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路径

2014-08-15乔秀丽

党政论坛 2014年7期
关键词:责任企业发展

○蒋 明 乔秀丽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等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企业社会责任在国外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有了长久的发展和相对成熟的实践,2010年11月,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ISO26000社会责任指引,成为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之后制定的最新标准体系。

相对而言,企业社会责任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晚,也还远没有形成规范,ISO26000社会责任指引发布之后,国内企业出于参与全球竞争的需要,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和实践日益重视。当然,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不只是企业自身的事情,更是政府乃至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对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实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具体实际,明晰政府、社会、企业三方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的职责与路径,推动形成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合力。

一、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历程

企业社会责任最早是在1924年由美国学者谢尔顿率先提出的。这个概念的提出,植根于当时凸显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在跨国公司中普遍存在的“侵害消费者权益”、“血汗工厂”、“环境污染”等问题。20世纪50年代以后,企业社会责任理念逐步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尤其是90年代至今,其内涵和外延随着国际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得到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并呈现出持续扩大的趋势。

第一阶段:20世纪50—70年代,社会公民概念出现

20世纪中后期,伴随欧美经济的急速发展和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本单一追求利润的商人和企业家开始逐渐关注公共利益和社会弱势群体。当时,“赢利至上”仍然是大多数企业家的核心价值观。很多人认为企业唯一的社会责任就是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增加利润。与此同时,一些学者在讨论企业的社会价值的时,提出企业也是“社会公民”,也应在社会中尽一份义务,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关注环保、劳工和人权

20世纪80年代,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在欧美发达国家逐渐兴起,它包括环保、劳工和人权等方面的内容,由此导致消费者的关注点由单一关心产品质量,转向关心产品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和劳动保障等多个方面。迫于日益增大的压力,很多欧美跨国公司纷纷制定对社会做出必要承诺的责任守则(包括社会责任),或通过环境、职业健康、社会责任认证应对不同利益团体的需要。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企业社会责任运动进入高潮

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劳工及人权组织针对成衣和制鞋业发动“反血汗工厂运动”。迫于压力,相关企业制定了第一份公司生产守则,之后,许多知名品牌公司也相继制定了自己的生产守则,后演变为“企业生产守则运动”,又称“企业行动规范运动”或“工厂守则运动”。到2000年,全球共有246个生产守则,其中除118个是由跨国公司自己制定的外,其余皆是由商贸协会或多边组织、国际机构制定的所谓“社会约束”的生产守则。

1997年,总部设在美国的社会责任国际组织发起并联合欧美跨国公司和其他国际组织,制定了SA8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这是全球首个企业道德规范的国际标准,其宗旨是确保供应商所供应的产品符合社会责任要求。SA8000颁布后,在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获得了广泛支持,但这一标准很容易被贸易保护主义者所利用,成为限制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有力工具。

第四阶段:进入21世纪,企业社会责任推向规范化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随着现代企业管理实践的发展,以及社会和利益相关方期望的改变而不断深化,国家层面对社会责任的重视开始逐步加强,国际组织也纷纷推出相关标准,推动了企业社会责任的规范化发展。2000年,联合国正式推出《联合国全球契约》,号召各公司遵守在人权、劳工标准、环境及反贪污方面的十项基本原则,包括企业应该尊重和维护国际公认的各项人权;绝不参与任何漠视与践踏人权的行为;企业应该维护结社自由,承认劳资集体谈判的权利;彻底消除各种形式的强制性劳动;消除童工;杜绝任何在用工与行业方面的歧视行为;企业应对环境挑战未雨绸缪;主动增加对环保所承担的责任;鼓励无害环境技术的发展与推广;企业应反对各种形式的贪污,包括敲诈、勒索和行贿受贿。

2001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开始进行社会责任国际标准的研究,期间动员54个国家和24个国际组织参与制定,经过反复平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与需要,2010年11月1日,国际标准化组织在日内瓦正式发布ISO26000社会责任指引。ISO26000是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之后制定的最新标准体系,涵盖人权、劳工实践、环境、公平营运实践、消费者问题、社区参与和发展、组织治理等社会责任的七大核心议题,是所有组织和实体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性文件。

二、企业社会责任在国内有了一定发展,有必要更加重视

企业社会责任在我国的发展,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1978年之前的计划经济时期,大部分中国的企业归国家所有,企业承担了一些本应该由政府承担的社会责任,而这些责任的落实基本上都是通过执行行政指令来完成的。20世纪80-90年代,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但企业却忽视了环境和社会责任。为了保护环境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政府颁布了一些相关法律,如环境保护、职工权益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法律。为了遵守这些法律,中国的企业开始把对社会和环境的关注融入到其经营之中。由于那时大多数人并不了解和使用“社会责任”这一概念,所以并没有把企业的社会责任活动成为企业社会责任。

20世纪90年代之后,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使得劳工权益保护、产品质量和环境保护问题在全球供应链管理中变得十分重要。为了降低国际市场上的名誉受损的风险,改善供应商工厂的工作条件,同时也为了回应西方消费者,国际知名品牌公司和零售商如耐克、宜家和沃尔玛等要求其中国的供应商遵守其社会和环保标准或行为准则。为此,在2000年到2005年期间,在中国发生了一场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会不会成为非关税贸易壁垒的讨论。但后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不考虑社会和环境问题,片面发展经济,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到了2005年,讨论基本上达成共识,即企业社会责任能够帮助实现可持续发展,能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同时,那些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不仅在国际市场,而且在国内市场都变得越来越有竞争力。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履行社会责任看作是机会而不是负担。

