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中国青年创新机制研究
2014-12-11郭浩
郭 浩
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2013年确定的年龄分段,青年的范围是15~45岁。历史上重大的创新多数是由这个年龄段的青年完成的,以著名科学家为例,牛顿发现二项式定理时仅22岁,发明反射望远镜时29岁;爱迪生发明留声机时30岁,发明历史上第一盏实用的电灯时32岁;爱因斯坦26岁提出狭义相对论,并发现了光电效应。根据作者对《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所记载创造者年龄的统计,创造者做出伟大成就的平均年龄是38.79岁,这说明创新的主体是青年(见图1)。
图1 近代重要创新者平均年龄①作者根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所记载创新者年龄的整理计算。
一、中国青年创新的发展路径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国内许多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青年创新之间的关系做了研究。王丽辉等(2013)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排斥青年创新的;[1]陈占彪(2012)则认为,中国文化的创新主流是属于“承前启后,返本开新”式的创新,传统文化不排斥青年创新。[2]从大历史的角度看,中华民族一直是一个有独特创造力的民族,中国青年也是有非凡创新性的群体,在绵延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青年创新模式。所谓有中国特色的青年创新模式,指的是青年在中国孔孟老庄、佛学理学等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凭借中国人的勤劳、勇敢、智慧,积极创造的过程。
能够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重要贡献,显示出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青年创新的羁绊。春秋时期百家争鸣,两汉的经学,魏晋的玄学,隋唐的佛学,宋明的理学,满清的朴学等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创新精神生机勃勃的证据。事实上,恰恰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制度下一大批富有创新性的青年成长起来。
清朝以前,少年成名的才子汗牛充栋,例如项羽24岁大战秦军于巨鹿,出奇制胜;贾谊27岁写下了著名的《论治安策》;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时,诸葛亮27岁,周瑜34岁;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22岁就开始四处游历,致力于探索发现。
清朝末年,贪污腐败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中国在科技文化方面大大落后于西方。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青年的最重要任务是争取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富强,通过创新求索独立富强之路是他们完成此任务唯一的途径。梁启超“公车上书”时年仅22岁,孙中山创办兴中会时28岁,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时32岁……一代又一代青年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自勉,不断创新,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曾经有一段青年人上山下乡的历史。但当时的社会风气和社会制度让青年们忙于阶级斗争运动,对创新的意识淡薄;另外,由于创新保障机制不健全,青年创新的积极性遭到了压抑,创新成果寥寥无几。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后,经济体制逐步走向市场化,青年创新受到重视,国家开始鼓励各种形式的创新,并设立了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资助项目,实施大学生创业无息贷款等政策。在宽松的政策环境下,中国青年创新重现勃勃生机。
二、现阶段青年创造力不足的原因
中国传统文化不排斥创新,但青年的创造力跟随时代变化会出现阶段性起伏。现阶段,我国的发明专利数量落后于发达国家,许多核心技术并不掌握在中国人手中,青年创造力不足成为国人的共识。中国已告别以投资、出口拉动GDP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进入以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为基调的“新常态”,大量青年创新人才是经济“新常态”的基本需求。中国已经错过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时机,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促进中华民族崛起的重任落在当代青年肩上。当代青年面临着因社会转型和制度不完善而出现的多重创新障碍。
(一)教育水平不高,教育模式单一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教育对个人创新能力的培养相当关键。青年获取知识、形成自己的思维框架是在学校里,青年形成创新意识也是在求学的过程中。目前教育领域存在的相关问题有:
