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描写手法书写新时代的筑路工人

2014-12-12王立武

中国记者 2014年10期
关键词:筑路铁道手法

□ 文/王立武

用描写手法书写新时代的筑路工人

□ 文/王立武

用描写的手法写新闻,把视觉因素真实地再表现出来,就是让“笔”变成摄像机、照相机,让读者可听、可视、可嗅、可感,以更好地接受新闻事实,并且留下深刻印象。

作为一名建筑行业记者,笔者的采访对象大部分是奋战在祖国各重点工程的一线建设者,这些筑路人故事怎样才能让受众爱读爱看?

使用个性化引语突出筑路人高尚情怀

《中国铁道建筑报》2013年8月30日的一篇特写《老毛》,这样描写:

“人生在世,不可能尽善尽美。至少,我这一辈子,对于青藏铁路,对于关角隧道,可以说无怨无悔了!”说到这里,褪了色的镜框后面,浑浊的泪液分明在这个老兵的眼圈里涌动着、闪烁着……

老毛叫毛祥周。

老毛还在关角隧道奋战着。

如果报道需要引用人物言论,可是表达得不够清楚或者是重点不够突出,这时就要使用间接引语了。它便于突出重点,便于清晰条理,便于为直接引语做好铺垫。

发表在2013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的一篇新闻《新疆首条高铁这样铺通》如此描 写:

“最艰苦的是小草湖西站,大家能坚持下来很不容易。”徐重阳动情地说,小草湖西站位于百里风区,方圆二三十公里内全是寸草不生的戈壁滩。

铺设道岔时正是吐鲁番最热的时候,气温最高可达47摄氏度以上。“我们6个人住在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铁皮房里,就如住在蒸笼里一样。车站离最近的镇都有五六十公里,水都得用车送来,一立方米水要45元。”

以简洁的白描勾勒出筑路人形象特点

简短是新闻写作的鲜明的特点和基本要求,新闻描写不同于文学作品,新闻作品的描写既要真实准确,又要高度概括,要求把复杂的事情用最简单、最直白的语言报道出来。要达到这一要求,就必须深入到新闻人物工作生活的现场认真观察,在纷繁的景物与事物中抓取特征进行简洁概括的描写。

下面几则新闻,采用白描手法,以质朴的文字,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廖廖几笔就使筑路人的形象跃然纸上:

憨厚朴实的阿杜,身材瘦高,不善言谈,笑起来细细的眼睛眯成一条线。也许是在高原待得久了,原本白嫩的皮肤早已被晒得黝黑透亮。——《阿杜》,《中国铁道建筑报》2013年8月31日。

李国昌,1980年入伍,个子不高,腰板笔直,高筒水靴上满是泥巴,瘦削的脸上显示出一名老铁道兵特有的干练和沧桑。——《老兵队长》,《中国铁道建筑报》2014年8月21日。

以细节展现筑路人所处的环境,烘托筑路人特有的内心世界

直接点明主题,道出目的,读者并不情愿接受。结论不一定非得“拎”出来明白地告诉给读者,不妨腾出一些篇幅,多采集一些富于典型意义的细节来描述。

在国家重点工程关角隧道建设过程中,笔者曾在2011年写过一篇通讯《天路壮歌》,曾在《人民铁道》报和《中国铁道建筑报》刊载。在写超强涌水时有这样一个细节描写:

进入3号斜井正洞格尔木方向,隧道底板如同一条小河,冰凉的流水“哗哗”地流淌着,没过脚面。走过衬砌台车后,拇指粗细的水柱密密麻麻地从施作过初次喷射混凝土的洞顶倾泻而下,如下大雨一般,打在车顶或雨伞上“啪啪”作响。掌子面瀑布一样的涌水更是有点吓人,掌子面一侧一股碗口粗的涌水喷射而出,距离有近20米,那气势就如水电站泄洪一样势不可挡。

“这水已经流了几个月了,水压经测试超过2兆帕,打超前探孔时,喷射出来的水把风枪手一下子就冲倒在地。”时任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兼总工程师、现任一项目部经理的刘海荣介绍说,关角隧道从2008年5月开始出现大量涌水,让建设者们从“陆军”就地转为“水军”,而带水作业的直接影响就是施工进度大幅减慢、施工成本大幅增加。这段细节描写,为后来交待关角隧道建设的艰苦性、艰巨性埋下伏笔:这么大的涌水,筑路人是怎么治水的,怎么在如此艰难的环境里治水?吸引读者往下看。

栩栩如生的形象、扣人心弦的事件,波澜壮阔的环境,都是建立在具体细节的描写基础之上的,在新闻中一个典型、有意义的细节,哪怕是人物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如果描写好了,都可以揭示人物的性格、事物的特征,甚至突出、深化新闻的主题。(作者单位:《中国铁道建筑报》)

猜你喜欢

筑路铁道手法
铁道小卫士
层递手法
沿线老乡的“筑路梦”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七步洗手法
《铁道通信信号》订阅单
基于PLC和触摸屏的筑路机械控制系统研究
《铁道通信信号》订阅单
《铁道通信信号》订阅单
牵引配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9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