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古今问题谈阮元、包世臣、康有为书法观之异同

2014-12-11林凤璇

参花(上) 2014年4期
关键词:包世臣阮元碑学

◎林凤璇

从古今问题谈阮元、包世臣、康有为书法观之异同

◎林凤璇

全文通过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等人的观点为例,作者深刻地阐述了古今的书法方面的异同以及碑学的思想。

书法观 异同 碑学思想

清代中后期的书坛,金石学兴起,帖学式微,碑学盛行,阮元、包世臣、康有为作为推动“碑学”发展的三位关键性人物,被称为“碑学三家”。康有为《广艺舟双辑》以书法变革的观点积极推崇碑学,将清代碑学理论推上一大高峰,但后人在谈及三者时往往把上述三人看成一个整体,但实际上,三位书家的书法观还是存在很多不同的,古今问题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方面。

一、阮元观点

1.“古”和“今”是书法发展史永远的命题,阮元对“古”有独特的认识,即“篆隶遗法”。在他的书论中,多次出现“古”“古意”“隶古遗意”“遗法”的字眼,更具体地说,这种“篆隶遗法”表现为汉代隶书。他认为:“盖由隶字变为正书、行书,其转移皆在汉末、魏晋之间;而正书、行草之分南、北两派者,则东晋、宋、齐、梁、陈为南派,赵、燕、魏、齐、周、隋为北派也。” 因而,他以是否保留隶书遗意为标准,将汉代以后直至隋唐的书法分为南、北两个书派,这也是阮元推崇古法的表现之一。

2.阮元在古今问题上以唐代为界,“古”即唐代以前为古,“今”即唐代以后为今。其在《复程竹盒编修邦宪书》中说:“窃谓书法自唐以前多是北朝旧法,其新法南派,多分别于贞观、永徽之间”。 可见他的北派“古法”是相对于南派“新法”的,从他所留文字来看,他所说的“古法”实际上是以隶法为基调的。

二、包世臣观点

包世臣在整本书中涉及到“古今”问题的时候大都以“唐”为界,褒六朝以前而贬唐及唐之后。

1.包氏认为古人笔法完备。写字方法因字大小而不同。“古人书有定法,随字形大小为势。武定《玉佛记》,字方小半寸;……《张猛龙》等碑,字方寸;……书体虽殊,而大小相等,则法出一辙。至书碑题额,本出一手,大小既殊,则笔法顿异。”而唐朝人有人主张以《黄庭经》《乐毅论》小楷放大为方丈,包氏认为这样是错误的。这样的理论导致自唐以来榜署书(大字)没有写得好的。

2.包氏认为古人写字令人难以企及的是笔画的中间,古人笔画中间丰满而不怯弱,坚实而不空浮。说北朝人书“万毫齐力”“五指齐力”,用“涩”势逆行才能写得好的字。“北朝人书,落笔峻而结体庄和,行墨涩而取势排宕。万豪齐力故能峻,五指齐力故能涩。“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

3.其认为古碑笔画“势”很长具有篆隶笔意,且形态多样;入笔很讲究,顺入没有尖峰,逆入没有涨墨,折角洁净,点画深沉精工,所以气象雍容。“起笔处顺入者无缺锋,逆入者无涨墨,每折必洁净,作点尤精深,是以雍容宽绰,无画不长。”

包氏认为后人写字着意停留去保持线条沉着,但却导致在停笔折锋的地方,没等运用笔法,笔画就已经写成了。“后人着意留笔,则驻锋折颖之处,墨多外溢,未及备法而画已成……至于作势裹锋,敛墨入内,以求条鬯手足,则一画既不完善,数画更不变化,意恒伤浅,势恒伤薄,得此失彼,殆非自主。”

三、康有为观点

康有为在古今问题上和包世臣观点相近,在叙述观点时候也常常以“唐”为界来分辨古今,认为唐之前为古,唐代古意就逐渐遗失。

1.康有为认为六朝笔法远胜于后世的地方,是结体绵密、用笔雄厚、笔画意势舒展伸长。而且他对比六朝和唐及以后书法,得出前后书法有疏和密、茂和凋、宽和迫、厚和薄、和和争、涩和滑、曲和直、纵和敛的不同的结论。“六朝笔法所以超绝后世者,结体之密,用笔之厚,最其显著。而其笔画意势舒长,虽极小字,严整之中,无不纵笔势之宕往。自唐以后,局促褊急,若有不终日之势,此真古今人之不相及也。”

2.唐代人对字结构的讲究最为世人称道,但是康氏认为唐代人字中的向背、往来、伸缩的笔法比不上北魏。他举例说《杨翚》《贾思伯》《张猛龙》这些碑中笔势浑厚,意态跳宕,长短大小与字体势配合相得益彰;一字一行之间章法也各有妙处。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藏奇崛于方平之内,皆极精采……以视欧、褚、颜、柳,断凫续鹤以为工,真成可笑。

明清以来,中国书坛碑学思想盛行是以阮元、包世臣、康有为为代表的碑派书法理论,也构成了清代最主流的碑学思想。在清代碑学的三大基本价值取向——尊北抑南,尊碑抑帖,尊古抑今之下,三位书家承前启后,在碑学中的古今问题中分别从自己的角度作出了诠释,明晰“古”与“今”之不同含义对我们深刻理解清代书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1]朱乐朋,乾嘉学者论碑帖的选择-兼论清代尊碑抑帖理论的发轫[N],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12月

[2]杨波,求新还是复古-从康有为《广艺舟双辑》谈起[N],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9年4月

[3]黎传绪,简论康有为“尊碑卑唐”说[N],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12月

[4]王小琴,包世臣与康有为碑帖思想之比较;[J],传承,2009年第5期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责任编辑 冯雪峰)

猜你喜欢

包世臣阮元碑学
西斋茶廊坐雨
阮元与焦山的不解之缘
从学碑到“碑学”
心与形:帖学与碑学
清代碑学兴起并不仅因为文字狱
碑学·形学
阮元信守“一品清廉”
包世臣碑帖理论的重新审视
——以《艺舟双楫》为中心
包世臣的官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