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融合的路径
2014-12-11彭宗祥何炉进
○彭宗祥 何炉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应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相互渗透,互为借鉴,相辅相成,相互统一。2005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三条规定,高等学校要以培养人才为中心,按照国家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要依法治校,从严管理,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行为;要将管理和加强教育相结合,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近年来,许多高校在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与治理体系过程中,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融合问题,许多学者也创新研究视角,做出了极有价值的探索,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高校管理改革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本文将就如何深度、有效地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相互融合做一些分析与思考。
一、提高认识,深化研究,实现思想融合
认识即思想,它和行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思想支配着个体的行为,行为是个体思想的外在反映,要纠正一个人的行为首先必须从思想入手。思想融合正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有效融合的先决条件。因此在高校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相互融合的理念自上而下地到推广到以下四个群体中:首先,必须提高领导干部对高校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二者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这里的领导包括学校各个层面的领导,让他们成为推动和促进二者融合的排头兵和先行者,先从思想上认同进而从行为上充分实践,推动二者的融合。在中国现有体制下,领导干部的推动往往具有不可估量的力量。其次,必须提高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和教辅人员、后勤人员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杜绝思想政治教育“无用论”在这一群体中的蔓延和发展,让他们深刻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是他们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使命,更为重要的是能为他们的教学和管理工作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必须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对管理的重要性的认识,杜绝思想政治教育“万能论”在这一群体中的蔓延和发展,同时让他们认识到,单纯的教育和服务大多时候并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必须将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将管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一种手段和方式,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第四,必须提高大学生对于高校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人方面目标一致性的认识,发挥他们在这方面的参与作用,行使监督权利,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对学校的认同感。
以此同时,应该深化理论研究,思想认识上的不断革新必须由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来保证。为了有效促进思想融合,既要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相融合的理论研究,使它们更好地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管理工作的高效性;又要善于用科学的理论指导二者的融合实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为二者更加有效的融合提供方向指导和智力支持。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我们能够一方面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功能和效果,夯实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地位;另一方面可以在弥补管理工作刚性约束的不足,实现柔性管理的同时,将矛盾和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实现高效管理。总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相融合的思想观念应该作为高校的基本办学理念之一,渗透到高校的各个机构、部门与群体中去。
二、理顺体制,统一领导,实现机构融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思想观念上的革新必须在实践中得到落实。为了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相互融合在高校实际工作上得到实现,当务之急是建立统一领导,实现机构融合。当前我国高校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分属党委和行政领导,体制上是双重领导,运作上却存在“两张皮”现象。高校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并未形成合力,学校很多问题的发生常常出现在部门间的权责缝隙和管理盲点上。笔者梳理了某些高校的校园BBS上一些大学生所反映的问题,发现很多问题都是反复出现、久拖未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变成“救火队员”到处解释与维护稳定。其实有时候并不是学校不去解决这些问题,但是却由于两个部门或者几个部门之间职责不是十分明确,没有一个联动协调机制,最后变成踢皮球的局面,而往往在这些细节的处理过程中,消磨淡化了大学生对学校的爱校荣校情感,削弱了学生对学校管理工作的认同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现在很多高校在学校网站上开辟了信访信箱和领导解答等新的措施,在协调这方面工作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是却没有从机制上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应该建立一个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协调机构,由分管思想政治教育的副书记、分管行政工作的副校长任组长,相关的行政部门、教辅部门人员、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者、学生等代表组成联席机构,为方便平时行使职能,可以根据平时学生反映问题较多的部门共同组成常务机构,将以往较常见的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而不是让这些问题每年周而复始地出现,真正践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承诺,提高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在机构融合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要建立领导机构成员选拔推举机制,实行可上可下的制度,保证机构的完整性和竞争性;二是要建立相关的制度,规定他们的行为,使他们按章办事,保证机构的严肃性和廉洁性;三是要增加学生在机构中的代表人数,更多地发挥高校这个最大的群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通过机制与制度的建立,我们能够从整体设计和宏观规划上确立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融合,以上行下效的方式将两者的融合推进到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中去。
