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论汉代天马

2014-12-12陈宁

黑龙江史志 2014年21期
关键词:天马汉代

陈宁

[摘 要]汉代“天马”形象在汉画像及墓壁画、雕塑中较为多见,尤其生有双翼的翼马形象格外引人注目。我们从文献资料中亦可看到汉代对天马的诸多描述,可知最初“天马”多以西域良马的形象出现,而非生有双翼。那么汉代天马形象何以从良马到翼马,变化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本文试以论之。

[关键词]汉代;天马;翼马

1965年河北定县三盘山第122号西汉墓中出土了一件精美的汉代车饰——错金银铜车伞铤,此伞铤长26.5、直径3.6厘米。呈柱状,中空,其造型与河北博物馆藏西汉中山王刘胜墓出土的伞铤造型类似。引人注目的是三盘山出土的伞铤表明错金银纹饰,并用黑漆填补其间,镶有绿松石和红玛瑙,自上而下分为四段,每段的纹饰皆精美异常。其中第一段纹饰中部有一象舆,背部坐有三人,象舆右边是一生翼黄龙,左上部则是一匹天马,在它们周围则环绕着仙鹤、灵龟、黑熊,奔跑中的兔子、鹿及各式鸟类,画面丰富而不显凌乱,具有很强的层次感。

与鹤、龟、鹿等写实性的动物相比,生翼黄龙和天马在这里尤显突出,尤其此图中的天马四蹄奔腾,马身带有花色,在颈下生有两翼,体态优美。

这种马身带翼的形象在汉代的文物遗存中多有出现,笔者现将其归纳余下:

山西咸阳渭陵附近出土的“羽人骑天马”白玉圆雕。高7厘米,长8.9厘米。玉马昂首挺胸,张口露齿,双目前视,两耳竖立,腹部阴刻有双翼,一前足悬空抬起,作奔驰状。玉马下的托板上刻有祥云,说明是在天上飞行。

东汉鎏金马,出土于河南堰师寇店公社李家村窑藏,高5.9、长6.2厘米,昂首站立,竖耳张口,粗尾细结,颈部粗壮,腿较短。肩部刻有飞翼纹样,腰缠革带,造型夸张。河南南阳画像石天马、虎食鬼魅,画像石右部是一天马,作奔腾状,昂首嘶鸣,胸部刻有飞翼。天马、轺车画像中,天马生有两翼的刻画明显,马四蹄奔腾,马首高昂,似在嘶鸣。

四川新津出土两块翼马汉画像石,一马张嘴嘶鸣,尾长扬起;右前蹄抬起,左侧羽翼明显,右侧则用三根线条表示,似要展开羽翅飞翔。

离石马茂庄出土的画像中有多匹翼马形象出现,翼马多伴有嘉禾、神鸟,马匹尾部均下垂,呈安静之态。

洛阳出土彩色画像砖,画有奇树,鹤鸟和三匹天马,三匹天马造型基本一致,双耳上竖,胸部刻有双翼、短尾,作站立状曲。

成都市出土东汉画像砖,有两块砖前部均为轺车,车内二人驾一马,砖后部均为羽人乘骑翼马,砖中间有阳文隶书“天马”二字。

马作为六畜之首,在古代农业生产、祭祀、交通运输和战争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山海经》曰:“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这里的白马是鲧的化身,鲧是大禹的父亲,可见人们很早就认识到马匹的独特之处,将其赋予浓郁的神话色彩,甚而将其作为中华文明始祖的形象之一。

“天马”一词的记载最早始于《山海经·北山经》中:“马成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白犬而黑头,见人则飞,其名曰天马。”按其所述,所谓天马非马,而是似犬样,能飞的一种珍兽。后人认为山海经主要内容成书于战国,说明其时就已出现“天马”的名称。降至汉,武帝嗜马,后知西域盛产良马,于是派人求之,《史记·大宛列传》:“初,得乌孙马,好,名曰天马。及得大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名大宛马曰天马。”裴駰注引《汉书音义》;“大宛国有高山,其上有马,不可得,因取五色母马置其下,与交,生驹汗血,因号曰天马子”。故人们引其传说,亦谓之天马。另乌孙马和大宛马都产于极为遥远的西域、中亚,并且神骏异常。从地理位置来说,西域、中亚远在天边,汉人对其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因此,称其神马为天马可也。

武帝嗜马,不仅有其自身的爱好,汉初祥瑞思想的流行对武帝嗜马也有着比较重要的影响。最能体现其爱马、嗜马的文献记载当属《汉书·礼乐志·郊祀歌》中所做之《天马之歌》:

“太一况,天马下,沾赤汗,沫流猪,志椒悦,精权奇,篆浮云,腌上驰,容与体,迣万里,今安匹,龙为友。元狩三年马生渥洼水中作。”

“天马徕,从西极,涉流沙,九夷服。天马徕,出泉水,虎脊两,化若鬼。夭马徕,历无草;经千里,循东道。天马徕,执徐时,将摇举,谁与期?天马徕,开远门,辣予身,逝昆仑。天马徕,龙之媒,游阊阖,观玉台。太初四年诛宛王获宛马作。”

