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建设 旅游驱动且行且珍惜
2014-12-12吴必虎
◎ 文/吴必虎
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路径发生了明显改变,美丽中国、生态文明、讲究质量、注重公平、既要生产,更要生活的发展理念逐步占据了主流思潮的阵地。
长期以来,以工业化为惟一支撑的城镇化模式受到冷静和谨慎的质疑,大气污染、地下水污染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使得人们对工业化之外的多途径城镇化探索抱有前所未有的热情和期待,服务业支撑的城镇化道路不再仅仅停留在口头宣示上,而渐渐成为脚踏实地的前进方向。
新型城镇化语境下,旅游服务业已成为一种越来越强的驱动力量。作为一种对产业结构调整、人口社会转型的外在响应,这几年我们目睹了许多与旅游发展紧密相关的事件发生:2009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2011年国务院批准每年5月19日为中国旅游日;2013年国务院发布《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2013年4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并于10月1日起实施;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公报发布,宣称“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第一要务,“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
旅游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主要有4方面作用: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促进财富区域间再分配、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帮助实现就地城镇化。这些功能的集合,就构成了我们称之为“旅游导向型城镇化”的新的模式和途径。国际经验表明,旅游业与现代制造业等工业相比,可以带动更多地直接就业机会。更为重要的是,旅游业以其庞大的上下游产业链条为特征,一个直接就业机会可以带动3个以上的间接就业机会,这对推动农业人口市民化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与过去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千里迢迢、离妻别子到东部沿海地区打工流不同,中西部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着富裕地区的人口自愿自觉地带着金钱向中西部流动,这会有效地实现贫富地区之间的财富再分配,旅游带来的更深远的文化交流影响,还会起到增强民族团结、实现祖国统一的催化剂作用。
目前,旅游对我国经济和城镇化的作用与地位日益凸显,很多人根据以往的经验,以为旅游就是观光,只有那些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特别丰富、特别突出的地方才是旅游城市,旅游对城市发展才有重大意义。其实这种理解是不全面的。根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所谓旅游,是指人们为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商务旅行和其他目的而离开惯常环境到目的地国家或地区的活动。很显然,城市的流动人口及其带来的各种商务、政务活动也属于旅游活动。从这个角度来看,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可以称为旅游城市。
城市的商务旅游竞争力,也是城市整体竞争力的一个重要表现。交通枢纽、商业中心、购物收藏、金融中心、创意产业、服务业、度假养生、休闲娱乐、医疗保健、物流、文化艺术,所有这些活动都会吸引各地访客来到城市,促进城市的发展与活力。旅游对于城市发展的意义和竞争力的提高,价值非同小可。而旅游城镇化也成为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思路之一。
在城镇化大潮裹挟下,一些地方政府特别是乡镇和行政村一级加速推进新农村建设,拆村并镇的冲动正在将数百年建筑景观、数千年文化传承的乡村景观毁之一旦,令人不胜唏嘘。殊不知,保留一部分具有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旧村落,把它作为城市居民乡愁之旅的目的地,可以使乡村旅游迅速成为乡村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保护、保留和再开发乡村景观成为怀旧旅游的产品已是刻不容缓的事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