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子松在大通地区越冬的管理措施
2014-12-11李福华
李福华
(青海省大通县北川河源区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青海大通 810100)
樟子松在大通地区越冬的管理措施
李福华
(青海省大通县北川河源区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青海大通 810100)
樟子松耐寒冷,但幼苗期间由于冬季干燥气候的影响,苗木易失水分,导致生理干旱而枯死。因此,本文着重介绍樟子松安然过冬的管理措施!
樟子松越冬 管理措施
1 基本情况
1.1 品种介绍
樟子松(Pinussylvestnisvar.mongolicaLitv.)又名海拉尔松(日)、蒙古赤松(日)、西伯利亚赤松、黑河赤松,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北部海拔400-1,000米的山地。樟子松为常绿乔木,树高15—20米,最高30米。最大胸径1米左右。树冠卵形至广卵形,老树皮较厚有纵裂,黑褐色,常鳞片状开裂:树干上部树皮很薄,褐黄色或淡黄色,薄皮脱落。一年生枝条淡黄色,2—3年后变为灰褐色,大枝基部与树干上部的皮色相同。芽圆柱状椭圆形或长圆卵状不等,尖端钝或尖,黄褐色或棕黄色,表面有树脂。叶两针一束。稀有三针,粗硬,稍扁扭曲,长5—8厘米,树脂道7—11条,维管间距较大。冬季叶变为黄绿色,花期5月中旬至6月中旬,属于风媒花,雌花生于新枝尖端,雄花生于新枝下部。是中国三北地区主要优良造林树种之一。
1.2 试验地自然条件
大通县隶属于青海省省会城市西宁市,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1°39′56″,北纬36°57′35″之间。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过渡带,为湟水的主要支流北川河河谷阶地,地势平坦、开阔,海拔2390m。年平均气温5.5℃,气温年较差23.6℃,日较差11.6℃,白天气温比日均温高2-3℃,最低气温-28.6℃,最高气温30.5℃,1月份平均气温-8.4℃,7月份平均气温17.0℃;降水量少且集中,雨热同期,蒸发强烈,年平均降水量456mm,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年平均蒸发量1100mm;年日照时数2593.4h,年总辐射量达612.4 kj/cm2,无霜期100-130d。≥0℃的积温2617℃,≥10℃的积温2037℃。土壤为灌溉栗钙土,土层厚度50cm。以北川河引灌为主,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1年生苗木的越冬保护,樟子松耐寒冷,但幼苗期间由于冬季干燥气候的影响,苗木易失水分,导致生理干旱而枯死。因此,在冬季必须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幼苗才能安全越冬。
2 试验设计
试验区分为三个区,每个试验区为1亩,樟子松均为1年生苗木。
Ⅰ区:采取覆土措施。
Ⅱ区:采取地膜覆盖措施。
Ⅲ区:采取麦草覆盖措施
Ⅳ区:采取地膜+遮阴网覆盖措施。
Ⅴ区:为对照区,无保护措施。
3 试验过程
(1)11月中旬也就是在上冻前全部进行越冬灌溉,并进行保护措施,笠年3月下旬解冻前撤除覆盖物。
(2)试验对比情况(见表1)
表1 苗木越冬对比表
4 试验结果
结果证明,冬季采取覆土防寒风干对幼苗安全过越冬效果最佳,苗木死亡率仅4%,切无苗木灼烧现象;而采用覆草越冬,苗木死亡率99%,采用地膜、遮阴网覆盖有不同程度的苗木死亡和苗木灼烧现象。覆土苗木减少了外界不良因子的影响,保持幼苗的水分平衡。同时从历年冬季苗木死亡的规律来看,大量死亡不是在1年中气温最低的季节,而是发生在气温变幅大,蒸发量也大的3月间,因3月下旬土壤正式开始解冻,季风频吹,空气干燥,苗木水分大量损失,这时苗木根系尚未活动,不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而枯干。埋土时间和方法:在11月中旬左右,亦即将土壤冻结时,把步道的土掘起粉碎,覆于苗床上,厚度15-20厘米,到翌春3月底解冻土层达20-30厘米时,分2-3次把土撤除,并及时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