高危、高风险的突发灾难性新闻现场。
由于无人机不用受人的因素限制,因此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如地震、洪水、火灾、泄漏、车祸等事故现场,均能比地面人员更快、更安全地抵达。媒体派出的新闻采播人员,可以在安全距离以外,操控便携式无人机系统,以“零风险”的安全保障,完成离第一现场最近的拍摄任务。这种用安全的新闻生产技术,获取高危环境下的新闻现场资讯的方法,让无人机航拍系统迅速兼容了多种新闻生产的环境属性,成为颇受摄影、摄像记者青睐的新式武器。
第三,新闻生产信息功能的融合。在日趋激烈的新闻竞争中,新闻的真实性不仅是事件的准确,而且要求能出具支撑事件准确的精准数据。这些数据的提供,成为了新闻报道真实还原的重要依据。
无人机在体积、使用、维护上的综合优势,使其在新闻生产中的配置相当灵活,现有的各类平台经过简单改装都可以支持无人机的使用。在GPS定位技术、LBS位置技术的辅助下,具备图片和影像采集功能的无人机航拍系统,实际上是一个高度集成的信息采集平台。
现有各类无人机系统在设计时均采用平台化、模块化的方式,各任务模块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充分发挥平台融合的优势。
比如看看湖北网无人机在执行航拍2014中国越野拉力赛敦煌赛段的任务时,就可以在空中定位赛车所在的经纬度和行驶轨迹,完成短距离追踪行驶速度等信息采集任务。在拍摄高清图片和高清视频的同时,完成拍摄瞬间的各项信息指标的采集工作,为地面采写报道的新闻记者,提供论证赛事新闻及资讯的详尽数据。
风险控制和管制盲区尚多
无人机航拍技术在新闻生产中的应用,给新闻带来了全新的大地视角。然而,无人机的事故风险、保险盲区和低空飞行管制的法规缺位,让无人机航拍的风险控制不容忽视。
如今,国内一些城市出现无人机失事或伤人的报道已频频见诸报端。如据《海峡导报》报道,2012年9月27日,厦门巷南中学门口,一部价值30万元的无人飞机与一辆汽车发生刮擦后撞到行人。
发生无人机失事事故,综合起来主要是以下原因:地面控制人员操作不当,飞机维护飞前检查不到位,天气条件恶劣;电磁干扰等。
新闻单位采购一套能完成新闻拍摄的专业航拍设备,往往要投入十多万甚至几十万元,如果在一两次使用中就出现坠机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极大。更为严重的是,新闻航拍还常常用于庆典、活动和赛事拍摄大场景,需要飞到人群上空进行拍摄,一旦出事,后果不堪设想。在航拍圈,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十次航拍,一次伤”。说的就是航拍事故发生的偶然性和不可控性所带来的无法预料的损失。
无人机如何购买保险,以防意外伤人事件发生,目前并没有相关的保险条款。此外,现有的民航法规主要是针对有人驾驶飞机而制定的,其重点主要是保障飞行安全,如何规范低空无人机的飞行管控,如何杜绝无人机危害国防军事安全,目前尚未有明确的法律法规。
据了解,国家正逐步实行“低空放开”,但还未出台严格详细的管制办法。国内不少航拍团队找不到渠道向飞行管制部门报告,无人机少有监管,多数处于“黑飞”的状态。
不过,随着无人机航拍技术在新闻生产中的应用和逐步普及,越来越受到新闻从业人员的欢迎,甚至有望和摄像机、照相机、录音笔、智能手机、掌上电脑一样,成为未来新闻记者的标准装备。因此,合理、安全、高效地运用无人机航拍技术,才能为传统新闻生产打开大地视角的想象空间。(作者单位分别是看看湖北网、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