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謇“知行并进”教育理念的历史价值

2014-12-09王飞

博览群书·教育 2014年7期
关键词:历史价值张謇

摘 要:“知行并进”是张謇在中国教育转型发展之初所提出的重要教育改革主张,分析其变革价值、传承价值、实践价值,有助于我们了解其产生的历史背景、过程和作用,全面深入地把握其精神实质,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之。

关键词:张謇;知行并进;历史价值

“知行并进”是张謇核心的教育理念,面对百年前的教育精粹,我们从历史的视角剖析其存在的价值,有助于我们了解其产生的背景、过程和作用,更好地把握其精神实质,这是传承和弘扬这一宝贵遗产的重要议题。

一、“知行并进”教育思想的变革价值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世界教育变革方兴未艾和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形势的推动下,中国科举教育制度的变革暗潮汹涌,新学呼之欲出。教育实践的变革必须以思想和理念的变革为先导,张謇作为新教育的先行者和领全国风气之先的江苏新教育运动的翘楚,登高呐喊:“良知之学,重在知行并进。居今之世,舍知行并进,尚安有所谓学务哉?”这一旗帜鲜明的主张,无疑吹响了教育变革的号角,它的意义在于:

1.对科举教育制度进行坚决的否定。科举教育制度在发展中其产生诸多弊端,例如,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都以科举考试为归宿,追求学而优则仕,热衷于义理、词章和考据,束缚于八股文,理论清谈空疏、脱离实际等。这一陈腐的教育制度与中国亟待培养工商业新型人才的内在要求极不适应,也与西方近代教育制度变革发展的趋势相背离。因此,废除科举教育制度、兴办新学的主张此起彼伏。1905年,存在1300多年的科举教育制度在中国寿终正寝。张謇在此时鲜明地倡导知行并进的教育理念,就是与科举教育制度决裂,为开创新教育的崭新局面而摇旗呐喊。

2.对先期开展的教育探索和实践进行肯定。在传统教育高压统治的缝隙中,虽然由教会、洋务派、维新派和清政府改革派推动的教育革新涌现出许多可喜的创新举措。例如,开始注重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专门人才,开设数、理、化、生物等科学课程,组织开展实验、实习等新型课程教学。尽管这些新思想、新方式没有普及,守旧势力也时常进行阻挠,但是新教育的萌芽已经产生,并且迫切需要得到呵护和发扬。张謇在此时鲜明地倡导知行并进的教育理念,就是将艰难探索所取得的宝贵成果加以理论升华和宣导,极力彰显知行并进的理论价值,为新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夯实思想理论基础。

3.为各地教育变革指明发展的方向。当时,中国新教育改革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难能可贵的是,张謇在中国近代教育变革的开创初期,就一下子抓住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他此时鲜明地倡导知行并进的教育理念,提出改革的真知灼见,对中国近代教育改革发展从起步阶段就走上正确的轨道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知行并进”教育思想的传承价值

传承人类历史发展的文明成果是我们取得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然而,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时常发生抛弃优良传统的现象,科举教育脱离实际、理论清谈就是一例明证。张謇在中国教育转型之时倡导知行并进教育思想,就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传承之作。它的理论来源主要有两大进路,一是重新拾起老祖宗关于知行关系的宝贵思想财富,二是虚心吸收西方教育改革的先进成果。

中国历史上历来有倡导博闻、尚德、力行、笃实等文化传统,张謇知行并进教育理念继承了中国历史上德艺兼备、知行结合、知行并进的思想,契合近代经世致用思潮的进步潮流,是将中国传统智慧在现实中的再运用(学者已有论述,此处恕不赘述)。

在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的推动下,西方不断产生冲破经院哲学束缚、培养个性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的教育变革要求。例如,洛克强调经验的作用和个性发展,认为“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知识归根到底导源于经验。”教育目的在于培养“有德行、有用、能干的人” “我承认到国外去旅行是有很大的利益的。”

