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中的边城,孤独的边城
——沈从文小说创作心理分析

2014-12-11胡琼瑕

参花(下) 2014年4期
关键词:伊人二老船夫

◎胡琼瑕

水中的边城,孤独的边城
——沈从文小说创作心理分析

◎胡琼瑕

有人说,《边城》是一曲优美的田园牧歌。那里青山绿水,风情淳朴。然而,作者沈从文先生对此评价却并不买账。他甚至曾痛心疾首地说:读者“近乎买椟还珠”了,只能欣赏“故事的清新”和“文字的朴实”。那作品背后隐藏的“热情”与“悲痛”照例却给忽略了。那么,《边城》里面到底倾注了作者怎么样的“热情”与“悲痛”?本文拟从沈从文与水的关系为切入视角,尝试发现那些被读者忽略了的悲剧内蕴。

沈从文 《边城》 水 孤独隔离

提及《边城》,你是否依然会想起“田园牧歌”“人情美”之类的词语呢?映入你眼帘的是否还是那幅烟雨朦胧的湘西风景呢?我们为《边城》贴过太多类似的标签。1934年,《边城》出版大卖。然而沈从文却痛心疾首地说道:“我的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近乎买椟还珠了。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却忽略了。”本文拟从沈先生与水的关系为切入视角,深入分析文本,去感受和聆听沈从文隐藏在作品背后的心声和真意。

一、传统文化中“水”意象的深刻内涵

要想弄明白《边城》中频繁出现的“水”意象有着怎样的深刻内涵,我们有必要追溯历史,先弄明白“水”在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在《山海经》中有一段这样的文字:“女子国在巫咸北,两女子居,水周之。” 显然,“女子国”是指被隔离的女性群体。 “水周之”说明女性群体被隔离的方式。据现代人考证:在人类社会初期,为了避免狩猎集团内部因争夺女性而发生斗争,许多民族都曾实施过两性禁忌的孤立隔绝制度。狩猎时代虽已结束,但“水”作为分隔男女两性的客观具体的“象”被赋予了人类表达孤独隔离的“意”,最初具有了“孤独隔离”的内涵。“水”的这种孤独隔离内涵因频繁出现在《诗经》里而得到了强化。《诗经》中许多的篇章都有体现。在此,我们不妨以《蒹葭》一篇为例。

如果仅把此诗当做一般的爱情诗解读,那么这首诗大意是写一位青年男子追寻伊人的故事。令青年男子魂牵梦绕苦苦追寻的伊人她就“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可是,当男子“溯洄从之”,道路变得阻碍且漫长。当他“溯游从之”,伊人却又“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由于水的阻隔,伊人的位置无法确定,所以不管主人公如何苦苦追寻,和伊人相会的愿望始终无法达成。在此,“水”就成了阻隔两性间美好交流的障碍。而伴随着这种交流障碍产生了浓重的孤独失落之感。“水”,作为蕴含着孤独隔离内蕴的原始意象便得到了强化。

从以上材料,我们不难看出:“水”作为一种蕴含着孤独隔离的意象横亘在男女两性的情感交流中。“水”的这种阻碍作用经过人们的反复使用便在民族文化心理中稳定下来。

二、沈从文的写作与水的关系

关于自己的写作与水的关系,沈从文曾在张兆和的信中这样写道:“我的“文学事业”的基础并不是建筑在“一本合用的书上”或“一堆合用的书”上,因为实在却只是建筑在“水”上。”在沈从文写给新婚妻子的真情信件中我们可以窥见“水”对于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作用之大。在其另一篇文章《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中,作者坦言:“从汤汤流水上,我明白了多少人事,学会了多少知识,见过了多少世界!”而沈从文所写的故事中,不论背景、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等都离不开“水”,都是他在水上船上看来的。

然而,“水”给予沈从文最深刻的情感体验却是“孤独”。沈从文自己也说了,“我有我自己的生活与思想,可以说是从孤独得来的。然而这点孤独,与水分不开。”水孕育了孤独,而孤独教育了沈从文。

而沈从文对孤独的体验又与传统文化中的“水”意象的内涵不谋而合。那么“建筑在水上”的边城势必也蕴含了孤独隔离的感情因子。从这个视角解读《边城》,窥见作者所说的背后的“热情”和“悲痛”势必也会变得容易一些。

三、《边城》文本解读

了解了“水”意象在传统文化中的深刻内蕴和沈从文的写作与“水”的关系,我们可以从文本分析的角度来解读作者“买椟还珠”的说法,来关注作品背后的“热情”和“悲痛”。

《边城》一开篇就对翠翠家的居处情况做了描绘:翠翠家是由一条小溪环绕的单户人家,没有左邻右舍。在这个单户的家庭里,爷爷没有子女,翠翠没有父母,就连小黄狗也俨然成为这个家庭的一员。小说开篇就营造出一种孤独隔离的氛围,为全篇奠定下了悲剧的情感基调。

