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艺术在消费时代何以作为

2014-12-11◎李

参花(上) 2014年1期
关键词:民窑艺术品消费

◎李 鸽

浅谈艺术在消费时代何以作为

◎李 鸽

本文通过简单地追溯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对艺术在现今的消费时代有何作为进行探讨。

艺术 实用艺术 消费时代 工艺美术 纯艺术

工业革命以后,社会各阶级间的差距较工业革命之前缩小了许多,人与人之间相对平等,而阶级之间的相互转化也变得较为容易,等价交换成为了社会生产生活的大原则。换言之,金钱的力量变大了,只要有足够的钱,即使是一个社会底层的人也能购买与使用高级的商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东西被商品化,成为可以被买卖的对象——原来被认为似乎高不可攀的文学和艺术亦是如此。

放眼书城,大量的“青春情感小说”占领了书架,然而略一翻阅,其中精品极少,很多甚至连阅读一遍的价值也没有。电视台上各种选秀节目不断,新的唱片也不断地在发行,可是没过几个月也都成了过眼烟云。艺术品市场十分火爆,但买卖双方看中的究竟是艺术品本身还是钱这个问题着实有待商榷。似乎整个社会的文化都在向快餐形式转变,而艺术“堕落”成了“廉价”的存在。

在这样一个消费时代,艺术的定位到底应该在哪里,艺术何以作为?我觉得,要回答这个问题,或许可以先看看艺术从产生开始在历史上的社会生活中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艺术的具体起源到现在都还有争议,因此我们不做这方面的理论探讨,从可见的实物入手。从史前时代开始说,单从形式上看,与现在的架上绘画形式较为相似的是原始人的壁画;实用美术则可以以彩陶作为例子。这时的艺术不能说是“纯粹”的,和其他很多因素混杂在一起。就现阶段的认识,壁画的存在并不只是为了美观,更重要的是其象征意义,它是原始巫术活动的一部分,是为了祈求捕猎成功而绘制的。而彩陶更不必说,器物本身就是为了实用的功能被生产出来的,而彩陶上的花纹则确实起到了美化器物的作用,如有名的舞蹈人纹彩陶盆,结合盆的功能进行了装饰,当盆注入水之时,纹样会有新的变化,这令人不得不佩服原始人的巧思,也可见当时的人类在对美的追求上颇费了一番心思。至于这些花纹是否还有其他的用途,暂时不得而知。从原始陶器中也有没有花纹的来看,彩陶上的花纹不是必要的而是纯装饰性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由此可见,艺术在产生初期即有满足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两方面的功能。

接下来是封建社会的情况。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外国,封建社会时期都有较大的等级差别,且等级之间的流动渠道较为狭小(国外较中国尤其如此),使用的器物等等也有严格的等级规定。一个人就算有足够的金钱,也无法购买和使用僭越其等级的物品——艺术品当然也包括在内。加上维持生计和文化教育等等社会因素的影响,耗费成本较高的艺术精品为握有权力的少数人独占,而社会地位较低的大多数人接触的艺术则较为粗糙简陋。就

中国来说,瓷器有官窑、民窑之分,官窑的瓷器较民窑耗费成本高得多,有物质功能上的用途,但也有作为艺术品被把玩和欣赏的功能;民窑器皿成本较低,且其生产主要是为了实用。官窑除了具备物质功能,在审美功能的投入上更是远远超出了器物物质功能所需,如汝窑瓷器的釉中加入了玛瑙,宣德时用进口的铜料制作香炉等等,这就很明显地体现出艺术在官窑造物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就算是较为粗陋的民窑产品,很多依然附有各种装饰,并不是单纯的为物质功能制造,也考虑了审美方面的需求。只是由于成本及律法限制,所绘图案、所用材料等等不如官窑,且图案等的绘制也与民间的审美趣味有关。即使是成本较低的民窑产品上依然没有缺少艺术,这更体现出艺术的“上得厅堂,下得厨房”,与生活密不可分了。而纯艺术的书画作品,主要是社会上层文人雅士用于欣赏交流;民间用得较多的“艺术品”大约是年画、春联之类。日本的情况与中国相似,而等级差别更为严格。欧洲方面,神权大大高于世俗权力,主要的权力与资源更多地掌握在教会手中。所以,欧洲封建社会时期的宗教艺术十分辉煌,而这种宗教艺术,同时也是平民生活的一部分。教堂建筑、相关的绘画和雕塑都是宗教活动的一部分。王权也占有较多的权力和资源,因此王公贵族也占有专门的、精美的器具与艺术品。

