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州专业合作社助推现代农业
2014-12-11专业合作社为小农户走向大市场变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架起致富桥
专业合作社为小农户走向大市场、变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架起致富桥。
商州专业合作社助推现代农业
文/窦 琨(本刊记者)
专业合作社为小农户走向大市场、变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架起致富桥。
“今年春季雨水多,影响了樱桃的产量,但价格比往年好,客商也比往年多,平均每亩地可收入15000元左右,这都多亏村里成立了樱桃专业合作社……”5月28日,商州区沙河子镇任家后村果农杨浩旬在自家的樱桃园边有些激动。
几年前,40多岁的杨浩旬还是任家后村穷出了名的“光棍汉”。如今在合作社的帮助下,杨浩旬种植的6亩樱桃园每年纯收入近10万元,昔日的“穷光汉”变成了村里的“有钱人”。
近年来,商州区积极发展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了当地特色产业大发展,并催化出越来越多的农业产业项目。据统计,截至去年底,全区经工商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160多家,入社农户近1万户,带动非成员农户2万多户。
“抱团取暖”破困局
黑龙口镇里程村地处秦岭深处,土壤呈沙质,其他农作物产量低,但特别适合洋芋的生长。2009年初,商州区提出“压麦扩薯”的发展战略,将脱毒洋芋种植作为该村支柱性产业来发展,这也成为里程村转型发展的一个突破口。
随着洋芋种植面积的增多,产量的加大,销路却成了农民最为头疼的问题。
2010年春,村支书高述贤带领“两委会”一班人商讨出破解洋芋销售难的思路:成立地膜脱毒洋芋专业合作社。他和一位人际关系广的村民在外面跑销路,由另两位经过农技部门培训过的会员当指导员。每年洋芋收获时,按照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合作社社员种植的洋芋,建立起“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
在合作社集约规范经营带动下,里程村组建了洋芋合作社、洋芋协会,发展本村洋芋销售经纪人10人,辐射带动周边3个镇、6000多农户。
2013年,农业部公布第二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里程村名列其中。
与里程村一样,处在大山深处的任家后村几年前也属于贫困村。然而,短短几年时间,该村在大力发展樱桃种植后,不仅摘掉了“贫困”帽子,而且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村里第一个种植樱桃的是大樱桃合作社的法人杨巴曹。
“挂果第一年每亩樱桃收入就有5000多元,接下来一年比一年高,当初不看好我种植樱桃的群众也纷纷开始向我请教种樱桃的经验。”杨巴曹说。
随着种植樱桃的农户越来越多,到2010年全村已形成规模化发展。2011年,杨巴曹和几个大户成立了“红了”大樱桃合作社,统一引进优良品种合理配植,联系专家进行培训和指导,樱桃成熟后统一销售。
现在,合作社吸纳社员100多人,全村共种植樱桃近500亩,已挂果的300多亩,亩均产量800多斤,亩均收益近万元。
随着合作社的壮大,许多合作社跨越行政区划,跨村甚至跨乡镇吸收会员。
久负盛名的孝义镇柿子产业,在合作社的引领下从单一的柿子饼、柿子醋向柿子汁、柿子油、柿子糕、柿子浆、柿子酒等系列产品发展,产品远销山东、安徽、福建、吉林、广州等20多个省市,并出口韩国、日本、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年销售收入近5000万元。
看着孝义人越来越富裕,其他村镇种柿子农户纷纷加入到孝义柿子合作社。
“以前我们的柿子总是卖不上价,加入合作社,销路和柿子的品质有了保障,每年的收入比以前都要高出很多。”金陵寺镇柿子种植户刘光平说。
“空心村”变身专业村
商州区地处秦岭东段南麓,受自然、地理条件限制,人均耕地不足0.8亩,农村经济发展滞后。
“没有这个设施蔬菜示范园,就没有今天的房店子村;没有合作社,我们就不可能在家门口打工。”5月27日,在竹沁园设施蔬菜标准示范园里,金陵寺镇房店子村村民侯书敏说。
2012年,商州区开始实施菜篮子工程,扶持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当地能人王诗建自筹资金,通过土地流转从农民手里承包土地,办起一个集蔬菜种植、生态养殖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
一些没有流转土地的群众在园区的影响下也纷纷种植蔬菜。2012年底,园区成立了蔬菜专业合作社,采取“园区+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销售,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解决了农户的后顾之忧。
从商州城区向北15公里,就是板桥镇两岔河村。2012年,城里人于昌敏看中这里的天气和地理环境,流转了150亩土地,建起120个食用菌大棚,当年就生产香菇50万公斤,净收入220万元。同年9月,于昌敏成立了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吸纳了近20户村民加入。
“没想到我们这里的土地能产生这么高的价值!”第二年,与两岔河村有着同样地理和环境优势的桃岔沟村能人韩锋、陈录强等5人也注册资本300万元,成立了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建起了80多个设施大棚。
“每亩地年收入3万多元,两年就可以收回成本并且获利,比种植传统作物要强太多。”于昌敏介绍。
目前,在合作社的带动下,仅两岔河村和桃岔沟村种植食用菌的农户就有100多户,以前的“空心村”成为当地著名的香菇村。
合作社助推特色产业
近几年,商州区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推进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变革,而农民专业合作社则成为这一变革的“助推器”。
“合作社的优势是提高了农民走向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解决了单家独户对有些事情办不了或办不好的问题,降低了农户的交易成本和农产品进入市场的费用,增强了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商州区特色产业发展中心主任赵永健介绍。
“以前每年都会有农户放弃种植传统作物,改种蔬菜、药材等一些特色作物,但最终都因为技术或者销售问题而失败。有了合作社,解决了技术和销售等一系列后顾之忧,尝到了甜头,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也自然高了起来。”菜农王军宝说。
商州区有着“天然药库”的美称,是建立药材基地的最佳选择。2008年,夜村镇李河滩村的代勤发、刘忠平等10名药材种植大户联手成立了丹北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如今,李河滩村的药材还没到收获季节就被外地客商订购一空,全村中药材种植面积已发展到2000亩,成为商州区最大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年产中药材800吨,农民收入800多万元。
为了发挥合作社在特色产业和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商州区每年都会召开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会,重点指导合作社的发展目标和要求。
商州区副区长李崇军说:“农民专业合作社使农民摆脱了‘孤军奋战'的传统模式,最大程度发挥了整体优势,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着越来越多的作用。”
“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这是商州农民总结出来的专业合作社好处。
截至2013年底,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引领下,商州区蔬菜种植面积突破9.5万亩,烤烟5050亩,中药材12.8万亩,食用菌1415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