2006年以来,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中国不同的利益相关方,如中央和地方政府、行业协会、证交所、中介机构、咨询公司、媒体和NGO等都采取了一些措施以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的发展,而且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开始以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参与社会责任评估等形式积极回应利益相关方的期望。

应该看到,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有利于促进企业优化企业管理、树立良好形象,有利于促进企业与政府、社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良性互动,从而推动企业更好地参与社会、服务社会。在当前形势下,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更有重要意义,简而言之:

一是创新社会管理的迫切需要。建设企业社会责任,可以构建更加和谐的劳资关系以及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有利于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缩小贫富差距,也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人与自然关系,推动创新社会管理、建设和谐社会。

二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建设企业社会责任,可以促使企业重视劳工尊严、安全和福利,有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增强团队协作能力;重视节能环保和消费者利益,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社会形象,赢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重视经济贡献和社会公益事业,有助于企业得到政府和社会的认同,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

三是密切党和政府与企业联系的迫切需要。通过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可以推动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和谐社区关系、和谐自然关系,达到凝聚人心、服务企业、推动发展的根本目标,相信对于“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

三、借鉴国外经验,探索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路径

(一)政府层面

1.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真正做到政企分开。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本质就是服务,政府要主动为企业发展提供服务,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政务环境和舆论环境。政府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真正做到政企分开,特别是要用一种比较稳妥的办法处理好国有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问题,政府只能以投资人或股东的身份对企业进行管理,而不能用行政命令强迫企业承担过多的社会责任。另外,政府应建设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对企业行为进行监管,鼓励发展社会审计机构和市场评议机构,并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及时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情况进行披露和评价,引导全社会对企业进行监督。

2.完善立法,加强引导。完善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立法,将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转化为详尽的成文法律。对某些不宜做强制性规定的社会责任,如慈善捐助等,在一些规章制度或舆论传媒中做出引导,或在政策上有所倾斜,通过税收减免优惠、定向采购、物质奖励等经济手段来激发企业自愿承担的良好动机,从而引导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要通过法律手段,将政府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规范政府行为,依法行政,尽量减少和杜绝政府以企业社会责任为借口,强行要求企业捐赠、赞助等行为,增加企业的额外负担。政府应加大宣传,让全社会都来关注、支持企业社会责任,使企业认识到,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3.建立和完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和监督机制。研究建立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一方面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尽量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要考虑我国的国情,由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提出对企业的要求,然后结合两方面的内容酌情确定。完善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督机制,首先要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制度,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的信息披露工作;其次可以要求企业提供社会责任报告,对自己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首先进行自我监督。再次,要完善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政府监督,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检查,促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最后,要发动广大社会公众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状况进行监督,促使企业在全社会的关注下规范其行为,更好地履行其社会责任。

(二)企业层面

1.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是中国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的根本原因,要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提高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因此,企业首先要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和强化内部管理,想尽办法搞好生产经营,创造更多的利润。没有经济效益作基础,企业不可能很好地履行其社会责任。

2.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素质。企业经营管理者尤其是高层管理者是企业的灵魂和核心,其对社会责任的认识直接影响着企业。管理者对社会责任的认识提高了,才会为企业的长远利益着想,才能为广大社会公众谋福利,否则只能损人利己,贻害社会。在对企业管理者进行考评时,不仅要以经济指标作为标准,还要按照企业的长远目标,形成和完善对经营管理者的职业道德考评体系,通过考评,触动其内心,鼓励他们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

3.将社会责任纳入企业战略目标,实现企业自我约束。企业要有积极的心态承担社会责任,把承担社会责任主动纳入企业发展的中长期目标。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时,除了利润目标以外,要明确企业的社会责任目标,并及时根据企业社会责任战略调整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作为工作计划落实到具体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去。

(三)社会层面

1.理论界应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研究,为国家立法、为企业活动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并推动将理论应用于企业实践,真正发挥出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

2.民众和非政府组织要积极参与对企业履责的监督。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督,只靠政府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广大社会公众的参与,从而形成长效的监督机制。要鼓励建立民间企业社会责任监管机制,前期可由政府来协助组建,后期则逐渐转移到社会组织,由社会组织通过设置奖项和荣誉、评定等级等措施,建立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未履行责任或未按时提交履责报告的企业予以披露。

3.发挥新闻媒体的推动和监督作用。媒体应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监督,对问题严重的企业进行深入调查,对其不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进行揭露,利用舆论引导力对企业行为进行强有力的监督。

推进企业社会责任需要社会促进、政府推动和企业自觉,三者缺一不可。在当前企业社会责任意识还欠缺的情况下,政府主动作为尤显重要,政府必须考虑如何加强引领和管理,倡导社会关注企业社会责任,推动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在帮助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推动企业“负责任地做公民、负责任地做产品、负责任地做服务”,推动企业与社区和谐共处、与环境和谐共生。

猜你喜欢

责任企业发展
企业
企业
企业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