卢梭主张遵循自然本性和有用的教育,认为“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 “他所学的知识要有用处”,“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 “我们训练了一个既能行动又能思考的人,为了造就这个人,我们还需要做的事情只是把他教育成和蔼与通情达理的人,也就是说,用情感来使他的理性臻于完善。” “你的学生学习地图,我的学生制作地图。这是你的学生有知识和我的学生无知识的区别。”

裴斯塔洛齐提出教育要适应自然的原则,发展儿童天赋能力,体育与劳动教育结合,主张“眼睛要看,耳朵要听,脚要走路,手要抓物”,“使功课劳作合一,提倡职业训练,是提高人的工作能力,增加实际生产量的最好的途径”,“集中地提高智力,而不仅是泛泛地增加知识”。

洛克、卢梭和裴斯塔洛齐等教育思想在欧美国产生巨大反响。十九世纪以来,欧美教育改革风起云涌。如德国产生的“泛爱主义教育运动”,“强调教育的最高任务在于增进人类现世的幸福,培养掌握实际知识的健康乐观的人。”“在教学方法上,废除体罚和死记硬背,采用实物的直观的教学。”美国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提出“4H”的口号,培养“手(Hand)、头脑(Head)、心灵(Heart)和健康(Health)。”1918年提出中等教育的七大目标,“保持身心健康、掌握基本知识技能、做家庭的有价值成员、具有就业能力、胜任公民职责、会用闲暇时间和有良好道德品质。”杜威进一步发展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提出“教育即是生长”,“教育即是生活”,“社会即学校”,“从做中学”,让儿童在活动中自己去取得经验。英国新大学运动“重视科学、数学与商业科目。”师范教育中推行“见习生制度””。法国加强实科教学的改革,“其课程除了加强数理和天文、化学之外,增设商业算术、商业地理、簿记、工业发明史及工业法规等带有职业训练性质的课程。”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大力推行教育改革,颁布新学制,普及教育,发展实业教育和大学教学,注重外语、基础科学教学,开展实习实验教学,培养新型人才,成为借鉴、实践西方教育改革的典范。endprint

19世纪末,欧美教育改革的主要思想概括为:注重现实的人的能力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首创精神;注重环境育人;注重与实际工作和生活相联络;注重手工劳动;注重发自内心的道德观的养成;注重体操、游戏、旅行的教学形式;注重实科教学;注重公民教育和陶冶性格;注重学生自治。

张謇十分注重向西方国家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改革经验,向日本学习是张謇吸收西方教育改革成果的重要路径,他于1903年东游日本,进行极为周详的访问,深入体验日本新型教育生动的实践,并且回国后大力推广。可见,知行并进教育理念是张謇对中外思想家、教育家持续探索的教育改革思想的集中的、中国式的概括。

三、“知行并进”教育思想的实践价值

张謇积极参与维新派教育改革活动,后退居江苏和南通,以兴办实业为基础,开展新教育的实践,创造了比较完整的“知行并进”教育的实践模式。

1.德智行艺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在教育的方针和理念上,张謇指出:“德行必兼艺而重,而艺尤非德行不行”,“首重道德,次则学术。”对于新型人才的培养,张謇倡导立德为先,注重道德、知识、身心、技术的全面发展。

2.学求致用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教育目标上,张謇指出:“一、注重学生道德、思想,以养成高尚之人格。二、注重学生身体之健康,以养成勤勉耐劳之习惯。三、教授海河工程上必须之学理技术,注重实地练习,以养成切实应用之智识。”张謇改变以往培养士人的要求,强化健全的实践人格的养成,注重从思想道德修养,身心健康和勤勉耐劳习惯等素质培育,工作岗位实际所需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培训等方面培养合格的劳动者,他所期待的的理想目标是:“望有能以学为用,为地方后劲者”,“将来毕业后,为农者必蕲为良农,为工者必蕲为良工,为商者必蕲为良商”。

3.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发展战略。在办什么样的教育问题上,张謇指出:“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教育尤其宜有变动,不过必当顾及本地的需要。例如在南通讲教育,先要想什么是南通需要的,什么是适合南通的。”提倡“实业之所至,即教育之所至,”紧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谋篇布局。

