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纳斯与阿多尼斯》
——柏拉图式爱恋的颂歌
2014-12-11黄艳丽
◎黄艳丽
《维纳斯与阿多尼斯》
——柏拉图式爱恋的颂歌
◎黄艳丽
有关莎士比亚的长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的评论大多集中在对诗中大量艳情描写的道德伦理批判,或对文艺复兴时期爱欲解放的呼吁的肯定上。不过除此之外,笔者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发现,莎士比亚在诗中以极为精妙的方式表达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对完美友谊的诉求,或者我们可以称之为柏拉图式的爱恋。
友谊 柏拉图式的爱恋 颂歌
一、引言
友谊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戏与叙事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常常和爱情这一永恒的主题竞争。这是因为人文主义者心中的完美的友谊与浪漫的爱情有一些相似性,事实上,理想的友谊总是试图取代爱情成为男性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友谊和爱情总是矛盾而不能调和的,往往给友谊带来极大的压力。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中,两个好友的友谊总是要经受爱情的考验——爱上同一个女性,然后一方为了成全另一人的爱情悄然离去。《维纳斯》自出版以来的400年间,饱受批评家的伦理道德批判,然而,莎士比亚在这首长诗中的艳词莺语的表象下想要歌颂的恰恰就是这种置于爱情之上的友谊。
二、传统中的男性友谊
对男性友谊的赞美最早有文字可查的可能就是史诗《伊利亚特》了,诗中出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也对英雄之间超乎生死的友谊加以刻画。例如古希腊联军中最伟大的英雄阿客琉斯就曾为了替好友帕特罗克洛斯报仇,冒着生命危险杀死了仇人赫克托耳。男性友谊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如此重要是因为当时的社会关系对男性的重视。尽管当时的社会体制是民主社会,但女性并没有参与公共政治生活的权力,也就是说女性对男性构建权利关系、利益群体并没有帮助,所以尽管爱情与婚姻对人类的繁衍生息如此重要,但与男性的友谊相比也要黯然失色。女性对社会结构而言不过是附属物品,生育的工具,地位的不平等铸就了情感的不平等,男女的爱情自然也就无法与处于平等地位的男性之间的友谊之情相提并论。正如毕达哥拉斯所说的:“友谊是和谐的平等。”平等的地位是平等关系的基础。在古罗马之后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中世纪里,男女的不平等更为加剧,因为在圣经文化中,女性是用男性的肋骨做成,上帝赋予女性的使命就是服从,而生育的痛楚更是夏娃罪的延续,这样男女双方的爱情更加不对等了。
三、阿多尼斯的友谊诉求
友谊与爱情是文艺复兴时期作品中的两大主题,也是对抗时间和死亡的破坏力量以获得永恒的两种方式。文艺复兴时期随着大写的“人”的地位的提高,人作为人的意义和价值的思考成为人们探究的对象,然而人们发现时间的镰刀将会把一切美好的事物毁灭,光阴的车轮无情地碾碎所有美好的画面。这种恐惧带来的危机感和焦虑感充斥着人们的头脑
和心灵,他们发现唯有用诗歌来保存爱与友谊,才能抵制死亡与时间的威胁。如莎士比亚的第18首十四行诗:
或许我可用夏日将你作比方,/但你比夏日更可爱也更温良。/夏风狂作常会摧落五月的矫蕊,/夏季的期限也未免还不太长。/有时候天眼如炬人间酷热难当,/但转瞬又金面如晦常惹云遮雾障。/每一种美都终究会凋残零落,/或见弃于机缘,或受挫于天道无常。/然而你永恒的夏季却不会终止,/你优美的形象也永远不会消亡,/死神难夸口说你在它的罗网中游荡,/只因你借我的诗行便可长寿无疆。/ 只要人口能呼吸,人眼看得清,/ 我这诗就长存,使你万世留芳。
然而,据众多批评家的考证,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前126首都是献给集真、善、美于一体的好友,也就是歌颂友谊的,而留给黑美人的不过是余下几首,这也从侧面证明人文主义者将理想的友谊置于爱情之上的倾向。
在另一首长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中,莎士比亚以极为隐晦的方式也表达了这样的倾向。这首诗改编自奥维德《变形记》的第十书,莎士比亚做了两个较大的改动,在奥维德的《变形记》中,阿多尼斯对爱神维纳斯的求爱是一种被动的接受,屈从和顺服,这种顺服表明他并不反对接受维纳斯的爱情;而莎士比亚将阿多尼斯被动的顺服转变为了坚决的抵抗,甚至是蔑视;在诗中无论维纳斯如何哀求或是挑逗,阿多尼斯都不为所动。“她一直地苦诉衷怀,迷人地苦诉衷怀,/因为她要对迷人的两耳,把心事表白。但是他却老闹脾气,老皱头,老不耐,有时羞得脸通红,又有时气得脸灰白。”第二个是在奥维德的笔下阿多尼斯并没有其他的猎人同伴,而在莎士比亚诗中却有,而且阿多尼斯时刻在想办法试图摆脱爱神,回到男性同伴那里继续打猎。而从一开始诗人就描述阿多尼斯要寻找的猎物是野猪,这种动物早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的神话中其寓意一般与嫉妒、欲望和男性情感相联系,是“强烈男子气概”的一个象征体。面对维纳斯纠缠不休地献上自己的爱意,阿多尼斯坚决地予以拒绝:“我不知道什么爱情,他说道,也不想去知道,除非爱是头野猪,那我才会去追逐。”于是,莎士比亚巧妙地借由阿多尼斯拒绝女神维纳斯而选择“追求”男子气概的象征“野猪”,借此表明阿多尼斯拒绝爱情而选择友谊。从这两个改动来看,莎士比亚在力图突出表现阿多尼斯的男子英雄气概。无论美若天仙的爱神如何挑逗纠缠,那让战神都卑躬屈膝讨好的娇颜如何诱惑,阿多尼斯都不接受这异性之爱,而是千方百计地想回到男性同伴的中间。
结语
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父权制社会,女性在社会阶层中都是居于从属地位,只是生儿育女的工具,地位的不平等导致了爱情的不平等。男性之间的友谊比爱情更重要,这是由当时的社会结构和关系所决定的。所以,无论爱神的美貌如何动人,也无法诱惑阿多尼斯放弃对友谊的渴求,对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来说,理想的友谊是在爱情之上的。
(作者单位: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 冯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