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似的柬达仁与嫁令阔
——鄂伦春族与赫哲族传统民歌
2014-12-11◎王洋
◎王 洋
肖似的柬达仁与嫁令阔
——鄂伦春族与赫哲族传统民歌
◎王 洋
本文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黑龙江卷》中鄂伦春族和赫哲族歌曲为研究样本,通过对鄂伦春族柬达仁和赫哲族嫁令阔的题材内容、曲体结构、调式调性、节奏节拍、衬词使用以及修辞手法等方面做以比较,用分类统计等方法,全面地分析了两个民族民歌的相近点以及其原因。
鄂伦春族 柬达仁 赫哲族 嫁令阔
鄂伦春族和赫哲族自古以来就是居住在黑龙江的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在过去的几千年里,它们不仅积累了与自然界斗争的经验,也创造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虽然两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不同,语言不同,但我在收集整理两个民族的民歌时却发现它们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是什么原因呢?引起我极大的兴趣。先让我们看下鄂伦春族和赫哲族民歌体裁的分类:
一、两个民族民歌相近之处
1.题材内容相近。鄂伦春族柬达仁和赫哲族嫁令阔都按照内容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生产的歌曲。两个民族都有关于狩猎和捕鱼的歌曲,如鄂伦春族的《打猎之歌》《吃了大马哈》,赫哲族的《打猎歌》《打渔歌》;另一类是关于生活的歌曲。这一类歌曲的内容就相对比较多,有描写爱情、描写婚姻、反映幸福生活或苦难生活、儿童歌曲、摇篮曲等,如鄂伦春族的《河边约会》《富饶美丽的山河》,赫哲春族的《找情郎》《我的家乡多美好》。
2.曲体结构相近。鄂伦春族柬达仁和赫哲族嫁令阔的曲式结构比较简单,都是乐段结构。以双乐句居多,如鄂伦春族的《西几米》、赫哲族的《找情郎》,还有三、四乐句结构的乐段以及多段体结构,同时也存在不规整的二、四乐句。
3.调式调性与节奏节拍相近。在调式调性上的使用,鄂伦春族柬达仁和赫哲族嫁令阔的大多都是以五声音阶为主,并且都是以宫、徵调式居多。鄂伦春族的《猎歌》、赫哲族的《思夫》等。在节奏节拍上得使用,鄂伦春族柬达仁和赫哲族嫁令阔都是以2/4为最多,其次是3/4、4/4,偶尔也会出现散拍子和变换拍子。作者对《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黑龙江卷》中鄂伦春族柬达仁和赫哲族嫁令阔做以分类统计,鄂伦春族柬达仁中2/4占47%、赫哲族嫁令阔中2/4占57%。
4.都具有使用衬词的习惯。衬词可以出现在歌曲中的任意地方,它主要是渲染气氛、连接歌曲中的各部分等作用。鄂伦春族民歌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这样的衬词,“哪呀伊斯哪也”“呢呀哪耶”“哪呀哪伊耶”“哪伊耶”等。赫哲族民歌最常见的衬词有“赫呢哪”“赫雷赫呢哪”等。
二、两个民族相近原因
如上文所述,那为什么会造成两少民族的民歌如此相近,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鄂伦春族与赫哲族的族源有着密切的联系。两个民族的族源不是单一族源形成,都是由多个民族聚集而成的。它们都与古老部落“肃慎”“靺鞨”“女真”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古代,曾在一段时间内把黑龙江流域一带民族统称为“女真”。并且,赫哲族吸收了鄂伦春、鄂温克等民族成分形成的一个稳定的族体。
2.鄂伦春族与赫哲族生存在同一地理环境下。两个民族地处东经122~131度,北纬48~53度之间,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交汇处和大小兴安岭附近的这片宽广的平原上。这里属于寒温带气候,夏季温而短、冬季寒而长,年降雨量为400~500毫米。这里依山傍水,有很多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两个民族提供了生存的必需品。在这种相同的环境下生存,避免不了很多交流,因此两个民族的民歌就会有某些相近之处。
3.鄂伦春族与赫哲族的语言相近。两个民族的语言虽然不通,但却很相近,都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两个民族都只有语言没有文字。音乐源于人们内心的情感,是靠语言表达出来。两个民族的民歌记载了几千年鄂伦春族和赫哲族人们内心的情感世界。这种语言的相近,才会创作出民歌上的相近之处。
4.鄂伦春族与赫哲族的生产方式相近。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两个民族的物质来源都是靠狩猎和捕鱼。鄂伦春族以狩猎为主,捕鱼为辅;赫哲族是以捕鱼为主,狩猎为辅。虽然生产方式不同,但是却有极大相近之处。两个民族的人们都不怕艰苦、勇敢无畏,拥有丰富的狩猎和捕鱼的经验。在两个民族的民歌中都记述了这些生产方式中发生的事情。
结语
音乐作为文化的载体,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鄂伦春族柬达仁和赫哲族嫁令阔是中国北方两朵璀璨艳丽的奇花,在两个民族中都担当重要的角色。两个民族都没有文字,只靠口传心授的方式把这些民歌传授下来。本文对两个民族的民歌进行分析,对继承和发扬两个民族民间音乐有着重要意义。
[1]王锐、王立扬、初征.鄂伦春族民俗与音乐的传承流变【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
[2]王锐、王艳丽、初征.黑龙江少数民族传统民俗与音乐(赫哲族)【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
[3]初征.赫哲族“嫁令阔”的概念变迁【J】.大舞台.2014(5).
[4]王立扬.《“古伦木沓”节中展现的鄂伦春民歌变迁》【J】.大舞台.2013(12).
[5]初征.传播音乐的火种——赫哲族“嫁令阔”传播现状【J】.艺术教育.2013(12).
[6]杨仕清.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黑龙江卷【M】.北京:中国ISBN出版中心.1997.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责任编辑 冯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