三、协同推进,深化合作,实现工作融合
如果说统一领导,机构融合的确立为高校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管理工作提供了基本框架,那么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管理工作者在其日常工作中的相互合作,协同推进,则为两者融合工作的推进提供了现实保障。两支队伍的相互合作,协同推进,需要根据“责任融合”、“制度融合”与“队伍融合”的顺序,循序渐进地展开。
1.加强统筹,实现责任融合
责任融合为思政教育工作与管理工作的相互融合确立了基本原则。前面分析到,一些高校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低效或无效引发的问题,多出现于部门间的权责缝隙和盲点上,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融合必须首先理清权力边界,做到责权合一,没有细致的责任落实到人的机制,再多的宣传、教育都是空话。因此,我们必须既强调二者融合的责任宣传,同时要建立切实可行的二者融合的责任体系。一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纳入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和教辅人员、后勤人员的责任范围,深化管理工作的内涵建设,形成德育合力,做到管理育人;二是把管理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责任范围,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思想政治教育向宏观领域的发展,向业务活动、经济活动、管理工作广泛渗透,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学校事业发展的全过程与全方位。并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融合情况作为管理工作者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晋升、考核、职称评审、评优等的重要考评环节,真正实现责、权、利的统一。
2.完善体系,实现制度融合
制度融合为思政教育工作与管理工作的相互融合提供了现实支持。现在各高校在制度的科学化、规范化建设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管理制度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融合的体系建设方面,却急待加强。
首先,要加强融合的常规制度建设。一方面,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高校各项规章制度中,充分体现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管理中的作用。一般的规章制度往往“冷冰冰”,缺乏“人情味”,这种面貌也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这些制度的认同感,更不要说主动去遵守和维护它们。当前部分高校存在的学术造假、考试作弊等歪风邪气,究其本质都是学生并未将学校的制度内化为自己的认识,并最终外化表现为自己的行为。笔者在工作中接触过这样一个学生,该生各方面表现都很优秀,是学校的文体积极分子,也是学生党员。有一年期末考试,该生宿舍的一名同学作弊,被处以留校察看处分,心理压力很大,该生一直协助辅导员对这个学生进行思想疏通,鼓励这个学生再接再厉,争取弥补错误,很好地发挥了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也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信任。但是一年后,笔者再去了解该同学的情况时,不禁大吃一惊,该生自己也因为考试夹带纸条而被处以和她同学一样的留校察看处分。我们不禁要问,这些制度真正的进入大学生的心里了吗?有没有一种更好的形式和方式让大学生真正从心理上接纳和认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这里面无疑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使规章制度入脑、入心,并化作实际行动。另一方面,要将管理融入到平时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种教育,不具有约束性和强制力,很多时候润物细无声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但是有时候这种缺乏刚性的特点也制约了它的功能发挥,所以在平时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辅以一些制度的约束,是必要也是必须的,毕竟大学生心智还未完全成熟,个人自控能力较差。因此,我们必须把握一个自律和他律的最佳结合点,让大学生既能在自由的天地里健康成长,又能让他们养成遵守规则制度的思想意识和习惯。
其次,要加强融合的监督制度建设。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道德的劝导和约束不是现代社会治理体系的唯一手段,全面的监督在现代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既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监督理念和机制,又要针对高校的特殊性建立一整套符合自己高校情况的监督机制。笔者认为,对二者融合的监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各个层面管理者和教育者责任实践程度的监督,二是对学校钱、财、物等的监督,三是对制度的前瞻性、先进性、发展性等的监督,四是监督机制自身的时代性和发展性监督等。
第三,要加强融合的激励考核制度建设。激励考核的目标是如何进一步调动管理工作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激励考核的标准是考核二者的融合是否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是否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学生是学校的主体,也是我们探索融合的源动力,工作的效果只有通过学生的成长成才才能体现出来,
3.强化培训,实现队伍融合
