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闻声”亦可“得道”

2014-12-09邬静洁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14年10期
关键词:加减法算式图形

邬静洁

在低年级段学生“听、说、读、写”的众多要求中,“听”被排在了四项能力的第一位。可见惟有会“听”,才能更好地衍生其他能力。但观察一线课堂,“听”能力的训练仅仅被应用在“学会倾听他人发言”领域中,忽略了其真正闪光之处。

一、“听”计算——培养学生敏锐的数感

【调查数据】

三年级计算数学时,收取调查卷60份,统计反馈如下表:

口算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对学生基本的运算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口算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综合思维能力以及快速反应能力。而今,“口算”能力的弱化是新课改后所突显的一个问题,在培养学生充分理解算理算法的同时,有效的训练必不可少。

【策略分析】

口算训练方式按入门层次分有三种:读算、写算和听算。刚入学的孩子,手指发育不完善,教师在训练口算能力时要以第一阶段读算为主。如计算“2+3= 4+3= 2+6= 5+5= 3+7=……”,可以鼓励学生,用读算式的方式读出算式和答案,同时家长帮忙计时。全部读完后,比较时间,再填写上答案。这种方式可以训练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能力,从而提高计算速度。第二阶段计算入门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快速口算出答案,这是训练口算能力最常用的方法。当学生的计算能力进一步提高时,可以进入第三阶段利用听算来拓展计算能力。

听算在思维训练层次要求中要高于视算或纸面计算,因为在听算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认真听算式,还要心算结果,报出答案,比书面练习多了感知训练。

如,一年级教学“20以内加减法”听算后,教师可利用课始5分钟对学生进行听算训练。有两种形式:1.教师报算式(每题间隔5秒),学生将答案写在纸上,最后一起校对。2.小组开火车,报算式,学生直接口答。又如,二年级进行乘除法和100以内加减法听算训练。乘除法听算时间间隔为2秒,不进位加减法为3秒,进位加减法为5秒。

听算训练一般适用于表内乘除法和100以内加减法,循序渐进。教师要帮助学生在视算的同时,积极训练听算,多维度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二、“听”信息——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案例】

教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时,教师往往安排许多图形、数字等可视规律。一节课下来,学生兴趣盎然。但似乎还缺点什么。规律是大自然一种有序、美丽的现象,大千世界,无所不有。比如,它还存在音律、声音、节奏中。于是,在课堂中,可加入有规律的声音和节奏,有此起彼伏小鸟的叫声,节奏感强烈的击鼓声,还有雨天屋檐下有规律的水滴声等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世界美妙的规律不仅存在于眼中,还有更为丰富的表现形式。

二年级下册“数据收集整理”的习题中出现了动态信息,旨在让学生能从动态信息中收集信息,学会简单分析和预测。教学时,有的一位教师将路面行驶汽车制作成了动画形式,一辆接一辆从幻灯中驶过,让学生统计。而有的教师则将四种汽车的种类用语音录音的方式录在媒体中然后将其播放,让学生统计。虽然这两种呈现方式最终的结果都是分四人小组合作统计,但显然后者的难度更大。

【策略分析】

可见,数学和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教师在为学生呈现静态信息的同时,还要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动态信息,学习活动才全面生动。而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听信息”还应用在“听问题情境”。如一年级教学“加法”含义,教师口头描述问题情境让学生想象:树上有3只鸟,又飞来了5只,现在有几只?学生交流反馈后,教师再呈现投影验证“你想的和老师的图一样吗?”当学生将教师描述的问题情境简化成解决问题的“条件”与“问题”时,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得以提高了。利用“听”这种体验方式,亦可连接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帮助学生知识建构、巩固内化。

三、“听”图形——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案例】

“听”图形主要借助听来发挥想象,拓展空间想象能力。图形是可以“听”并想象到的,如“观察图形”拓展应用中。教师口述,学生想象:丁丁和红红相对而坐,丁丁看到热水瓶的把手,红红看到了哪一面?再如,教师口述:第一层有三个正方体并排放置,再在第二层放两个同样的正方体,它的正面图有几种可能?(正面图),不管哪种可能,它的俯视图,左视图是一样的。

