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市场也讲“门当户对”

2014-12-10李非多

大科技·百科新说 2014年12期
关键词:穷国富国巧克力

李非多

如果我们根据真实的贸易情况,以世界地图为蓝本绘制一张贸易网络,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近邻间的贸易线路比比皆是,远邦间的贸易线路却寥寥无几;富国和富国之间的贸易线路密密麻麻,富国与穷国之间的贸易线路却稀稀疏疏。就好像国与国间的交易,也讲究个“门当户对”一般,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世界零距离?胡扯

在蒸汽机没有问世之前,航海贸易其实是一件很让商人们纠结的事情,不仅仅是因为航海贸易的路程远、时间长,更大的问题在于,在漫无边际的大海上,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性。即使我们排除掉船队走背字,遇到暴风雨、海盗、鲨鱼群以致全军覆没的情况,单是正常的行程也有着巨大的变数。

19世纪东印度公司爱丁堡号的大副亨利·怀斯在自己的航海日记中就曾提到,从英格兰前往孟买,一般要花费100—130天的时间,因为当时的航海必须要考虑天时,即信风的配合。出发时,船要乘着东北信风向西行驶,到达赤道的无风带时,就要拼运气了,只有等到来自南方或西方的信风,船只才能借助风力绕过好望角,从而到达印度。如果人品不好,贸易时间会被大大拉长。因为对风向有严格要求,很多时候这种贸易一年只能进行一次,所以远距离航海贸易的成本非常高,销量也不稳定。19世纪中期,伦敦市场上从亚洲进口的小麦平均价格约为1.85美元,而美国芝加哥市场上当地自产自销的小麦价格仅为0.85美元,不难看出距离对于价格的巨大影响。

不过,随着蒸汽机应用到船舶制造之上,航海成本有了极大的压缩。到了19世纪末期,伦敦进口小麦的价格降到了0.97美元,而芝加哥当地的小麦价格则上涨到了0.98美元,相比起来,反而是来自远方进口小麦在价格上更具有优势。这似乎表明,距离已经不再是贸易的障碍。当时便有经济学家表示,远距离贸易和近距离贸易之间的差异终将消失。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答案明显是否定的。除非能实现科幻电影中那种即时异地传送技术,否则距离永远是个无法逾越的鸿沟。上面我们举例的产品是小麦,它其实是一种相当特殊的商品。一方面,经过粗加工之后,小麦拥有较长时间的保质期,航海花费的时间不会影响它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作为粮食,小麦的需求弹性非常小,换句话说,就是它的需求很稳定,不会由于人们收入的增加或减少,而太多地改变对于小麦的需求量。这两个特性决定了小麦可以进行远距离贸易,甚至比当地产品更有竞争力。

但是,像小麦这样的商品毕竟只是少数,更多的进出口贸易产品要么保质期较短,可能会因为航海时间而腐化变质,使用价值降低;要么则是需求弹性较大,在运输途中买方市场一旦发生某些不可预知的变化,就会导致卖方血本无归。如此一来,能够进行远距离贸易的商品种类就变得少之又少了,绝大部分贸易还是在距离较近的国家间进行的。

全球零距离?只不过是理想主义者的经济空想罢了。

网络让市场绝对公平?笑话

空间上的距离除了增加贸易时间之外,还使得信息流通产生了障碍。那么,当信息能够无障碍沟通之后,是否市场就能获得绝对自由,国家间的贸易就能随意展开呢?

在规模较小的市场中,信息沟通的确至关重要。印度有一个滨海小镇名叫喀拉拉邦,当地的住户一直以捕鱼卖鱼为生。在手机出现之前,渔民和买鱼者之间信息无法沟通,当地的鱼价也差别迥异,有时白送都没人要,有时花9.9卢比的高价收购却没有货源。总体来看,过去每一笔交易的价格与平均价格相比,几乎都有60%左右的价格差异。但是自从手机信号基站建成之后,信息沟通顺畅了,当地的海鲜市场价格迅速统一了起来,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就这样建立起来了。根据需求与供给的平衡,买家能够以比过去更低的价格买到海产,而卖家的收益也有所增加,因此无谓的浪费被大大降低了。

以小见大,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有了网络平台提供即时、公开的信息,绝对公平的世界市场就能建立起来了呢?

答案仍然是否定的。因为国家间的贸易能否顺利进行,除了遵循市场本身的供求规律之外,还与国家的各种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税收就是国家参与世界市场调控的重要手段。在国家市场经济刚刚起步的时候,大多会经历一段“闭关锁国”的状态,这是政府保护民族企业的一种重要手段。无论是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美国这样的后起之秀,其国内企业都曾经受到过国家的保护。

这种保护说起来相当简单,那就是提高进口关税税率,使得进口商品成本增加,价格上升,从而降低其市场竞争力,以达到保护国内企业的目的。相对地,国家还可以降低出口关税,或者制定出口退税制度,以降低国产商品的成本,增加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网络虽然让信息公开化、透明化,但是如果没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就毫无价值。比如通过互联网,我们知道在世界市场,虎骨属于供不应求的商品,如果能够将虎骨运到其他国家贩卖,可以获得巨额利润。但是,按照我国税法规定,虎骨属于禁止出口产品,根本不允许进行国际贸易,如此一来,这种贸易直接就“胎死腹中”,连成形的机会都丧失了。

一般来说,临近国家由于地缘关系,在经济政策上有着较大的相似性和相融性,甚至会构建起或松散、或紧密的经济联盟。联盟内部的成员国在进行交易时,会有税收或其他政策上的较多优惠,比如欧盟成员国间的关税就为零。因此,相邻国家间的贸易往来远多于距离遥远国家间的贸易活动,也就不难理解了。

穷国没资源?假象

解决了远近问题,我们又要问一句,为什么穷国和富国间的贸易往来,远少于富国间相互的贸易活动呢?