工业革命以后,很多东西都可以被工业化生产,刚开始也出现过商品中缺失艺术的情况,但立刻就有很多人表示受不了,并以各种方式进行了改革,将艺术又回复到商品中。无论是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还是后来的包豪斯都是如此。虽然说包豪斯主张“形式追随功能”,反对冗余的装饰,但其产品也都带有美,只不过与传统意义上的美不大相同罢了,无法否定它们是商品的同时也是艺术品。包豪斯的大师们所作的各方面的探索,包括各种色彩构成、海报、标志等等也都是很有美感的。由此可见,与其说艺术是奢侈品,倒不如说艺术是生活的必需品,只不过不同的人可以接受的艺术不大相同罢了。艺术满足精神需求的功能其实也是一种实用功能,与其说是与物质功能同等重要,倒不如说是一体两面的关系。

看起来不同人群所拥有的艺术十分不同,相同的是艺术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与生活密切相关,而不是独立于社会生活之外的更高等的存在,即使是纯艺术也是如此。画像《蒙娜丽莎》是达芬奇收了别人佣金为一位女士所作的肖像画,大卫的雕像则是应教堂要求所作,艺术的产生本来就不是脱离功利的;但仅仅是为了盈利而生产的商品中也并不是没有艺术的存在。艺术也好、文学也罢,其实很难说在历史上真正地站在引导人类精神的高处过,更多的时候倒是在现实的夹缝中艰难地求生存,因此,在这个文化多元化的消费时代,也不能对艺术做这种不切实际的要求。

“消费主义”是指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求的满足,而是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在消费时代,用于“制造需求”的很大一个手段就是运用艺术的力量,用美来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这时艺术之美就如同一把锋利的菜刀,被不当地运用就成为了凶器。这并不是艺术本身的过错,究其原因也不仅仅是商人的唯利是图和消费者的容易被引诱。

从中国现在的各种“微博”和新闻中可以看到,人们正处于一个自我意识觉醒的时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张,并且每种主张都有所不同;但同时也可以看到,这种自我意识还相当的不成熟,大多数人在彰显自我意识的同时也显示出其判断能力的缺乏,导致他们容易被欺骗和被利用。“需求”被以多种方式不断地制造,并且大众会去满足自己大量的被制造出的、不必要的需求,也和这种心理状态十分有关。消费的无节制和艺术的被滥用、错用与整个社会的文化心理不成熟有着直接的关系(根本上的经济与社会形态问题离题较远在此略过)。

欧洲的发达国家由于比中国早开始工业革命很长时间,其商品经济的社会文化发展到今天也进入了较为成熟的状态。其消费方式比起中国和美国更趋于理性,而且兼顾了对个性的追求。我曾看过旅游卫视频道关于北欧设计的介绍,那里已经开始出现以中产阶级为主要客户群的订制设计,设计师可以根据顾客的要求,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调整和设计,最后生产出既美观又科学实用同时还有个性的商品。

个人认为,消费时代并不真正对艺术造成伤害,我们所看到的这种不良的现状与社会发展的阶段有关。等到这个社会的文化相对成熟起来,艺术应该能与人的个性以及科学更好地结合起来,使自身成长到一个新的高度。而艺术,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它从未离开我们,也不可能离开我们。它不停息地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着影响,只不过这些影响有好有坏。作为多少能够辨别什么是“好”、什么是“坏”的人,则有责任去引导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向着好的方向发展。我想,这就是艺术以及艺术家在生活中的位置。

[1]赵江洪(著).《设计艺术的含义》.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5年4月第二版

[2]王受之(著).《世界现代设计史》.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年9月北京第一版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 冯雪峰)

猜你喜欢

民窑艺术品消费
明末景德镇民窑青花写意花鸟的文化艺术特征探析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艺术品鉴,2021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常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2020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2020年征订中……
40年消费流变
新消费ABC
民窑瓷器也会有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