1.青年文化程度偏低,阅读量少
中国已经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现在正在着手更高层次教育的普及。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青年高校入学率偏低,个人最高学历整体偏低,大量青年没有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即便在自我养成方面,每月读书量也较少。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3年全民国民阅读调查显示,中国图书阅读率为53.9%,每年人均读书仅为4.77本(包括网络文学和教科书),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见图2)。
图2 中国近年的人均读书量①数据来源于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3年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
2.教育模式单一,内容落后
青少年求学传统路线为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每次升学都要通过各种考试。另外,现有考试制度仍鼓励标准答案、唯一答案,这制约了新想法的产生,妨碍了青年创造力的发展。相比较而言,许多留学回来的青年思维更加活跃,这是受到国外相对开放自由的学术氛围的积极影响的缘故。目前学校教材内容和社会需求脱节现象比较严重,许多在课堂上讲到的方法和内容都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的理论,已经不再适用于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3]落后的理论知识,使青年在学校无法接触到世界科技前沿,不能很好地把握时代脉搏。
3.企业教育缺失,忽视长期人才培养机制
企业教育是青年教育重要的一部分,对青年工作者的工作态度、创新意识等影响很大。如果企业人才创新机制不恰当,就会严重阻碍创新,危及生产力的发展。
新员工对企业和社会发展往往会有独特的想法,也蕴含着极大的创新潜力。如果能对新员工进行一段时间的创造力培训,会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众多中小企业往往没有充足的资金进行系统的入职培训,影响了职工创新素质的培养。一些中国本土企业效仿国外公司,对新入职员工进行严格的“管理培训生”培训,但许多此类培训项目更重视培养实用技能,忽视了更重要的创新能力。入职3~5年的青年员工对于本行业有了充分的认识,对本职工作拥有了成熟的技能,但长期在一个岗位做相对重复的工作,使其视野和创造力受到严重制约。这个时候如果开展在职教育,拓展其眼界,加强其理论修养,将极大提升老员工的创造力。而现在众多企业仍未建立这一机制,造成了公司长期创新乏力。
(二)社会风气偏保守,青年创新风险大
社会环境对青年创新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一个保守的环境中,创新思想和创新行为受到抑制;在一个自由开放的社会环境中,青年从事创新会得到鼓励和支持。社会领域存在的问题有:
1.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创新扶持力度不够
人类有了足够的粮食才能从事艺术创作,青年有了物质上的支持才有时间和精力从事创新。创新有风险,而完善的社保制度可以让青年对家庭、工伤、养老等意外状况无后顾之忧,以更大的精力、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创新活动中。扶持青年创新需要一系列制度作为保障,发达国家在这方面有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社会上风险投资也相当发达。而我国对青年创新的扶持制度仍停留在相对粗糙的层面,政策针对性不够明确,对创新的扶持力度不够。比如高校科研成果与社会需求脱节,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不迅速,没有在社会上得到很好的推广等。
2.社会风气偏保守
受“反右”“文革”等历史影响,现阶段仍有轻视文化和文化人的社会风气,教师、科学家等重要的创新群体社会地位较低。当下中国社会对“创新”的呼声很高,但真正自己踏踏实实做创新的较少。关系到切身利益时,往往因循守旧,明哲保身。这种保守思想严重阻碍着青年创新。
三、国外创新机制建设的典型案例
全球分工越来越细,在这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产业集群现象越来越明显。建设完善的创新机制,对创新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硅谷重视学术,宽容失败
美国硅谷是计算机革命的发源地,每年有大量的发明创造诞生。硅谷文化的基本内涵概括起来就是“繁荣学术,不断创新;鼓励冒险,宽容失败;崇尚竞争,平等开放;讲究合作,以人为本”。
硅谷文化把“学术”与“创新”并列为第一条,放到最重要的位置,充分体现了硅谷重视科学研究的特色。硅谷有两所世界知名大学——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并且有众多的一般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这些课程设计非常灵活,在这里可以接触到最时髦的课程。硅谷的学校教育很有特色,比如斯坦福最重要的教学理念之一为“工程教育一定要和企业结合”,让斯坦福大学成为硅谷创新和创业的摇篮。1939年,两名斯坦福大学毕业生在自家车库创办了世界500强之一的惠普公司,是对此理念的极好诠释。另外,硅谷重视对学术成果的保护和转化,大学科研成果参与公司技术转化的制度非常灵活和完善。[4]