有不少人将穷国之所以穷归因于“先天不足”,就是说由于地理环境或自然条件恶劣,导致当地经济发展不起来,使穷国在世界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非洲就常常被人拿来支撑这个论点。电视节目或网络中经常播放关于非洲难民的纪录片,我们通过媒体看到了非洲干涸开裂的大地、骨瘦如柴的难民,理所当然会认为非洲的穷国没有发家致富的“资本”,没条件和富国进行贸易。

但事实与我们的想象截然相反,非洲大陆素来就有“世界原材料仓库”的称号,看似贫瘠的土地下蕴藏着异常丰富的矿藏。这些矿藏中,有数十种稀有矿产都是最新高科技产业所必需的,价值不可估量;号称液体黄金的石油储量仅次于中东和拉美,位列世界第三;而像黄金、钻石等珍贵矿藏,非洲更是占了世界总储量的一半以上。

除了各种珍稀矿藏之外,非洲的种植业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悲剧”。事实上,非洲当地也盛产多种经济作物,比如可可、咖啡豆、花生、油棕等,堪称物产丰饶。如果这样的条件都被称为“先天不足”,那么这个世界上又有哪个国家敢自称“先天有余”呢?

排除了“先天不足”的可能,我们就要从后天找原因了。仔细分析各国在市场世界中扮演的角色,我们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穷国往往是以低廉的价格出售自己的原材料,而富国则会以低价购买原材料,制成成品后再以翻了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价格卖回给穷国。一来二去,穷国的资源都变成了为富国创造财富的材料,而穷国的财富也不断地流入了富国的口袋。

就拿非洲来说,他们明明可以用自己所产的可可豆制成巧克力,再高价出口,但是一直以来,他们却只是低价出售粗加工过的可可豆,让国外的巧克力生产商去赚大头,这简直是把钱往别人兜里塞嘛!自己都穷得揭不开锅了,怎么不把握这么好的商机呢?难道非洲人都不知道可可能豆加工成巧克力吗?

赚大钱?基础设施拖后腿

其实,非洲的穷国不是不想生产巧克力来出口赚大钱,而是没有这个能力。比如可可豆重要出口国加纳,每年都会出口少量品质极高、价格也极为昂贵的巧克力。如果能将巧克力产业规模化,加纳如今也不会三天两头闹什么经济危机了。加纳人知道做巧克力能赚钱,但是他们却没办法利用巧克力赚钱,真正的障碍是,出口巧克力的成本太高了。

为什么出口成本太高呢?加纳不缺最上等的可可,但却没有最基本的产品供应链。那里生产出的巧克力若想运往国外销售,要经过长途跋涉。因为当地气候炎热,为了使巧克力不融化,运输其间必须让巧克力一直处于冷藏状态。这对于连基础物流设施都没有的加纳来说,简直就是强人所难。除此之外,加纳也缺少能够为制造业融资、为贸易顺利进行而设的金融制度,所以即使当地的可可质量再高,也只能被当成廉价的初级产品出售,而不能生产成优质巧克力去赚大钱。

中国近些年在非洲的“人气”很高,不是因为中国人给非洲难民捐了多少财物,也不是因为中国领导人动不动就到非洲访问,而是因为中国实实在在地支援了非洲几项大型的基础设施建设,使非洲人受益,这也从侧面说明非洲在基础设施上的薄弱。

穷国因为缺少基础设施,无法生产、加工、出口品种多样的高级商品,只能出口为数不多的几种当地特产的初级加工产品,因此其与富国间的贸易种类和数量自然高不到哪里去,而富国与富国间可交易的商品种类则要多得多,彼此间的贸易网络自然也就密集多了。

了解了这些,我们也就明白了,为什么世界市场的参与者,也有着“远亲不如近邻”以及“门当户对”这样的规律。距离、政策、基础设施等,都可能成为决定国与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关键因素。想要在世界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不被边缘化,不被当成原材料采集地,那就只有增强自身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国家的经济政策,开发出更多能够无视距离的高质量商品。自身变强之后,才会有更多与之“门当户对”的伙伴找上门来。

猜你喜欢

穷国富国巧克力
援建“穷国”莫桑比克后记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共有多少巧克力
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杜富国
时代楷模·杜富国
吃不完的巧克力
“巧克力”吃醋了
搁浅的富国梦——甲午战后清政府主导的第二轮开矿高潮(1895—1899)
分发巧克力
“嫌贫爱富”比埃博拉更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