队伍建设是实现思政教育工作与管理工作相互融合的人力保障。“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要实现二者的融合,并形成合力,必须具有一支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管理、教辅、后勤和教师队伍。任何措施的推行与工作的开展最后都需要人来落实。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保证融合的开展。一是要建立定期培训制度,培养教师、教辅、后勤人员的理论水平,提高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并将培训的情况作为考核晋升的依据之一。如果由于人员多,全校统一组织起来会有难度,可以把培训任务分解到各个教研室、党支部、党小组、团支部、工会小组等,发挥党、政、工、团在培训中的作用。二是要加强两支队伍之间的流动,让整个学校形成一个整体,实现各个队伍的融会贯通,不同岗位的锻炼可以提高他们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也加深他们对对方工作的认识,由表入里,这样也有利于大家互相之间熟悉各自的工作,消除偏见和误会。当然,由于工作相对专业化的限制,要实现队伍的全员流动,尤其是管理人员、后勤人员和教师、教辅人员之间的流动,并不是一件很容易操作的事情,需要加强宣传,增进相互理解与支持的力度与深度。
四、立足学生,以人为本,实现全面融合
归根到底,之所以要在高校日常工作中倡导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相互融合,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充分挖掘高等教育中的各种资源,使其形成合力,达成“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相互融合必须贴合大学生的精神气质,立足于大学生的生活世界,促进大学生的自我完善。我们需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融合落实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
1.重视网络平台建设,实现技术融合
据CNNIC发布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披露,网民的最大构成群体是学生,学生群体的大量存在,占到33.2%,其中大学生群体占到6.4%,大学生每周花在网络上的时间为18.6小时,仅次于办公室职员;在网络新闻、搜索引擎、网络招聘、电子邮件、拥有博客、论坛/BBS、网络游戏、网上购物等18种应用的调查中,大学生是各重点群体中最为活跃的一个,在测量除了网络炒股之外,其他的应用全部高于总体普及率。时间上的闲暇、年轻人的好奇与好动的心理,以及互联网的无限可能是他们乐此不疲的重要动力。博客、论坛是他们极为活跃的领域,博客在大学生用户中半年更新率达到80.3%。
可见,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成为他们获取信息、开展学习、求职、交友、休闲等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途径,我们必须主动适应这一形势,搭建形式多样的网络平台,利用日新月异的网络技术,改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并以此为契机,在网络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充分融合,进而促进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融合。一方面,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水平;另一方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网络化水平,营造“在身边”的氛围,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全覆盖、全程化,做到管理融于服务,教育润物细无声,提高效率。
2.建设健康有序、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实现文化融合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文化,是一所大学生存、发展、传承的精神根基,也是大学办学特色和综合实力的充分展示。校园文化是以学校为依托的社会亚文化,主要表现形式是以学生为主体,以群众组织开展的各种第二课堂、社团活动、课外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和高校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是在管理还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都发挥了无法替代的熏陶与濡化功能,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好的文化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有促进、感染熏陶和潜移默化、约束规范等作用。要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高校中,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不一样规范要求、活动形式以及各具特色的传承,但是,两者都是这一高校大学文化的亚文化,在逻辑起点、目标指向、主要培养对象、方法、任务等多个方面是有机统一的,因此,要实现二者的融合,文化上的融合才是真正的融合,是一种内涵上的融合,只有以文化作为融合的载体和手段,才能使培养对象形成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形成健全完善的人格和品格,使其成功、成材。
3.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内外融合
任何事物的发展,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近年来,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自主性明显提高,我们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搭建平台,采取措施,让大学生广泛参与到学校发展大业中,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与外部管理和教育的有效融合,使大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实现高校的育人目标。
20世纪60年代,叶圣陶提出了“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的著名论点。1978年,在教育拨乱反正的初期,叶老再次重申:“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用不着‘教’。”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这样一个信念在我们的教师集体的创造性劳动中起着重大的作用。”可见,自我教育是高校教育的必须环节,只有通过自我教育,才能使大学生做到自我设计。
同时,陶行知还大力提倡实行学生自治,即学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的方法。没有自我管理,任何外部的管理都难以发挥作用。当然,大学生自我管理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能是盲动的发挥,它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通过运用现代科学的管理方法将客观规律内化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客观规律的作用保持一致,而且不是为了保持一致而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外部约束与自我管理的融合。
总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融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题中之义,是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其最终目标是寓管理于教育,寓教育于管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