第一首因天马生于渥水而作。《乐府诗集》引李斐说:武帝时南阳新野暴利长屯田敦煌,有野马群饮握洼水。其中有一匹马貌显奇异,与凡马异。后“收得其马,献之。欲神异之,云从水中出也”。第二首则是因得大宛马而作,从时间上看两者相距二十年,将两件不同的事合一称天马之歌,源天马系祥瑞也。

祥瑞灾异,是将某些特殊的现象、事务作为吉兆或凶兆,以此来判断、推究上天的旨意。由于人们对自然认识有限,夏商时期人们对异于平常的自然现象有所敬畏,祥瑞灾异观念往往还只是限于自然现象。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墨家、阴阳家多将祥瑞灾异观念与自家所宣扬的思想融合,祥瑞灾异说的内容有所扩充,灵兽开始逐步出现,而非单指气候现象:

凡帝王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蚓大蝼。皇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曰: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鸟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

帝王将兴必有祥瑞出现,如大蚓大蝼,火赤鸟衔丹书集于周社。所谓大蚓大蝼,火赤鸟即祥瑞之兽。及至西汉,董仲舒将前人之祥瑞灾异说进行总结并系统化,形成更为统治者所接受的天人感应说。“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工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于是统治阶级往往把祥瑞的出现作为国运昌盛、天下太平的应兆,并大肆宣扬自己合乎天意,以巩固和强化自己的统治。这一时期,祥瑞动物、植物等出现的次数也日益增多。渥水出天马正是祥瑞之兆,而得西域良马并借此成功将西域诸国划入西汉的势力范围,无疑也是对统治者的一种肯定,亦是祥瑞的表现,然此时对祥瑞天马的描述仍是正常态的,只是从其来源以及在统治者政治抱负规划中的作用等方面加以美化。

天马形象演变为翼马主要源于汉代以来神仙思想的流行。早在战国时期,齐燕的方士就开始将神仙与现实中人们对长寿的渴望联系起来,这就为长生提供了可操作的途径,神仙观念也就和现世的不朽结合在一起。秦始皇时,更是“悉召文学方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汉初,黄老之学盛行,“黄老起于齐,神仙之说与黄老通”,至汉武帝,对神仙、长生不老的追求更为流行,大肆祭祀、封禅都是追求神仙的表现,祥瑞之物逐步开始带有神仙化的特征。

晋葛洪《抱朴子》内十五:“若能乘蹻者,可以周游天下,不拘山河。凡乘蹻道者有三法,一曰龙蹻,二日虎蹻,三曰鹿卢蹻。……乘蹻须长斋绝荤菜、断血食。一年之后可乘此三蹻耳。”王充《论衡》:“龙,马、蛇之类”。马应该也可以成为蹻。《尔雅·释》郭璞注说:“龙为天马,故房四星谓之天驷。”汉代的著名学者王充也曾说过:“世俗画龙之象,马首蛇尾。”《易经》曰:“行天莫如龙,行地莫如马。《周礼·夏官·庾人》:“马八尺以上为龙,七尺以上为騋,六尺以上为马”。。郑玄在同书注曰:“孝经说曰:‘斗曲杓桡,象成车。房为龙马,华盖覆钩。”。房即房星,“房星既体苍龙,又象驾驷马,故兼言之也”。

与龙蹻、虎蹻、鹿蹻相比,马作为人们生活更为常见的牲畜之一,似乎为人们求仙提供了更为简单可行的方式,人们更倾向于马也是成仙的桥梁之一,祥瑞的天马也开始逐步由普通良马形象慢慢转变为带翼天马。《史记·礼乐志》日出入篇载:“吾知所乐,独乐六龙,六龙之调,使我心若,訾黄其何不徕下!”引应劭曰:“訾黄一名乘黄,龙翼而马身,黄帝乘之而仙,武帝欲得之”,即认为黄帝乘翼马而仙,翼马是成仙的蹻之一。另山东武氏祠也有一副带有翼马的画像石(图7):在对立的双阙后面,墓主人亡灵伴着一丝云气而来,在羽人的导引下,乘上翼马所驾之车,升入到处是蒸腾云气、到处是带翼仙人神怪和人首蛇躯的神灵天空,最后到来处于画面最顶部的西王母身边,也表明翼马所驾之车是通往天国成仙的工具。

综上,我们认为汉代天马形象的出现及其变化正是源于祥瑞及神仙思想的影响,早期的天马多是祥瑞的表现之一,统治者往往借此歌颂自己的功绩。随着神仙思想的兴起,天马逐渐衍生出两翼,带有仙化色彩,成为能够带人飞升入仙道的“蹻”。上述种种迹象表明汉代马除了作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牲畜,重要的交通工具及军事力量外,马的艺术形象从之前的写实逐渐祥瑞化及神仙化,人为的带有了神秘化的特征,这种变化对中国古代马文化增加了新的内容。

猜你喜欢

天马汉代
天马寨两咏
诸暨市天马小学学生作品选登
合肥出土的汉代熊形铜器足小考
汉代岭南的贡纳情况述略
汉代造型艺术与当代中国画发展问题研究
敦煌汉简字体特点研究
论汉代女乐繁荣的原因
汉代儒学独尊地位探析
衢州市常山县天马一小
诸暨市天马实验学校学生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