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新闻客户端的融合创新
——以新华社“我在现场”为例

2014-12-12钟慧丽

中国记者 2014年10期
关键词:新华社客户端用户

□ 文/钟慧丽

新媒体时代新闻客户端的融合创新
——以新华社“我在现场”为例

□ 文/钟慧丽

本文作者对新华社“我在现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以其为例,从4个层次逐层解读“现场”这一核心价值如何在目前的新闻工作中得到呈现:1.用户需要“无限逼近现场”;2.记者如何改变采编和思维方式;3.新闻平台的范式革新;4.云计算时代信息消费、传播方式的变化。

我在现场 新闻客户端 范式创新 新华社

在今年的杭州、广州公交纵火案,台湾空难和马航MH17客机坠机等数起重大新闻事件中,新华社“我在现场”客户端引起传媒界关注。在众多的新闻客户端中,“我在现场”呈现出更多的移动互联网特质:记者在新闻现场用手机终端直接发稿,海量用户在世界各地用手机终端即时阅读,直接用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和思维方式把新闻采编革新推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

给读者创造一种“正在现场”的阅读体验

“我在现场”是一个全新的移动采编解决方案,实现了新闻报道的“即拍即传”:不再需要等电脑、摄像机等各种设备到场,一个手机就能完成发稿;不再需要等报社排版、电视剪辑,一个简单的“发送”,就能将现场所见所闻传递给受众。“我在现场”的移动签稿,既能保证现场新闻的真实性,同时,又能突破编辑的时空限制,随时随地核实、签发新闻,第一时间满足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

“马航MH370航班失联事件”一发生,新华社动员全球资源对该事件进行现场报道,迅速吸引大量用户关注。“我在现场”客户端流量暴涨,甚至一天宕机4次。相关负责人迅速增加云计算的虚拟服务器,上线安卓版本,从而使“我在现场”从测试正式面向公众。

2014年3月前,“我在现场”日均访问量大约两万。3月24日晚10点,官方宣布MH370坠毁于南印度洋,机上乘客无生还可能时,“我在现场”点击量达到峰值。访问量攀升到每秒12000多次。4月初统计,“我在现场”关于马航的报道累计访问超过1200万人次。

令人惊讶的访问量再次证明了现场的力量。“现场”能呈现新闻学中关于报道的大部分描述:重要性、及时性、真实性、贴近性、参与性……无限逼近现场和真实,是用户对新闻的越来越“苛刻”的需求。那么,用户对临场感的渴求又将如何改变记者的从业方式?

互联网技术对记者采编方式的改变

“我在现场”首先引起的是一些互联网企业技术总监的关注,这与“我在现场”让新闻采编与互联网技术紧密结合分不开。

2014年4月26日的“移动采编解决方案研讨会暨中国新媒体峰会”上,一名互联网企业CTO(首席技术官)如此评价参与海上搜救报道的记者:说什么已经不重要了,只要你在现场,说什么都万众瞩目。

2013年“4·20芦山地震”,新华社记者第一时间到达现场,通过LBS定位系统,形成各路记者方位图,实现了实时指挥和定位报道;一系列重大案件的庭审直播,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真正做到了审判程序的公开、透明;独家面对面采访余姚“让人背”官员的报道,粉碎谣言,还原了事件的来龙去脉,让真相大白于天下。“我在现场”注重行进式、过程式的报道,不需要像传统报道一样,要等所有材料都掌握了才能与读者见 面。

2014年6月开始持续一月的“巴西世界杯”,拓宽了移动新闻采编在“突发事件”之外的新题材领域。本次世界杯现场可以说是新华社历史上首次通过移动互联网终端进行报道的大型国际体育赛事,新华社派出了逾百人的报道团队,分布在巴西的12座球场。“我在现场”编辑部以及技术部也提前一个月开始着手策划准备,努力在内容报道和技术上为前方报道团队提供最大化的配合与支持。

新华社驻圣地亚哥首席记者冷彤全程参与了世界杯报道,巴西的网络状况令他印象深刻,“网络实在是一般,连球场内的WiFi都不稳定”。国际赛事报道中令文字和图片记者们头疼的问题莫过于此,此时移动发稿取得了相对优势。

考虑到巴西不达标的网络环境会对世界杯直播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我在现场”技术部提前改变了原有的稿件上传传输机制,使用CDN加速,并开通了巴西—美国—国内的链路,优化发稿路径,减少发稿延 时。

云采编的可能性

推出“我在现场”的初衷是“解放记者的双手”,比如应用“科大讯飞”技术,让记者的口播直接转成文字发布等。前方记者第一要务是获得“现场”、发布“现场”,至于背景,后台编辑更有优势去完成整合。

前端记者即时发回的物理空间现场,和后方编辑团队校验的逻辑空间现场,共同构成更加真实的报道。

这样的采编方式无意中与绝大部分互联网公司的运作模式吻合:小前端+大后台,比如,绝大多数人永远不会知道要多强大的后台才能支撑淘宝每年“双11”数亿人次的大抢购。而信息消费、传播、网络购物、社交App之所以会有相近的模式,是因为这个时代建立在或正建立于云计算基础上。

跟淘宝网一样,“我在现场”的最基底后台是阿里巴巴云计算服务,5000台计算机通用并行计算能力的输出,支撑了2013年“双11”那天阿里巴巴全平台2.54亿笔交易,支撑了2014年3月马航事件时“我在现场”每秒1.2万人次的访问,也支撑了巴西世界杯期间数千万用户对“我在现场”的阅读。

新华社“我在现场”App负责人表示,阿里云计算平台为“我在现场”提供了传统IT架构永远无法具备的低网络成本和高传递效率,使得直观的多媒体传播手段成为现实,为通讯社注入强大的新媒体竞争力。

因为与新华社的合作,阿里巴巴首席技术官王坚从技术趋势角度对新闻传媒产业作了思考,他认为以往“新闻”是由“信息”组成的,“我不知道未来的新闻是什么样,但可以看到的是由于云计算技术提供了大规模计算能力,‘我在现场’的内容带有时间和地理位置戳,你无法想像新闻携带这些数据后会变成什么东西”。

王坚举了一个案例,美国士兵在阿富汗随手拍了阿帕奇直升机的照片放到Facebook上,过了几天这两架飞机就被击落,因为照片携带了位置信息。这是“真实”的代价,用户所需要的“无限逼近现场和真实”是这个时代不可逆转的诉求,但这也会带给人类无法逆转的新时空——我们正在从结构化的“信息”时代走向由无限多却又无限精确碎片组成的“数据”时代。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编 辑 张 垒 leizhangbox@163.com

猜你喜欢

新华社客户端用户
再创新高
视界
应用“8K+5G”技术创新国庆阅兵报道——新华社的实践与思考
县级台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如何应用手机客户端
孵化垂直频道:新闻客户端新策略
基于Vanconnect的智能家居瘦客户端的设计与实现
“刚刚体”走红,新华社“小编”如何专业卖萌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