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学院:语言、文化与理念的传播

2014-12-12孙吉胜

公共外交季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孔子学院理念

孙吉胜

孙吉胜:外交学院教授。

语言在承载文化、传播文化的过程中,除了作为交流工具外,还蕴含着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作为中国的语言与文化推广机构,孔子学院在普及中国语言和文化基础知识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效。孔子学院必须语言与文化兼顾,以有效的传播手段让更多的人通过学习汉语了解中国的文化,使中国理念得到有效传播,这就发挥了公共外交的作用。

语言是文化的基础

当前,无论是在国际关系、外交、传播学还是语言学界,人们普遍认为语言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因素,会影响国际关系的进程与结果。总体而言,作为一种媒介符号,语言首先具有交际功能和表象功能,反映现实。其次,语言是人们的思维和认知工具,语言框定了人们所认识的世界的边界,限制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理解和态度。按照古德曼(Goodman)的语言建构思想,世界是通过人们使用的符号建构而来,人们眼中的世界都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客观、真实的世界。所以,语言也是一种思维秩序、认知秩序,也是一种集体意识,一种集体价值体系。更重要的是,语言的使用具有政治性和权力性,也体现权力关系,语言背后隐藏着影响力。

而就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而言,语言是文明的产物,同时也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因此,语言在承载文化、传播文化的过程中,除了作为交流工具外,还蕴含着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德国著名政治家、语言学家威廉·洪堡特(W. von Humboldt)认为语言左右思想,会反映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美国人类语言学家萨皮尔(Edward Sapir)明确指出了解语言机制是研究历史问题和人类行为所必须的,因为语言如同其他文化社会现象一样是经历了严格的社会化的行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会对同一客观世界提出不同的分析和解释。另一方面,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制约人的思维方式,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影响人们的世界观。语言形式影响人们对世界的看法,语言不同导致了对世界认知的不同。例如,汉语中的很多表述,如“家和万事兴”“以理服人”“己所不欲”等都体现了长期以来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众多个体行为汇集在一起经过一定的积淀就形成了一个国家、民族特有的文化。中国人几千年的文化积累、话语实践毫无疑问会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最终的理念。因此,中西方不同的语言,也会导致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不同。思维方式的差异反过来也会影响对世界的认知。如果要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语言的真正内涵,必须要了解语言背后的历史传统、文化内涵,否则对于同样的语言,也产生不同的理解,甚至会曲解或是误解。由此可见,语言是文化的基础,是对文化的反映,文化是语言的延展。如果要真正传播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化,不仅要传播语言,更重要的是要传播语言背后的内容。

孔子学院:通过语言弘扬文化

语言、文化领域一直是各大国竞争的重要方面。语言不仅仅是一个符号体系,同时也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因此,世界各国较有影响力的语言文化机构基本都是先以教授语言为起点,并通过语言弘扬自己的文化,在这个过程中,语言教学本身也只是文化交流的手段之一。很多国家都成立了语言推广机构,如德国的歌德学院、法国的法语联盟、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学院、英国文化委员会等,它们都努力把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联系起来,把保护和传播本国的语言文化视为国家文化安全战略的组成部分。在英、法、德、西班牙等西方国家加大语言文化推广力度的同时,一些新兴国家也都制定了推广计划,成立了推广机构,如俄罗斯的普希金学院、韩国世宗学院、波兰的亚当·密茨凯维奇学院、土耳其的尤努斯·埃姆莱学院。除了语言教学和文化推广之外,各国还把通过语言教学来开展公共外交活动作为一个重点。这也是为什么西方的语言推广机构,如美国新闻处、英国文化委员会、法国的法语联盟、德国的歌德学院等几乎都是各国的外交政策部门资助建立的一个主要原因。

作为中国的语言与文化推广机构,孔子学院在普及中国语言和文化基础知识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效。《孔子学院章程》明确规定孔子学院要致力于适应世界各国(地区)人们对汉语学习的需要,增进世界各国(地区)人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教育文化交流合作,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构建和谐世界。孔子学院自成立以来,在汉语国际推广以及推广中国的基础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海外近1亿人正在学习汉语,并以每年50%甚至更快速度增长。外国人在学习汉语的同时,对中国的太极拳、中国象棋、中国菜、书法、中国画等有了更多的了解,也产生了对中国的兴趣。当然,也有些孔子学院由于师资等条件限制,还主要是教授汉语,而文化传播能力较弱。

但是,就文化传播而言,中国迫切需要向世界传播高层次、有深度、体现中国内涵的文化内容。尽管人们已经基本形成共识,即中国需要加大对文化的宣传,整体提升中国的软实力,但是要对外宣传一个什么样的中国、怎样的国家形象、中国文化的核心到底是什么有时并不十分明确。因此,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中国文化当中哪些精华需要向外推广和传播,哪些不适合?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推广?对于公共外交而言,文化是一个重要的核心,这一点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但是由于文化传承的断裂以及一些历史原因,如何找准中国文化中具有普世价值的内容,建立一套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话语体系,使中国内涵得到有效的表达,是公共外交亟待解决的难题。