关于茶峒城的描绘也是如此。“茶峒地方凭水依山建城”,“人家房子多一半着陆,一半在水,因为余地有限,那些房子莫不设有吊脚楼。”从小说看来,翠翠的家到茶峒城虽“只一里路”,也终究“限于财力不能搭桥”,从而因一条小溪水而与茶峒城隔离开来。

“水”的孤独隔离弥漫在边城的空气里,同时也渗透在主人公翠翠和每一个边城人的命运中。下面我们重点以翠翠的命运为例进行分析。

1.翠翠的命运中隐形的“水”结构

翠翠的一生可谓是孤独隔离的一生。一出生,母亲就吃溪水死了。尽管爷爷待她如掌上明珠,可是母亲生命中“水”的悲剧还是在翠翠身上重演了。

十三岁的那个端午,翠翠在水边看赛龙舟,认识了二老傩送。一种特殊的情愫在这纯真的少女心中萌芽。然而,她和傩送却缺乏真正的默契和了解。初次见面便产生了小小的误会。翠翠以为傩送是轻薄男子,训狗狗到:“你叫人也看人叫。”傩送却以为是一种好意。从此,二老的一言一行开始影响着翠翠。她生气的时候会对爷爷说:“翠翠被大河里的鲤鱼吃去了。”她开始关注并打探二老的消息:“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然而,翠翠喜欢上了傩送,傩送却不知道。就连陪伴在翠翠身边多年的老船夫也没有注意到。

翠翠是孤独的,她的孤独无人察觉。在这样的孤独中,“翠翠觉得心上有一丝儿凄凉”,“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翠翠觉得好像缺了什么”。这样的孤独隔离感就是“水”结构的隐形体现。

事实上,翠翠每一次的哀乐变化情绪的波动起伏都会涉及到“水”的描写。当她因思念爱慕而陷入孤独时如此,当她看到爱情的希望时也是如此。比如,小说中当得知来提亲的人是大老不是二老时,翠翠会突然想起自己驾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想起爷爷讲过的凤滩、茨滩、青浪滩,“那些地方的水,毫不讲理?”而每次爱的希望勃发时,她的情绪则表现为对“水”的逾越。她想“泅水泅过去”,甚至在梦中她的“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得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穿过悬崖半腰”。

翠翠最为孤独失落的那个晚上,水势也是最猛的。“夜间果然落了大雨,夹以吓人的雷声”“早上醒来时,溪中涨了大水。门前已成为一个水沟,一股水便从塔后哗哗的留来”。就在夜晚,爷爷走了,船也被水冲走了。她独自撑着渡船,等着傩送。“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翠翠长于溪水边,水陪伴着翠翠的一生,水氤氲的孤独和隔离也贯穿于翠翠的生命历程。

2.其他人生命中隐形的“水”结构

“水”的隐形结构同时也体现在边城的每一个人的命运中。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情感的隔离是每一个茶峒人的真实处境。

首先,翠翠父母的故事。翠翠的父母,一个爱惜军人的荣誉服毒身亡,一个不愿远离父亲吃了很多溪水殉情。他们缘于歌声的美好爱情并没能真正地结合。

其次,老船夫虽十分疼爱翠翠,为她的婚事操碎了心。但他却并不明白翠翠的心思。老船夫在顺顺和二老处也受了好几次的冷遇。他们都把大老的死归罪于老船夫。可以看出老船夫内心也是孤独的。他的死实在是因为精神世界的坍塌。

再说顺顺这一方面。顺顺作为父亲与自己的亲生骨肉之间也存在着隔膜。他希望大老娶翠翠,二老娶团总的女儿。殊不知,二老心愿的却是去要那只渡船。大老和二老手足之间也不例外。他们不知道彼此喜欢上了同一个女子。当得知以后,大老知道走车路得不到翠翠的回应;走马路又不是二老的对手。于是离家出走,然而这一出走却换来了“水鸭子”溺死在茨滩的悲剧。二老也因为哥哥的死,翠翠的不理会,家里人强迫接受碾坊逼迫而出走。他内心的苦楚也无人能知。作为父亲的顺顺也因此痛失两子。

故事里,就连戏份很少的杨马兵也是一样,年轻时候无法得到翠翠母亲的垂爱,却不得不在老船夫走后承担起做翠翠父亲的责任。

结语

至此,我们不难看出:边城是沈从文建筑在水上的世界。边城一切的人和事都发上在水边。它在水的怀里,而水从上古流下来的孤独和隔离也弥漫在边城的每个角落,并也作为文化的基因渗透在故事中每个人物的命运里。这种孤独和隔膜感大概就是沈从文借助“水”这一媒介贯穿在小说中的“热情”与“悲痛”吧。

[1]沈从文著,《边城》,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年。

[2]何希凡,《诗经》中“水”的历史穿透与现代回响[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9,(12)。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 王曦)

猜你喜欢

伊人二老船夫
哲学家与船夫
伊人时尚
船夫和风
伊人时尚
伊水伊人
郑性二老阁:尽得南雷烬余,规模仅次天一
李鼎、张灿玾二老新春贺词手书
《二老堂诗话》版本源流考论
香山二老
三面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