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2014-12-11刘玉
刘玉
《新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所以,课堂实际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认知性学习向体验性学习转变,才能取得实效。如在一个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同学们都习惯地象过去一样等待着班主任老师给他们安排位置。
我看着他们那急切、认真的样子,就说:“别着急,同学们!在排座位之前,我们先来讨论一下怎么个排法,换句话说就是给排座位订几条规矩、原则。好不好!”
我及时肯定了这两个原则,因势利导地说:“在一个班上总有好一些的座位,比如中间的,也有差一些的座位,比如四边的,还比如有的同学想和好朋友坐在一起,但又不符合上述这两条原则,如果排的时候有谁遇到这样的情况应该怎么办呢?”又有同学发言说:“应该把好的位置让给别人,以集体利益为重”。
讨论发言告一段落后,我把排座位的原则归纳为三条:(1)按高矮顺序;(2)照顾生理有缺陷的同学;(3)把方便让给别人,以集体利益为重。
接着我问大家对这三条原则,有没有意见?
“没有!”同学们响亮的回答。
这时,我用充满信任的语气说:“我完全相信同学们说话算话,会把原则变成为每个人的具体行动,下面这样好了,我们改变过去由老师排座位的老办法,不到外面去排队,由你们自己按讨论的这三条原则,自邀同位,两人商议共找一个恰当的座位坐好,然后由大家进行评议,看谁最按原则办事,谁就是言行一致的好学生。
方法一宣布,同学们先是感到意外,继而现出欣喜的神情,在商议后,较快地坐定了。我环视了全班,绝大部分同学是按三原则入座的,只有少数同学没有按原则就坐,在我环视的同时,同学们也环视了,眼光很快集中在第四排的小娟身上,那目光仿佛在责问:“你这么矮,为什么坐这么靠后!”为了使小娟意识到自己没有按原则就坐。我先把全班的注意力引向第一组,叫第一组全站起来,让同学们评议他们坐得行不行,合符原则吗。同学们齐声说:“行。”有个别同学还指出:“他们不像有的同学那样,矮个的也坐在后面。”一听到同学们这话,小娟的脸“唰”地一下红了起来,我因势利导指出:我们应该向第一组同学学习,学习他们有自我教育的能力,什么叫自我教育的能力呢?简单的说:“就是自己能促使自己按正确的原则办事,我相信全班的同学都会这样的。”就在说此话的时候,我发现小娟低下了头,最后悄悄地站起来,走到第一排和坐在第一排的一个较高的同学对换了座位。此时,我带头鼓掌,全班也响起了掌声。我称赞到:“小娟的行动,也是有自我教育能力的表现。”就这样排座位的这件日常小事在有意义的掌声中结束了。”
怎样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呢?在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体会到要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相信学生。相信学生的心灵是为着接受一切美好的事物而敞开的。只有这样,班主任才会有良好的教育作风,即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心,而只有当学生自我尊重感在发挥作用时,才谈得上自我教育。小学生喜欢听表扬称赞的话,是因为在他们的自我意识中,有证明自己存在有价值,有意义的需要。他们期望被人赏识称赞,期望学校、老师表扬,这不但能使他们从内心体会到自己生活在班集体中的作用、价值,还能满足他们的自尊心。
其次,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的能力,需要班主任通过实例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能力。我想自我教育的主要环节有:(1)确立某一行为公认正确的原则。苏霍姆林斯基还说过:“所谓自我教育,就是用一定的尺度衡量自己。”即要确定一个公认正确的原则。要有所知,知道起码的道德观念(如以集体利益为重)。这样,采取行为才有所依据。(2)按照公认正确的原则去做、去行动。(3)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最初是在别人的评价影响下形成的,学生在彼此的行动中产生道德评价,这样影响到学生每个人对自己的评价。
第三,要引导学生反复实践,在实践中注重某一观念的连续性,从而发展学生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农村小学生的物质生活条件丰富了,这就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艰苦朴素方面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对此,我采用讲勤俭小故事、收集有关勤俭方面的谚语、警句、开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反复教育学生懂得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勤俭在改革开放的重要作用。学生懂得了要勤俭、朴素的道理,就有了判断是非的标准和依据。
总之,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教师要树立一个正确的学生观,不但要把学生看作是教育过程中的客体,还要把学生看做教育过程中能动的主体。教师的责任不仅要以学生的实际出发,施以生动活泼的政治思想教育,还应想方设法调动学生、集体、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主观能动性,正确地贯彻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较好地发挥学生、集体和个人自我教育的作用。采取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充分发掘这种潜能,使农村小学生自我教育的能量能够正向的施放出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四川宜宾市翠屏区菜坝中心校)
(责任编校:周世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