硅谷鼓励冒险,对失败采取宽容态度。青年人在硅谷创新享受的是成就感,失败了并不会受到鄙视,失败次数很多的人反而会因勇敢而得到尊重。这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对当地青年创新有很积极的促进作用。
从长远看,硅谷“繁荣学术”和“宽容失败”的理念对硅谷成为世界级的研发基地非常重要。在硅谷的示范和带动下,全世界各种各样的创新园区模仿硅谷建立起来,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以色列重视高等教育,采取精英人才培养机制
以色列是犹太人1948年建立于中东的年轻国家,目前人口780万,长期笼罩在战争阴云之下,但却在短短几十年间成为世界第二大科技创新国,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以色列高科技企业数量仅次于美国;在出口到国外的货物中,高科技产品占60%以上,66年间产生了1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对犹太人而言,追求智慧是一种信仰,以色列的非凡崛起是和其完善的创新制度分不开的。
以色列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为社会培养了大量富有创造力的杰出青年。截至2013年,有权授予本科学位的高等院校有58所。中东地区最好的 10所大学中,7所位于以色列。以色列人均教授拥有量居世界第一,每 4500人中就有一名教授。[5]以色列以开放的心态参与国际合作,积极推动合作办学,目前已经有近30所国外院校在以色列设立分校。如今的以色列大学已经成为创新成果的摇篮,担负着高新科学技术研发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双重任务。
以色列高度重视创新精英人才的培养,建立了一套严格的人才选拔与培养制度。一是实施天才特殊培养计划,建立天才中心等;二是突出数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每年都会选拔一批数学优异的青年进行专项培养。
四、对进一步完善我国青年创新机制的政策建议
(一)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支持教育多元化
与美国硅谷、以色列等创新核心地区相比,中国现阶段对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够。2012年,以色列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10%,而中国只有4%。较低的教育投资经费严重影响了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一方面,有许多贫困地区的学生因为经济原因而失去升学机会;另一方面,较低的工资而影响到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今后,我国要继续加大教育投资力度,保障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完成学业,并改善教育机构的办学条件。
中国现阶段对职业教育、业余培训等不够重视,导致职业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人才教育模式较为单一。以创新机制较完善的地区经验看,多元化的教育制度对于创新性人才培养至关重要。[6]教育多元化是中国提高青年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
(二)重视领军人物,培养青年精英
历史上重大的成就往往是由某些伟大的科学家完成的,比如马克思、爱因斯坦、爱迪生、乔布斯、钱学森等。精英人物不仅自身对相关领域贡献巨大,而且对社会有很好的示范效应,鼓励更多人创新。精英人物有过人的天赋,适当的后天培养可以开发其巨大的创新潜力。[7]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若建立良好的精英筛选和培养机制,对青年精英的科学研究活动进行适当引导,中国将会更好地享受创新精英带来的精英红利。今后,中国要采取多种措施为未来培养科研领军人物,如建立“天才青年”专项培养机制,在更多领域设立青年发展基金等。
(三)鼓励风险投资,完善支持创新的投融资机制
风险投资作为一种市场化的融资渠道,能够提供大量的资金以及商业模式的支持,对青年创新有重要的支持作用。以美国、欧盟、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以风险投资为主、多种方式结合的投融资机制已经比较成熟。我国需要探索出以政府为引导、以市场为主导的更加有效的风险投资青年创新的机制,使其对青年创新过程中的资金不足、风险过大问题提供适度保障。
(四)保护研究成果,建立科研成果转化平台
有效的专利制度是最好的科研激励手段之一,硅谷和以色列等国家和地区均建立有完善的科研成果保护制度。相比较而言,我国目前对研究成果的产权保护不够严格,科研剽窃事件屡屡发生。今后,中国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提供有效保护。
发达的技术转让和交易市场可以让创新成果迅速得到推广和应用,使青年创新及时得到回报,为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提供有力支持。现阶段,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研究成果很多,但许多没有转化成社会生产力。国家应出台更详尽的政策措施,加强技术交易平台建设,完善创新成果转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