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五礼”之浅析

2014-12-11董剑平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年2期
关键词:军礼礼仪

董剑平

(江西服装学院)

中国古代“五礼”之浅析

董剑平

(江西服装学院)

礼仪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促进历史发展、社会文明进步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试从中国古代“五礼”的丰富内涵和社会功能的角度,对礼仪原则及规范的理论意义及具体实践作出探析,以便当今的人们传承中华礼仪优良传统,从而推进精神文明的建设,加快我国文明、进步及和谐社会的创建。

吉礼 凶礼 军礼 宾礼 嘉礼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也是祖先留给后代子孙的一份遗产。“礼”和“仪”实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礼”包括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定,既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准则,又作为一种社会的意识观念。“仪”则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周礼》中就确定了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基本结构,将“礼”划分为五类,称为“五礼”,分别是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五礼并非由周人所创立,其中的诸多礼仪是在夏商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逐渐形成的,到西周时期,周人对三代的礼制作了总结并将其归纳为此五类。今天我们就来大致谈谈这“五礼”的丰富内涵及其相关的具体表现形式。

吉礼是古代五礼之一,并居五礼之冠,它是有关祭祀的典礼。其主要的祭祀对象可大体分为三类,分别是天神、地祗和人鬼。天神包括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司命、雨师等;地祗包括社稷、五帝、五岳等;人神包括宗庙、孔子等。吉礼的举行往往是一种国家政治行为,由统治者主持。在诸多的祭祀活动中,尤为统治者所重视的是祭祀宗庙、社稷、天地、孔子。宗庙就是皇帝先祖的祠堂,一般建在王宫前面,明清两朝的宗庙就建在紫禁城外;社稷是指土神和谷神,在古代它是国家的象征。古代礼制规定,“左宗庙,右社稷”,社稷坛一般建在王宫前的右侧,与太庙对称;祭祀天地,在古代又称为“封禅”,十分隆重,由帝王亲自前往泰山举行,一般是比较有作为的皇帝才有此举动;祭祀孔子也是历代非常重视的礼仪,一般由大臣前往主持,有时皇帝亲自前往。

凶礼是古代针对不好的事情所举行的礼仪,具体包括丧葬礼、荒礼、吊礼、恤礼、諥礼等。其中丧葬礼是为死者举行的表达哀思的礼仪;荒礼是遇到旱涝灾害或瘟疫流行时,统治者所举行的一种表达自己体察灾情,并愿意与人民分担的一种礼仪;吊礼是在别的友邦国家或友好人士遭遇自然灾害后,统治者派人前往慰问的礼仪;恤礼是当邻国遭遇政治动乱时,统治阶层派人前往表达慰问的礼仪;諥礼是友邦在军事上遭受失败后,统治者派人送去物质援助并给其鼓励的礼仪。总体而言,凶礼都是在别的个人或国家遭遇不好的事情后,对其表示同情或慰问的礼仪。后来,凶礼主要是指丧葬、持服、封谥号等与死亡有关的礼仪。在此我们来谈谈凶礼中产生最早、最习以为常的丧葬礼仪。孔子曾将丧礼说成是孝的一部分,主张对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古人十分重视丧礼,由专门以此为职业的人来主持,其具体过程分为报丧、入殓、出殡、守丧几个步骤。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丧礼产生了不少演变,比如佛、道兴起后,水陆道场一度成为丧礼一部分;不同地区丧礼也形成一定地方色彩。总体上,中国的丧礼比较讲排场、爱热闹、好攀比。另外,死者只要寿终正寝,而非夭折,在古人看来是值得高兴的事情,又被叫做“白喜事”。现代中国在大部分古代礼仪已经丧失的情况下,丧礼应该是保存最完备的一种礼仪了。

军礼是有关军事活动的典礼,包括校阅、用兵、狩猎等活动时的礼仪。各个时代的军礼有所不同,如:《周礼》中所记载的有“大师之礼”,乃是军队征伐之前举行的礼仪;“大均之礼”,则是天子或诸侯在分土地、征赋税时举行的军事检阅;“大田之礼”,用于天子狩猎时,并顺便检阅军队;“大役之礼”,用于国家建造城邑、宫殿、开河、造堤等大规模土木工程时的队伍检阅;“大封之礼”则是诸侯勘定各自封地地界、树立界碑的一种活动。另外,《通典》中记载了唐代的军礼,具体包括告太庙、命将、出师、阅师、誓师、献俘等。古代军队出征打仗前宰头牛,甚至有时杀个违反军纪的人,称为祭旗,也是一种军礼。总体而言,军事活动中形成了定制的行为,都可算是一种军礼。军礼大体上是为了起到一种宣示力量、鼓舞士气、检阅训练部队等作用。