推广中国理念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统

就目前中国的发展阶段和中国在当今世界所处的位置来说,中国迫切需要思考如何向世界表明、解释和践行自己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公共外交的一个核心任务之一是应该为这些理念的传播提供助力。在当今世界,经济实力仍是一个国家最主要的力量,一个国家经济影响力的提升通常会导致其外在影响力的增强。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尽管中国一直强调走和平发展道路,但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质疑和担忧一直存在,中国面临的来自国际体系的压力也不断加大。尽管中国做了很多方面的努力和宣传,中国的国际形象并没有大的改观。中国如何提升自己在国际上的声誉,在国际上树立良好的形象?答案似乎并不明确。实际上,这些问题的关键取决于中国为世界贡献什么样的思想、世界观与国际规范以及如何把它们转化为适当的行为与行动,使它们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如果中国在这方面成功,中国就可能赢得与其经济地位相匹配的国际地位,就可能引领一种新的国际秩序。中国思想的源泉一定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如果与时俱进的话,就是要与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与潮流相结合,中国的对外行为原则也要以此为指导。中国要依此来承担一个崛起经济大国的世界责任,不仅要承担经济责任,同时也要敢于承担安全责任、文化责任。当然,这些思想也要能够推动整体的社会进步,体现人类的普世价值。例如,中国古代思想中的“仁”“义”“礼”。有学者认为这三个概念近似于现代的“公平”“正义”“文明”,它们分别高于美国所主导的“平等”“民主”和“自由”的价值观。也有人认为中国的传统思想与文化观念中最核心的是和、仁、德,这些为世界不同文明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提供了一种理论基础。也有学者提出,中国构建国家形象可以选择“和平、发展、包容、共赢”来展开。这些理念将有助于中国推进或是引领一种新的国际规范和国际秩序。如果这些可以实现,就改变了很多西方理论所主导的国际秩序观,就相当于中国为人类提供了创造性的思想。

中国在公共外交中非常注重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与核心价值。无论是在语言表述还是在实践当中都体现出很多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并不断向世人解释这些思想对中国行为的影响。例如,习近平主席2014年4月1日在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时,把中国是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家作为中国的最显著特点之一,指出中国人在历史上提出了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它们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这些构成了中国人看世界、看社会、看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2014年7月他对韩国访问时,在韩国首尔大学演讲时说“百金买无,千金买邻,好邻居金不换”,以此强调中国对发展中韩睦邻关系的重视。在谈到中国将始终做一个维护和平的国家时,他强调“中国人自古就提出了‘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箴言,‘以和为贵’‘天下太平’‘天下大同’等理念世代相传。”在倡导合作发展理念时,指出中国要在国际关系中践行正确义利观,“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在国际合作中,中国重视利,更要注重义。李克强总理2014年5月在非盟总部演讲中在强调中非增进团结互信时,也引用了中国古代哲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2014年6月他在英国智库的演讲中,首先从中国先秦思想家提出“和而不同”“和为贵”的理念开始,指出这个理念与欧洲先哲“和谐产生正义与善”的思想不谋而合。他讲到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时,再次强调了“己所不欲”的理念,指出这些理念已经融进民族血脉,成为中国人的基本处世之道。中国没有扩张的基因,更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

孔子学院在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中,不仅要向人们展示中国的核心价值观以及核心理念,还要展示这些理念形成的历史积淀,这样才可以让世界明白中国的独特视角、行为方式和价值理念。中国文化推广的目标是让中国文化走出去,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使中国文化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要搞文化霸权或是文化侵略。要让外国人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不但要使其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这些理念对外国人来说才不是空话,他们才可能理解中国的行为。由此可见,孔子学院作为语言和文化推广机构,尤其要加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孔子学院在教授语言的同时要教授中国的文化、历史和中国的实际国情,让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理念与当前中国的各类政策有效接轨,为外国人理解中国的政策打下语境和认知基础。这样做就是要在语言交流与传播过程中激活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进一步提炼中国文化中关于仁爱、公平、包容、互敬、善治、合作、互利、友谊、和谐等思想,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智慧对现代社会和当今世界的意义。

明确了具体的内容后,就需要研究有效的传播方式,提高传播效率,减少误解。孔子学院在传播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受众国与中国的关系基础、受众国的文化差异而采取差异化的传播策略,使国外的受众可以在自己的文化背景下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和理解中国文化。在课程、活动中介绍中国的政治制度、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时,要减少说教性内容,以客观事实呈现为主,使人自然得出观点和结论,循序渐进地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总之,孔子学院必须语言与文化兼顾,传统与思想兼顾,以有效的传播手段让更多的人通过学习汉语了解中国的政策与行为,使中国理念得到有效传播,从而拉近他们与中国的距离。只有让世界真正了解了中国的过去,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他们当前对中国的误解和偏见。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孔子学院也就为中国的公共外交真正发挥了作用。

猜你喜欢

孔子学院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入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西行学院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