【策略分析】

这类听题训练主要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让头脑中的模型变得丰满。“听”图形之所以难,是因为它脱离了可视图形。没有这个依托,学生只能在自己脑海中进行描绘与想象。教师可以在训练初期,先口头描述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随着训练的递进,增加难度,抽象为“数”与“形”,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解读信息。到最后,学生就能轻松地将教师口中的信息在脑海中描绘成“可视情境”进行解题。长久“听”之,学生的思维慢慢地从静态转变成动态,像电脑一样,随时接收信息,立体展示信息,高效地进行整理及反馈,使得数学知识更生动、形象。

【策略反馈】

“听图形”的反馈方式主要有两种:1.语言描述反馈:听者将听到的图形信息用语言描述,与他人交流。2.画图反馈:主要依据“数形结合”的方式将听到信息画出来,形成直观图形。如,听规律“嘣嚓嚓,嘣嚓嚓……”你知道第11个节奏是什么吗?学生便可将听到的节奏转化为形“√×× √×× √×× √××”解决。又如教师提问:丁丁从走一层楼梯要5秒,走到6楼要几秒?学生将这个生活情境转化为图(如图),发现走到6楼其实只走了5次楼梯,5×5=25秒。将生活中的问题信息通过画图反馈,更体现了“数形结合”的理念。

总之,“听”数学对学生发展有序思维及空间想象能力有着显著作用。当学生能用“听”的方式捕捉数学信息时,他们的思维往往会变得主动而又活跃,其搜集、整理的信息个性鲜明,最终产生的数学学习将更为生动、有趣。

责任编辑:张 莹endprint

在低年级段学生“听、说、读、写”的众多要求中,“听”被排在了四项能力的第一位。可见惟有会“听”,才能更好地衍生其他能力。但观察一线课堂,“听”能力的训练仅仅被应用在“学会倾听他人发言”领域中,忽略了其真正闪光之处。

一、“听”计算——培养学生敏锐的数感

【调查数据】

三年级计算数学时,收取调查卷60份,统计反馈如下表:

口算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对学生基本的运算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口算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综合思维能力以及快速反应能力。而今,“口算”能力的弱化是新课改后所突显的一个问题,在培养学生充分理解算理算法的同时,有效的训练必不可少。

【策略分析】

口算训练方式按入门层次分有三种:读算、写算和听算。刚入学的孩子,手指发育不完善,教师在训练口算能力时要以第一阶段读算为主。如计算“2+3= 4+3= 2+6= 5+5= 3+7=……”,可以鼓励学生,用读算式的方式读出算式和答案,同时家长帮忙计时。全部读完后,比较时间,再填写上答案。这种方式可以训练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能力,从而提高计算速度。第二阶段计算入门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快速口算出答案,这是训练口算能力最常用的方法。当学生的计算能力进一步提高时,可以进入第三阶段利用听算来拓展计算能力。

听算在思维训练层次要求中要高于视算或纸面计算,因为在听算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认真听算式,还要心算结果,报出答案,比书面练习多了感知训练。

如,一年级教学“20以内加减法”听算后,教师可利用课始5分钟对学生进行听算训练。有两种形式:1.教师报算式(每题间隔5秒),学生将答案写在纸上,最后一起校对。2.小组开火车,报算式,学生直接口答。又如,二年级进行乘除法和100以内加减法听算训练。乘除法听算时间间隔为2秒,不进位加减法为3秒,进位加减法为5秒。

听算训练一般适用于表内乘除法和100以内加减法,循序渐进。教师要帮助学生在视算的同时,积极训练听算,多维度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二、“听”信息——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案例】

教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时,教师往往安排许多图形、数字等可视规律。一节课下来,学生兴趣盎然。但似乎还缺点什么。规律是大自然一种有序、美丽的现象,大千世界,无所不有。比如,它还存在音律、声音、节奏中。于是,在课堂中,可加入有规律的声音和节奏,有此起彼伏小鸟的叫声,节奏感强烈的击鼓声,还有雨天屋檐下有规律的水滴声等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世界美妙的规律不仅存在于眼中,还有更为丰富的表现形式。

二年级下册“数据收集整理”的习题中出现了动态信息,旨在让学生能从动态信息中收集信息,学会简单分析和预测。教学时,有的一位教师将路面行驶汽车制作成了动画形式,一辆接一辆从幻灯中驶过,让学生统计。而有的教师则将四种汽车的种类用语音录音的方式录在媒体中然后将其播放,让学生统计。虽然这两种呈现方式最终的结果都是分四人小组合作统计,但显然后者的难度更大。