宾礼,既是一种针对客人的礼仪,这个客人可以是个人,也可以代表一个国家。宾礼在各个时期的种类和形式都有所变化。上古时期的宾礼主要包括朝、聘、会、遇、锡命等一系列的礼仪制度。朝,即是诸侯按固定日期朝见天子时的一系列礼仪;聘,是指诸侯国之间互遣使者访问的礼仪;会,是诸侯对天子不定期的朝见,或是诸侯之间无定期的会面;遇,指诸侯或官吏间偶然的邂逅;锡命,指天子或诸侯对下属封赐爵位、服饰、土地等时的礼仪。《通典》记载了唐代的宾礼:“三曰宾礼,其仪有六:一,番国主来朝;二,戒番国主见;三,番主奉见;四,受番使表及币;五,宴番国主;六,宴番国使。”在《清史稿·礼志二》则记载了清代的宾礼:“宾礼:藩国通礼,山海诸国朝贡礼,敕封藩服礼,外国公使觐见礼,内外王公相见礼,京官相见礼,直省官相见礼,士庶相见礼。”在此我们来谈谈“相见礼”,它是古人日常相见时的礼仪。春秋之前,因“礼不下庶人”,因此相见礼只是贵族之间的礼仪。在《礼仪·士相见礼》记载了当时秦国士大夫上门拜访时的见面礼,规定士用土鸡,下大夫用雁,上大夫用羔。春秋之后相见礼的适用范围也不再局限于贵族,而是扩展到全社会。就内容而言,其一个重要方面是规定官员之间的见面礼仪,总体上以官大者为尊,而大的程度不同则需施以不同的礼仪;另一方面,对于庶人之间的礼仪有相应规定,基本原则是以年老者为尊。此外,对于诸如主宾、师生之间迎来送往、安排座次、饮茶、送客等礼仪都作出了一系列详细规定。

嘉礼是人们为日常生活中高兴的事情所举行的庆祝礼仪,往往是人们之间联络感情、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媒介;另外,皇帝家中有喜事所举行的庆祝礼仪也叫嘉礼。嘉礼因为涉及生活各个方面,内容比较庞杂,其中比较重要的几种是婚礼、冠礼、飨礼、宴礼、射礼等。婚礼指结婚的礼仪;冠礼指古代男子年满20岁所举行的典礼,对之加冠以示成年;飨礼是古代设酒食款待来客的一种礼仪;宴礼是古代皇帝家有诸如君主登基、册皇太子、天子纳后妃或太子纳妃等喜事时所举行的宴请大臣的礼仪。射礼,因古代尚武,因此在许多庆祝活动中都设有射箭项目,作为一种仪式的同时,也是一种娱乐。《清史稿·礼志六三》:“二曰嘉礼,属于天子者,曰朝会、宴飨、册命、经筵诸典。行于庶人者,曰乡饮酒礼。而婚嫁之礼,则上与下同也。”在五礼之中,其他四礼大多与国家政治生活相关,嘉礼则是唯一与普通百姓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礼仪。在此我们谈谈嘉礼中的古代结婚礼仪,婚姻自古乃人生大事,一点都马虎不得。在周代时,中国便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婚礼仪式,在《仪礼》中有详细规制,简而言之可称为“三书六礼”。三书指聘书、礼书和迎亲书。六礼,则指从提亲到完婚的六个大体步骤。其一为纳彩,是男方家长托人向女方家长提出联姻的意愿,并要献上纳彩礼;其二是问名,纳彩得到女方应允后,便会详细询问女子的姓名、年龄、生辰及其家族情况;其三是纳吉,是男方家长请人测算男女双方生辰八字是否相合,这对婚姻的成败也起相当大的作用;其四是纳征,就是下聘礼,它是要真金白银的,并且历代都是在不断增加;其五是请期,即定下迎亲日期,一般是男方象征性地征求女方意见,其实是自己决定后再告诉女方;最后就是亲迎,该步骤主要包括迎亲和拜堂。迎亲前一天女家要为女儿“开脸”、“上头”,拜堂第二天,新娘要拜见公婆,此时婚礼才算基本结束。而严格算的话,婚后第三天,新妇归宁结束,婚礼才完全结束。

以上只是我对中国古代“五礼”的浅显概括,希望今后能再接再厉予以完善。在人类社会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崇尚礼仪已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精神需求,“明礼”也即当代公民道德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的立身之本。诚然,我国现处在一个特殊的转型时期,面临多种价值取向及多元文化的交融、碰撞,其传统道德礼仪规范不免受到干扰影响。处于新时期的我们应不辱使命,以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自觉学习和运用各种优秀礼仪形式,与社会全体同仁一道弘扬礼仪精神,共创礼仪文明新风。

[1]论语·乡党[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墨子·公孟第四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韩非子·外储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4]华梅.人类服饰文化学[M].天津:天津出版社,1995.

[5]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1997.

猜你喜欢

军礼礼仪
第一单元·礼遇天地
商代的军礼及其用乐
我也向你敬军礼
非常军礼
一生的军礼——老兵工人许忠伟小记
父亲军礼寄深情
礼仪篇(下)
孝——礼仪第一礼
知礼仪,做谦谦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