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代表履职没有休止符

2014-12-10

浙江人大 2014年4期
关键词:人代会选民人大代表

三月融融春意浓,群贤铮铮议政声。

刚刚落幕的全国人代会,代表们积极履职的身影被一一记录,建言献策的声音被广为传播:大会发言不再“穿靴戴帽”,而是直奔主题;议案“接地气”、建议“有底气”,代表们以民生情怀和法治思维,着墨全面深化改革这一宏图伟业,展现了良好素质和履职风采。

人代会有会期,但代表履职没有休止符。会上履职固然重要,闭会期间的表现则更为可贵。然而,与人代会上的“抢眼”出镜相比,各地闭会期间代表的履职状况与选民期待还有不小差距。

有人比喻:代表履职好比江河之水,在人代会这个“汛期”里波澜壮阔,一旦过了“汛期”,就显得风平浪静。现实中也不乏这样的现象:有问题找不到代表,即使找了也无济于事;有的代表“偶露峥嵘”,即便参加视察调研,也是“蜻蜓点水”;面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代表时常集体失语,缺乏“为民执言”的激情和“为民请命”的担当……对此,有人难免感叹“人大代表去哪了?”

人大代表,是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代表工作,是各级人大常委会工作的基础。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参与行使国家权力,人大代表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和职责。在人代会上点个卯、亮个相后就歇脚、隐身,既不符人大制度设计的本意,更会削弱人们的制度自信。

从现实情况来看,代表闭会期间行权履职潜力很大,空间很大。

首先,要认清代表身份。当代表很光荣,那是因为肩上的责任重大。但总有少数人把代表身份当作“荣誉称号”、“政治待遇”,甚至是某种特别“护身符”,争取代表职务时十分卖力,甚至不惜铤而走险,以身试法。前段时间曝光的衡阳贿选案就是典型案例。面对这种“变异”和尴尬,各地不仅要严把代表入口关,更要强化政治常识的教育,让人们认知人大制度,让代表找准自身定位。

其次,亮明代表身份。找不到人大代表,原因很简单,就是代表身份不公开。“我是人大代表,有事请找我。”这,应该成为代表的履职承诺。近年来,各地探索的公开代表联系方式、公布代表议案建议、挂牌“人大代表之家”等做法和形式,既亮明代表身份,拉近代表与群众的距离,又便于选举单位和选民监督,值得推而广之。

再次,坐实代表身份。“人大搭台,代表唱戏”。要切实发挥人大代表作用,除了代表提高自身的履职意识和能力外,还得有畅通、便捷、高效的履职渠道和平台。现实中,“提了白提”、“建议长跑”等现象,也确实挫伤了一些代表履职的积极性。在这方面,各级人大常委会大有可为。

2013年以来,浙江省人大开通代表履职服务网络平台,运用信息化手段,确保代表履职“全天候”,效果甚佳。而在建议办理方面,各地相继开展了建议办理满意度测评、对不满意的建议进行个案督办等工作,有效杜绝“代表建议空转”、“办理敷衍了事”的现象。这些实践经验需要认真总结。

当然,没有约束就没有压力,没有激励就缺乏动力。代表履职情况怎么样,也需要有一套科学的监督考核机制。无论代表向选民述职、代表履职登记,还是公开表彰优秀议案建议,一方面要激发代表履职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要拓宽对代表的监督渠道,让隐身代表、挂名代表失去容身之所。

代表作用的发挥,将决定人大制度的功效。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在民主法治建设“一线”的标准要求下,人大代表应该始终牢记职责、践行使命,“全天候”履职,从而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制度自信,推动人大制度与时俱进。

猜你喜欢

人代会选民人大代表
人大代表要常回“家”看看
人代会上看民生
省级人代会立法渐入佳境
镜头闪过人代会
另辟蹊径的《选民登记》
人大代表选举(三首)
给人大代表履职戴上“紧箍”
听奶奶讲当“选民”的事儿
让“人大代表之家”在群众中火起来、亮起来
喜看人代会上“微信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