【策略分析】

可见,数学和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教师在为学生呈现静态信息的同时,还要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动态信息,学习活动才全面生动。而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听信息”还应用在“听问题情境”。如一年级教学“加法”含义,教师口头描述问题情境让学生想象:树上有3只鸟,又飞来了5只,现在有几只?学生交流反馈后,教师再呈现投影验证“你想的和老师的图一样吗?”当学生将教师描述的问题情境简化成解决问题的“条件”与“问题”时,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得以提高了。利用“听”这种体验方式,亦可连接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帮助学生知识建构、巩固内化。

三、“听”图形——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案例】

“听”图形主要借助听来发挥想象,拓展空间想象能力。图形是可以“听”并想象到的,如“观察图形”拓展应用中。教师口述,学生想象:丁丁和红红相对而坐,丁丁看到热水瓶的把手,红红看到了哪一面?再如,教师口述:第一层有三个正方体并排放置,再在第二层放两个同样的正方体,它的正面图有几种可能?(正面图),不管哪种可能,它的俯视图,左视图是一样的。

【策略分析】

这类听题训练主要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让头脑中的模型变得丰满。“听”图形之所以难,是因为它脱离了可视图形。没有这个依托,学生只能在自己脑海中进行描绘与想象。教师可以在训练初期,先口头描述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随着训练的递进,增加难度,抽象为“数”与“形”,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解读信息。到最后,学生就能轻松地将教师口中的信息在脑海中描绘成“可视情境”进行解题。长久“听”之,学生的思维慢慢地从静态转变成动态,像电脑一样,随时接收信息,立体展示信息,高效地进行整理及反馈,使得数学知识更生动、形象。

【策略反馈】

“听图形”的反馈方式主要有两种:1.语言描述反馈:听者将听到的图形信息用语言描述,与他人交流。2.画图反馈:主要依据“数形结合”的方式将听到信息画出来,形成直观图形。如,听规律“嘣嚓嚓,嘣嚓嚓……”你知道第11个节奏是什么吗?学生便可将听到的节奏转化为形“√×× √×× √×× √××”解决。又如教师提问:丁丁从走一层楼梯要5秒,走到6楼要几秒?学生将这个生活情境转化为图(如图),发现走到6楼其实只走了5次楼梯,5×5=25秒。将生活中的问题信息通过画图反馈,更体现了“数形结合”的理念。

总之,“听”数学对学生发展有序思维及空间想象能力有着显著作用。当学生能用“听”的方式捕捉数学信息时,他们的思维往往会变得主动而又活跃,其搜集、整理的信息个性鲜明,最终产生的数学学习将更为生动、有趣。

责任编辑:张 莹endprint

在低年级段学生“听、说、读、写”的众多要求中,“听”被排在了四项能力的第一位。可见惟有会“听”,才能更好地衍生其他能力。但观察一线课堂,“听”能力的训练仅仅被应用在“学会倾听他人发言”领域中,忽略了其真正闪光之处。

一、“听”计算——培养学生敏锐的数感

【调查数据】

三年级计算数学时,收取调查卷60份,统计反馈如下表:

口算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对学生基本的运算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口算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综合思维能力以及快速反应能力。而今,“口算”能力的弱化是新课改后所突显的一个问题,在培养学生充分理解算理算法的同时,有效的训练必不可少。

【策略分析】

口算训练方式按入门层次分有三种:读算、写算和听算。刚入学的孩子,手指发育不完善,教师在训练口算能力时要以第一阶段读算为主。如计算“2+3= 4+3= 2+6= 5+5= 3+7=……”,可以鼓励学生,用读算式的方式读出算式和答案,同时家长帮忙计时。全部读完后,比较时间,再填写上答案。这种方式可以训练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能力,从而提高计算速度。第二阶段计算入门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快速口算出答案,这是训练口算能力最常用的方法。当学生的计算能力进一步提高时,可以进入第三阶段利用听算来拓展计算能力。

听算在思维训练层次要求中要高于视算或纸面计算,因为在听算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认真听算式,还要心算结果,报出答案,比书面练习多了感知训练。