4.应知应行的教学内容。在教育内容上,张謇指出:“夫世界今日之竞争,农工商业之竞争也。农工商业之竞争,学问之竞争,实践责任合群阅历能力之竞争也。皆我学生应知应行之事也。”张謇本着应知应行的原则开设课程,把某行业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要的品德、知识、技能、管理和经验统统纳入教学之中,服务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发展。

5.教学做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学习之道上,张謇指出:“学问兼理论与阅历乃成,一面研究,一面践履,正求学问补不足之法。”这一著名论断道出了修炼学问的精深之道,即边理论研究边实践践履。他认为:“将欲行之,必先习之,有课本之学习,必应有实地之经验。”张謇在办学过程中大力贯彻这一理念,不惜重金购置设备,兴建操作室、实验室、农场、实习工场等教学设施,开办棉纺织厂、银行等经营实体,建立博物苑、气象台等机构,组织学生开展教学练习、实验活、实习等活动;要求农校的教师带领学生到田间地头去采集土壤和昆虫标本,了解作物栽培情况,要求水利学校的教师带领学生到江河中进行实地勘测……促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鼓励学生“修学旅行”、 参与博览会、留学,使学生拓展视野,了解社会;组织学生开展自治活动,参与校园自我管理、社团活动、植树造林、劳动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

6.政校企合作的办学体制机制。在办学机制上,张謇认为:“实业、教育二事,有至亲至密之关系”,主张“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张謇极力推动校企紧密合作,他所创办的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就是企业办学校的成功典范。他在学校办企业方面也作了有益尝试,“1915年夏天,他以教职员工为主要股东,筹资700元,购买了提花织机,在学校附近,开办起床单厂。”“产品除了本地和附近地区销售,还远销上海。1917年,学校又开办了一个由40台手工织机组成的织造室,生产布匹,销路也很好。”张謇求助端方:“而亦冀公俯察下情,仰述明谕,即赐通饬各州县遴选公正绅董,合志协谋,广兴实业、教育”,向社会呼吁:“冀得沟通商学两界,借立中国真实自强之基础。”期望建立政府、社会组织和学校联合机构,协同开展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7.开放办学的国际视野。在办学视野上,张謇指出:“有世界智识,而后可以知一国之地位;有全国智识,而后可以谋一部分之利益。”张謇在教学设施、教材、师资队伍等方面以国际的视野和先进标准切实开展教育的基本建设,在较短的时期实现了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夙愿。

张謇在不长的时间内将当时欧美和日本盛行的新教育模式引人了偏居一隅的南通,并且在此基础上,他又创办吴淞商船学校、吴县铁路学校、吴淞水产学校、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与黄炎培一道筹办中华职业教育社和中华职业学校。他的新教育的成功实践,不仅促进了南通教育的崛起,而且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第2卷[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179,252,140.

[2] 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56,192,173.

[3] 洛克.教育漫话[M].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3,188.

[4] 卢梭.爱弥儿——论教育[M].商务印书馆,1978:7,214,280,282,222.

[5] 曹孚.外国教育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194-195.

[6] 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外国教育史(上册)[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0,193,231,232,165,158,180.

[7] 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第3卷[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1249.

[8] 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第4卷[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277,535,554,577,614, 439,456,70,614,103,183.

[9] 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第5卷[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152.

[10] 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第6卷[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376.

[11] 张廷栖,王观龙.张謇创办南通纺织专门学校的历史贡献[A].金城.张謇研究论稿[C].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329.

作者简介:王飞(1966-),男,江苏通州人,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社会科学部教授,研究方向:政治学、张謇研究。

【课题项目】江苏工院教育研究课题《张謇知行并进职教思想的内涵和实践模式研究》(编号FYJY/2013/01)。endprint

猜你喜欢

历史价值张謇
伟大的爱国者——韩国钧与张謇
状元实业家张謇与其兄张詧
张謇家训一则(书法作品)
基于张謇文创产品开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与探索
论张謇的日本观
武冈丝弦的价值与传承保护研究
旧建筑改造中历史记忆延续策略探讨
优质学校建设的历史价值、责任担当与发展趋势
浅谈隋唐大运河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文革期间北大荒知青版画创作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