如,一年级教学“20以内加减法”听算后,教师可利用课始5分钟对学生进行听算训练。有两种形式:1.教师报算式(每题间隔5秒),学生将答案写在纸上,最后一起校对。2.小组开火车,报算式,学生直接口答。又如,二年级进行乘除法和100以内加减法听算训练。乘除法听算时间间隔为2秒,不进位加减法为3秒,进位加减法为5秒。

听算训练一般适用于表内乘除法和100以内加减法,循序渐进。教师要帮助学生在视算的同时,积极训练听算,多维度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二、“听”信息——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案例】

教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时,教师往往安排许多图形、数字等可视规律。一节课下来,学生兴趣盎然。但似乎还缺点什么。规律是大自然一种有序、美丽的现象,大千世界,无所不有。比如,它还存在音律、声音、节奏中。于是,在课堂中,可加入有规律的声音和节奏,有此起彼伏小鸟的叫声,节奏感强烈的击鼓声,还有雨天屋檐下有规律的水滴声等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世界美妙的规律不仅存在于眼中,还有更为丰富的表现形式。

二年级下册“数据收集整理”的习题中出现了动态信息,旨在让学生能从动态信息中收集信息,学会简单分析和预测。教学时,有的一位教师将路面行驶汽车制作成了动画形式,一辆接一辆从幻灯中驶过,让学生统计。而有的教师则将四种汽车的种类用语音录音的方式录在媒体中然后将其播放,让学生统计。虽然这两种呈现方式最终的结果都是分四人小组合作统计,但显然后者的难度更大。

【策略分析】

可见,数学和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教师在为学生呈现静态信息的同时,还要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动态信息,学习活动才全面生动。而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听信息”还应用在“听问题情境”。如一年级教学“加法”含义,教师口头描述问题情境让学生想象:树上有3只鸟,又飞来了5只,现在有几只?学生交流反馈后,教师再呈现投影验证“你想的和老师的图一样吗?”当学生将教师描述的问题情境简化成解决问题的“条件”与“问题”时,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得以提高了。利用“听”这种体验方式,亦可连接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帮助学生知识建构、巩固内化。

三、“听”图形——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案例】

“听”图形主要借助听来发挥想象,拓展空间想象能力。图形是可以“听”并想象到的,如“观察图形”拓展应用中。教师口述,学生想象:丁丁和红红相对而坐,丁丁看到热水瓶的把手,红红看到了哪一面?再如,教师口述:第一层有三个正方体并排放置,再在第二层放两个同样的正方体,它的正面图有几种可能?(正面图),不管哪种可能,它的俯视图,左视图是一样的。

【策略分析】

这类听题训练主要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让头脑中的模型变得丰满。“听”图形之所以难,是因为它脱离了可视图形。没有这个依托,学生只能在自己脑海中进行描绘与想象。教师可以在训练初期,先口头描述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随着训练的递进,增加难度,抽象为“数”与“形”,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解读信息。到最后,学生就能轻松地将教师口中的信息在脑海中描绘成“可视情境”进行解题。长久“听”之,学生的思维慢慢地从静态转变成动态,像电脑一样,随时接收信息,立体展示信息,高效地进行整理及反馈,使得数学知识更生动、形象。

【策略反馈】

“听图形”的反馈方式主要有两种:1.语言描述反馈:听者将听到的图形信息用语言描述,与他人交流。2.画图反馈:主要依据“数形结合”的方式将听到信息画出来,形成直观图形。如,听规律“嘣嚓嚓,嘣嚓嚓……”你知道第11个节奏是什么吗?学生便可将听到的节奏转化为形“√×× √×× √×× √××”解决。又如教师提问:丁丁从走一层楼梯要5秒,走到6楼要几秒?学生将这个生活情境转化为图(如图),发现走到6楼其实只走了5次楼梯,5×5=25秒。将生活中的问题信息通过画图反馈,更体现了“数形结合”的理念。

总之,“听”数学对学生发展有序思维及空间想象能力有着显著作用。当学生能用“听”的方式捕捉数学信息时,他们的思维往往会变得主动而又活跃,其搜集、整理的信息个性鲜明,最终产生的数学学习将更为生动、有趣。

责任编辑:张 莹endprint

猜你喜欢

加减法算式图形
怎样巧算小数的加减法
做好课改“加减法” 提高课改实效
怎么写算式
好玩的算式谜
加减法的由来
“放管服”的加减法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减法算式
分图形
找图形